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882)
- 2023(5900)
- 2022(4774)
- 2021(4705)
- 2020(4172)
- 2019(9778)
- 2018(10361)
- 2017(21813)
- 2016(11436)
- 2015(13013)
- 2014(13078)
- 2013(13122)
- 2012(12140)
- 2011(11134)
- 2010(11746)
- 2009(11105)
- 2008(10781)
- 2007(9812)
- 2006(8778)
- 2005(8039)
- 学科
- 济(49368)
- 经济(49325)
- 管理(33157)
- 业(29180)
- 方法(25578)
- 数学(23709)
- 数学方法(23207)
- 企(22727)
- 企业(22727)
- 中国(15387)
- 农(13197)
- 制(10600)
- 财(10090)
- 贸(9840)
- 贸易(9831)
- 易(9645)
- 业经(9141)
- 银(8517)
- 银行(8509)
- 行(8225)
- 农业(8133)
- 和(8029)
- 学(7951)
- 理论(7917)
- 环境(7535)
- 资源(7345)
- 地方(7197)
- 融(7061)
- 金融(7060)
- 技术(7015)
- 机构
- 学院(167369)
- 大学(167158)
- 济(70170)
- 经济(68617)
- 管理(66470)
- 理学(56934)
- 理学院(56401)
- 管理学(55211)
- 管理学院(54920)
- 研究(53101)
- 中国(42926)
- 京(36277)
- 财(33844)
- 科学(31672)
- 所(26861)
- 财经(26547)
- 江(24357)
- 中心(24319)
- 研究所(24037)
- 经(23943)
- 北京(23738)
- 农(23144)
- 业大(22354)
- 范(21162)
- 经济学(21115)
- 师范(20947)
- 州(20025)
- 财经大学(19702)
- 经济学院(19110)
- 院(19098)
- 基金
- 项目(104768)
- 科学(81805)
- 研究(77341)
- 基金(75098)
- 家(64830)
- 国家(64387)
- 科学基金(54948)
- 社会(48000)
- 社会科(45599)
- 社会科学(45585)
- 省(40553)
- 基金项目(38725)
- 教育(36394)
- 自然(35383)
- 自然科(34439)
- 自然科学(34432)
- 划(34315)
- 自然科学基金(33800)
- 编号(33176)
- 资助(32897)
- 成果(26938)
- 部(23550)
- 重点(23288)
- 发(22781)
- 课题(22186)
- 创(21416)
- 教育部(20128)
- 创新(20086)
- 项目编号(20069)
- 科研(19782)
共检索到2517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薛松 屠俊明 杨素 张晓萱
通过需求侧资源促进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能够降低系统对传统燃煤备用机组和输电线路扩容的需求,具有显著的经济、环保效益。为了促进需求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服务于促进整个电力系统中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间歇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传统模式及存在的问题;然后,构建了面向需求侧资源业主、电网企业和发电企业三个市场主体,涉及长期规划、短期运行和需求侧资源促进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贡献度评价的我国需求侧资源促进间歇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的"三横三纵"模式;最后,研判我国促进间歇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的需求侧资源关键技术。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薛松 陈珂宁 马莉 范孟华
需求侧负荷体量、负荷响应能力和响应规模都影响到新能源消纳规模。从需求侧视角来看,我国面临部分地区新能源超速发展、负荷总量增长滞后,电源系统调峰能力不足、需要挖掘负荷灵活性潜力等问题。从宏观层面通过促进电能替代增加负荷体量、提高新能源机组利用小时数,从微观层面通过提高负荷响应能力解决新能源间歇性、波动性,是近期需求侧资源应用主要方向。近期实施促进电能替代项目,应重点采取完善价格补贴支持机制、优化输配电价执行方式等措施,降低电能替代项目推广和运营成本;提高负荷响应能力,应重点通过完善用户与新能源定向市场交易机制,改进可中断电价、峰谷分时电价等电价机制,以此适应新能源消纳需求。
关键词:
新能源消纳 电能替代 负荷响应 电力市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严陆光
在我国,调整能源结构,建立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的任务已提上日程。在最近形成的二十一世纪上半叶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的构想基础上,对发展大规模非水能可再生能源的重大意义与面临的困难进行了研究分析,建议设立国家重大专项,采取长期、持续稳定的有力措施,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当前应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期望能正式列入十二五国家计划。
关键词:
能源可持续发展 非水能可再生能源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娄伟
在传统化石能源日益枯竭及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凸显的大背景下,建设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城市是未来的必然趋势,100%可再生能源也成为国际上越来越多城市的选择。100%可再生能源城市有着自身的特点及规律,研究其实现路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通过系统地分析国际上一些典型100%可再生能源城市的经验与方法,归纳出多种建设模式,对我国城市如何借鉴这些模式提出了相应建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马少超 范英
随着我国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不断推进,以电动汽车替代燃油汽车、以可再生能源发电替代火力发电为代表的低碳能源生产和利用技术应用规模迅速增加,导致承载能量传输任务的电力系统面临着大规模随机性充电需求和波动性发电消纳的双重挑战。借助电动汽车充电时间可调度、电池储能空间可用的特征,采用车网融合的模式解决上述能源转型过程中的供需结构性矛盾是极具潜力的研究领域。本文分析了车网融合的基础、评估了我国车网融合的技术和经济潜力,提出推进车网融合的关键是管理机制和引导政策。最后,结合电动汽车行业的政策演进历程,给出了逐步转向市场驱动的政策建议。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张国东 刘长滨
