- 年份
- 2024(7954)
- 2023(11666)
- 2022(10305)
- 2021(9747)
- 2020(8260)
- 2019(19196)
- 2018(19543)
- 2017(38873)
- 2016(21175)
- 2015(23800)
- 2014(23992)
- 2013(23855)
- 2012(22265)
- 2011(20221)
- 2010(20522)
- 2009(18905)
- 2008(18537)
- 2007(16510)
- 2006(14664)
- 2005(13050)
- 学科
- 济(84228)
- 经济(84125)
- 管理(57870)
- 业(56774)
- 企(44700)
- 企业(44700)
- 方法(38924)
- 数学(33574)
- 数学方法(33209)
- 中国(26311)
- 农(24574)
- 财(19943)
- 学(18783)
- 业经(18319)
- 制(16686)
- 农业(16532)
- 贸(16433)
- 贸易(16425)
- 地方(16408)
- 易(15961)
- 理论(13997)
- 银(13962)
- 银行(13920)
- 和(13705)
- 行(13348)
- 技术(12840)
- 融(12766)
- 金融(12764)
- 环境(12672)
- 务(11675)
- 机构
- 大学(308929)
- 学院(305592)
- 济(122286)
- 管理(120833)
- 经济(119596)
- 理学(104518)
- 研究(104275)
- 理学院(103319)
- 管理学(101585)
- 管理学院(101027)
- 中国(76943)
- 京(66953)
- 科学(64553)
- 财(57067)
- 所(53258)
- 农(48617)
- 研究所(48458)
- 财经(45905)
- 中心(45610)
- 业大(45302)
- 江(44005)
- 北京(42939)
- 范(41655)
- 经(41631)
- 师范(41310)
- 农业(38150)
- 院(37737)
- 经济学(36423)
- 州(35836)
- 财经大学(34116)
- 基金
- 项目(204444)
- 科学(159991)
- 研究(150923)
- 基金(147639)
- 家(128346)
- 国家(127275)
- 科学基金(108221)
- 社会(93340)
- 社会科(88235)
- 社会科学(88212)
- 基金项目(79021)
- 省(78816)
- 自然(70315)
- 教育(69031)
- 自然科(68620)
- 自然科学(68599)
- 自然科学基金(67362)
- 划(67124)
- 编号(62648)
- 资助(61115)
- 成果(52163)
- 部(45542)
- 重点(45508)
- 发(43536)
- 课题(42963)
- 创(42037)
- 创新(39137)
- 科研(38919)
- 教育部(38827)
- 项目编号(38405)
- 期刊
- 济(135384)
- 经济(135384)
- 研究(93121)
- 中国(56927)
- 学报(48174)
- 科学(44980)
- 管理(44477)
- 农(44320)
- 财(39883)
- 大学(36246)
- 教育(35472)
- 学学(33877)
- 农业(31111)
- 融(26322)
- 金融(26322)
- 技术(25370)
- 业经(22050)
- 财经(22003)
- 经济研究(21449)
- 经(18698)
- 问题(18410)
- 图书(16838)
- 理论(16470)
- 实践(15132)
- 践(15132)
- 业(15062)
- 技术经济(14818)
- 科技(14488)
- 现代(14313)
- 贸(14247)
共检索到4486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谭永生 马桤
当前青年群体在进入劳动力市场时面临的困难日益增多。本文预测,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青年新增劳动力供给将保持在年均1470万左右,同时青年失业率将会小幅上升。为了更好地解决青年群体的就业问题,需要建立支持青年就业的制度体系,加强青年技能培训,鼓励青年创业带动就业。
关键词:
青年劳动力 供给趋势 就业促进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王智勇
中国城镇每年需要为多少人解决就业?这是一个一直都有争议的问题。本文提供了一种估算方法并给出了估算结果。分析表明,2007年城镇需要解决就业的人数为2100—2600万人。在未来的数年时间里,中国的劳动力供给增长将趋于减缓,每年新增劳动力趋于下降,因此就业压力也将趋于缓和。劳动力需求的快速增长促成了当前劳动力市场基本态势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并存表明中国当前的就业问题主要还是结构性的。中小企业的稳步成长是未来中国就业增长的强劲动力。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章莉 李实 William A.Darity Jr. Rhonda Vonshay Sharpe
文章首先厘清了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歧视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并将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就业机会的户籍不平等现象界定为以农民工平等就业权利受侵害为本质的经济歧视。其次,使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02年和2007年数据,运用多元logIt模型考察了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就业机会的户籍歧视状况和变化趋势。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与城镇职工相比,农民工在职业获得、行业进入和所有制部门进入三个维度上都遭受了明显的户籍歧视;(2)与2002年相比,2007年就业机会的户籍歧视呈现恶化趋势,显示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机会分配的"负滴漏效应";(3)农民工人力资本的就业机会回报显著低于城镇职工,这对农民工的人力资本...
