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39)
- 2023(16093)
- 2022(13123)
- 2021(11805)
- 2020(10077)
- 2019(22553)
- 2018(22532)
- 2017(43158)
- 2016(23904)
- 2015(27077)
- 2014(27349)
- 2013(26891)
- 2012(25008)
- 2011(22882)
- 2010(23224)
- 2009(21913)
- 2008(21511)
- 2007(19738)
- 2006(17751)
- 2005(16121)
- 学科
- 济(113229)
- 经济(113112)
- 管理(65998)
- 业(61183)
- 企(47198)
- 企业(47198)
- 方法(42965)
- 数学(37978)
- 数学方法(37625)
- 中国(31492)
- 农(29984)
- 财(25396)
- 地方(25195)
- 学(24160)
- 业经(23325)
- 制(22106)
- 农业(19522)
- 贸(19470)
- 贸易(19462)
- 易(18863)
- 银(17891)
- 银行(17820)
- 行(17063)
- 融(16713)
- 金融(16705)
- 体(16113)
- 环境(15761)
- 和(15148)
- 地方经济(14832)
- 理论(14345)
- 机构
- 大学(357582)
- 学院(357086)
- 济(152713)
- 经济(149533)
- 管理(129219)
- 研究(128190)
- 理学(110372)
- 理学院(109066)
- 管理学(107144)
- 管理学院(106501)
- 中国(96118)
- 科学(80170)
- 京(76085)
- 财(70136)
- 农(70114)
- 所(67644)
- 研究所(61425)
- 业大(57356)
- 中心(57318)
- 农业(55597)
- 财经(55332)
- 江(55109)
- 经(49956)
- 经济学(47975)
- 北京(47973)
- 范(45986)
- 师范(45382)
- 院(45324)
- 州(43369)
- 经济学院(43126)
- 基金
- 项目(231304)
- 科学(178929)
- 基金(165724)
- 研究(163156)
- 家(147548)
- 国家(146317)
- 科学基金(122052)
- 社会(103938)
- 社会科(98395)
- 社会科学(98363)
- 省(91574)
- 基金项目(87423)
- 自然(78636)
- 划(77141)
- 自然科(76785)
- 自然科学(76756)
- 自然科学基金(75371)
- 教育(74223)
- 资助(67553)
- 编号(65389)
- 成果(53761)
- 重点(52848)
- 发(51422)
- 部(50159)
- 创(47277)
- 课题(46237)
- 科研(44530)
- 创新(44423)
- 计划(43980)
- 国家社会(43357)
- 期刊
- 济(175926)
- 经济(175926)
- 研究(106927)
- 中国(69956)
- 学报(64812)
- 农(64805)
- 科学(55263)
- 财(53750)
- 大学(47430)
- 管理(47339)
- 学学(45190)
- 农业(42815)
- 融(34218)
- 金融(34218)
- 教育(33725)
- 技术(30100)
- 经济研究(29518)
- 财经(28425)
- 业经(28069)
- 经(24575)
- 问题(24009)
- 业(22132)
- 贸(19002)
- 技术经济(18707)
- 版(18453)
- 商业(17366)
- 统计(17346)
- 理论(16517)
- 国际(16233)
- 科技(16194)
共检索到5405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凤鸣 蒋欣言
文章利用全国第四、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研究了省域迁移下集聚经济对我国城镇化体系优化的影响。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从原来的扁平化方向朝集聚经济方向发展,而我国城市集聚经济显著推动了城镇化体系的优化。因此,要充分发挥城市集聚经济在优化城镇化体系中的作用,需要减少人口流动的户籍约束,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通过"无形的手"来优化城镇化体系。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满凤 谢晗进
本文通过建立工业化与城镇化双门槛效应模型,以及对环境经济集聚的空间效应分析,验证了经济集聚与污染集聚之间表现为"N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且工业化与城镇化存在双门槛效应。当工业化率介于41.76%与44.89%之间或城镇化率高于88.50%,经济集聚产生的负面效应最小,EKC曲线中改善的"拐点"值最小,恶化的"拐点"值最大,即经济发展可以迅速跨过越发展越污染的拐点,进入再发展少污染的轨道,并推迟下一个拐点的到来。在分析"十二五"时期各省市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现状和"拐点"特征基础上,提出"十三五"时期各省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即优先推进江浙沪的协同发展;以北京和天津为引领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大背景下推进广东与福建的协同发展,深化闽粤经济合作;依托环渤海与京津冀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实现山东与辽宁的协调发展,以此重点突破东北困境。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满凤 谢晗进
本文通过建立工业化与城镇化双门槛效应模型,以及对环境经济集聚的空间效应分析,验证了经济集聚与污染集聚之间表现为"N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且工业化与城镇化存在双门槛效应。当工业化率介于41.76%与44.89%之间或城镇化率高于88.50%,经济集聚产生的负面效应最小,EKC曲线中改善的"拐点"值最小,恶化的"拐点"值最大,即经济发展可以迅速跨过越发展越污染的拐点,进入再发展少污染的轨道,并推迟下一个拐点的到来。在分析"十二五"时期各省市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现状和"拐点"特征基础上,提出"十三五"时期各省市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满凤 谢晗进
为测度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集聚带来的正效应和负效应,提出了环境经济一致性指数。环境经济一致性指数的时空演化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集聚的负效应逐渐增大,正效应逐渐减弱;而空间的演变是东中西部呈梯度状,集聚的正效应减弱,负效应增强。环境经济一致性指数的门槛效应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当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小于19.2409时,在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中,市场效应起主导作用;介于19.2409与20.6205之间呈现的是政府与市场并驾齐驱,双轮驱动现象;大于20.6205时是政府起主导作用。因此,中西部地区应该更多地发挥市场的调控作用,而东部地区则更多地应该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颖 陈维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产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能够提高本地城市的经济发展能力,同时随着经济要素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会对与之相关的其他城市发展产生一定空间影响。文章梳理产业结构与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考虑在经济集聚的作用下,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化的直接影响机制和间接影响机制,并为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协调发展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集聚 产业结构 城镇化 影响机制