促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可以采用强制型政策和激励型政策。本文以节能成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执行这两种类型政策的静态经济效率的比较,证明了激励型政策更具有效率,并分析了影响效率差异的决定因素。
关键词:
静态经济效率 强制型政策 激励型政策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刘树杰 彭苏颖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对电力供应依赖的程度日益加深。依照现行的能源消费和供给模式,我国电力供应的发展状况,不仅国内资源难以为继,而且“国际自由贸易”也不能保障。因此,要实现电力供应的可持续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黄少中
自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及配套的电价政策陆续颁布实施以来,电价政策为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说是最为直接、灵敏、有效的手段之一。但电价政策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根据可再生能源发展变化的情况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电价政策的调节导向作用,促进可再生能源健康协调有序发展?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几点看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王晓天 任东明 周少鹏
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和市场消纳问题日益凸现,已成为可再生能源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现有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支持政策主要集中于发电侧,对于可再生能源电力的上网和消纳、实现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全额保障性收购等问题无法有效解决,迫切需要创新,引入新的机制和政策。根据国际经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政策能有效地为可再生能源电力上网和配额部分的电力收购提供保证。目前,我国正积极制定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管理办法。但是,配额制政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古丽娜尔·玉素甫 孙慧
新疆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随着不可再生能源的快速耗竭,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实现新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文章在对新疆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问题、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建立产业体系、立法、增加建设投入以及社会参与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 障碍 前景 模式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翁章好 胥莉
购电法、配额制和招标制是当前可再生能源政策领域的争议焦点。文章以风力发电促进为背景,评估它们对相关决策者的信息需求和风险承担的影响。并得出结论,认为在当前我国风能资源调查程度不足和风电技术面临更新换代的情况下,招标制是最适合的政策。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蔡强 汪涛 李玏
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投资决策不仅受到技术、成本、政策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相同和不同可再生能源电力技术间的竞争关系将对决策施加重要影响。针对两种不同可再生能源电力技术,构建投资时机选择期权博弈模型并分析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投资决策特征。结果表明,电网对两种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收购歧视度将决定可再生能源双寡头企业在投资时机选择博弈中的均衡类型。一定参数条件下,电网收购歧视度呈由小到大变化时,博弈所产生的均衡类型相应地表现为同时投资均衡、占先均衡和顺序投资均衡。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继波 孔令丞
相对于传统能源,考虑环境收益和成本问题,可再生能源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而太阳能资源可开发潜力是所有可再生能源中最高的。本文聚焦于研究光伏产业,发现在优势明显的同时,出现了技术和销售"两头在外"的情况,同时生产成本过高阻碍了国内市场的应用,光伏发电的并网定价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基于电网和发电企业收益最大化的双边交易计划优化模型、动态规划算法、发电总量目标分解方法、对策博弈模型、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的自然资源定价的理论框架等均引入了并网定价机制研究中;对策分析中,认为分区标杆定价模式较适宜引入光伏产业,并提出由于外部性问题,需要采取行政干预措施,以弥补市场失灵。
关键词:
光伏产业 并网定价 定价模型 发展策略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罗良文 孙立雪
本文利用2005-2022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将研究视角聚焦于以减污降碳为目标的可再生能源政策,运用Super-SBM模型和GML指数测度各省(市、自治区)工业低碳转型效率。在此基础上,构建动态面板经济增长模型考察可再生能源政策对工业低碳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可再生能源政策具有地区性和阶段性特征,其能够促进工业低碳转型,但也可能带来技术风险。进一步研究发现,可再生能源政策对环保意识较强、环境规制较弱和污染程度较低的地区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分地区影响路径研究发现,可再生能源政策更能促进东北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工业低碳转型,且在东北地区主要体现为技术效率,而东中西部地区体现为技术进步。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实施的现实状况,为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低碳转型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