关键词:
就业机会 户籍歧视 农民工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韦凯华 姜连梅
优化生育政策有利于改善人口结构,保持合理劳动力供给规模,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借助人口年龄移算预测模型,综合考虑我国历次人口普查数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和发达国家生育率变化趋势设置预测参数,预测生育政策调整下我国劳动力供给规模变化趋势。结果发现:无论是否进行生育政策调整,我国未来劳动力规模整体将呈现下降趋势;受法定劳务年龄限制,生育政策调整后将增加2036年后劳动力供给,减缓劳动力规模下降速度。据此,应从完善生育保障政策制度、优化生育服务配套措施等方面出发,提升生育政策实施成效。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朱玲
自2003年始,德国推行了一系列劳动力市场改革措施。改革的取向,是放松劳动力市场管制从而增强就业灵活性。为此,德国政治家和经济学人做了大量社会动员工作。在理论上,强调向有关社会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思想回返,将就业安全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政策设计中,对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系统实行"去官僚化"改造,变革社会救助和失业保险条例,激励失业者从事灵活就业。同时,辅之以对人力资本的大规模公共投资,并以就业目标为导向,在职业培训和中介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在经济整体向好的形势下,德国改革取得了就业形式多样化和失业率下降的成果。这其中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值得中国决策者和公众借鉴。
关键词:
德国 就业灵活性 社会保障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袁守启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宇学 石霞
在未来十年内,劳动力老龄化日趋严重,中老年劳动力就业问题日渐凸显。中老年劳动力就业问题将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应未雨绸缪,制订相关政策并采取相应措施,大力发展适合中老年就业的产业,加大对中老年劳动力的培训力度,为中老年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创造条件,促进经济发展与就业的协调。
关键词:
劳动力老龄化 中老年劳动力就业 培训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苏长权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黄斌 徐彩群 高蒙蒙
人力资本理论与劳动力迁移理论的主流观点认为教育能提升个人获取迁移信息与实施劳动迁移的能力,并促使高教育素质劳动力从低收入地区向高收入地区转移,形成教育投资收益的地区外溢效应。本文利用浙江、安徽和陕西三省农村住户调查数据,采用两分逻辑回归方法,在控制个人外出和本地就业的预期收入差异的条件下,着重就教育对当前农村劳动力流动决策的影响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教育对农民外出就业机会的影响并不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小学低层级教育具有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动的作用,而更高层级的教育则具有促进农村劳动力本地就业的作用。
关键词:
教育 农村劳动力 流动就业 就业地选择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长茂
人口老化研究,包括全体人口老化研究和劳动力老化研究两个方面。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是否老化以及老化程度,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当时劳动力的社会活动效益,而且能够直接影响未来全体人口年龄结构及其老化趋势。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劳动力老化研究,揭示劳动力老化规律和效应,建立完整的老化理论体系,更好地为实践服务。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周天勇
近几年,由于国有企业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劳动力供给增加,所以可能失业的规模和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从战略上着手解决中国未来的就业、再就业和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中国的发展将受到极大的阻碍。从国外发展的经验和未来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来看,要解决失业问题必须发展中小企业,要实现巨额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必须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快小城镇的建设。从上述意义上说:中国能否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稳定,将取决于中小企业和小城镇的发展与建设。
关键词:
就业 再就业 劳动力转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漆泉 田益祥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问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政策的效果究竟如何?文章选用考虑剩余劳动力存在的Bruno—生产函数来对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剩余状况进行动态分析。通过测算近30年来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变化趋势,检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政策的实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丹 韩晓龙 祁春节
我国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是进行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要想科学地引导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必须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趋势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本文利用马尔可夫链(Markov chain)建立了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趋势模型,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达到稳定状态的年限及其极限概率做出定量预测,对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决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捷子
目前我国劳动力素质呈现下降趋势。全国1.2亿职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0%;新就业职工中,受过系统专业技术教育的只有15%~20%;国营企业4000多万技工中,低级技工占大多数,高级技工只占2%~3%。1983年人口普查统计,全社会劳动者中科研人员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琰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转移总量大且呈上升趋势,省内转移增加,以兼业转移为主且转移目的多元化的特点;指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应注意不能以农业衰退为代价,要避免城镇化发展中的无序性以及城镇经济发展中的污染问题。提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要发挥政府政策支持作用,建立土地流转市场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资金与制度支持,发挥地方特色发展特色产业以吸纳劳动力就近转移,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