[期刊] 预测
[作者]
籍磊 陈立泰 叶长华
本文在金融集聚对城镇化影响机制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77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检验金融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金融发展存在空间分布的集聚特征,金融集聚对城镇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金融集聚通过促进产业发展、社会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的提升、就业人口的增加以及就业人员收入的提升促进城镇化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工业发展及政府支出水平促进了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发展,而工业发展、政府支出及医疗水平促进了长江经济带经济城镇化发展。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金融集聚 城镇化 空间计量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立泰 刘倩
通过建立西部地区金融集聚和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用因子分析方法得出了评价金融集聚和城镇化水平的主要因素。并根据因子得分计算出不同地区金融集聚和城镇化水平的综合得分,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结合因子分析得出的结论,用误差修正模型对金融集聚与城镇化水平进行格兰杰因果分析,并验证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短期内,二者互为彼此的格兰杰原因。
关键词:
金融集聚 城镇化 西部地区 互动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小帆 张洪潮
论文应用汉森的门槛模型,借助我国2006—2016年省域面板数据,以城镇化水平为门槛变量,分别验证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和二者协同产业不同产业集聚对碳排放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1)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产业集聚均对碳排放存在双门槛效应,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对碳排放的负相关关系表现为强—弱—强的特征,而制造业产业集聚与碳排放呈现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产业集聚对碳排放具有单门槛效应,二者协同产业集聚对碳排放初期具有正相关关系,但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正相关关系逐渐减弱。最后从构建经济—绿色—低碳城市、推行新型城镇化模式和发挥产业集聚碳减排效用三方面提出几条碳减排措施。
关键词:
城镇化水平 产业集聚 碳排放 门槛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晗进 刘满凤 江雯
我国环境经济集聚状况维持在"协调"以上,但东中西部呈现梯度分布。通过构建环境经济集聚协调度的空间计量模型,验证了"两化"协调不仅有利于环境经济集聚的协调发展,而且抑制了工业化的不协调效应和逆转了城镇化的不协调效应。从空间异质性GTWR模型分析,内蒙古、辽宁、河南、海南、四川、陕西和青海的"两化"协调产生协调效应;吉林、黑龙江、江苏、江西、广东、重庆、贵州、云南和新疆的工业化呈现协调效应;吉林、黑龙江、上海、安徽、福建、江西、广东、广西、重庆、贵州、云南和新疆的城镇化产生协调效应。因此,提出应通过政策手段提高各地区"两化"协调度、加大资本投入与环境要素投入的协调程度以提高环境经济集聚协调度的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孙丽萍 杨筠
通过对西部不同规模等级城镇进程分析,指出西部规模等级城镇的内部结构失衡现状,从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两方面分析失衡的原因,并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不同规模城市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西部不同规模城市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协调性较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用地规模弹性系数较高,远远超过合理范围,应重视集约用地,改变目前"摊大饼"的城镇化发展模式,逐步实现产城互动、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土地城镇化 协调 西部地区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张芳 李紧想 王锋
本文在测度1995—2016年长三角金融集聚和绿色经济发展(GGDP)的基础上,利用状态空间模型分析了金融集聚、城镇化对GGDP的长期动态影响,探讨了城镇化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金融集聚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和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且这种正向影响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步增强;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大于负向产出,即城镇化进程有助于提升绿色经济的发展;金融集聚能够通过投融资活动对城镇化提供正向支持,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2)城镇化是金融集聚促进GGDP的重要中介路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84.89%。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高顺成
通过对国内有关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的研究文献在发表年代、成果名称及出处、指标主要构成、研究区域、研究方法及指标数据来源等内容的对比分析,梳理出国内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定量和定性2个方面重新构建城镇化健康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指标体系涵盖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公共服务与居民生活及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5个方面共计60个指标;定性指标体系涵盖城乡发展协调程度和城镇居民满意度2个方面共计32个指标。在测评方法上,学者们常用的熵值法、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分析方法均适用于该指标体系。对城镇化质量进行实际测评时,要求定量和定性指标体系同时使用,且...
关键词:
城镇化 质量评价 指标体系 研究综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黄伟军
农产品是城镇居民的生活必需品,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产品物流也从原来的传统物流业开始向现代物流业转变,但相比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明显有些滞后,农产品物流效率偏低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从城镇化的角度出发来建设和优化我国的农产品物流体系。
关键词:
农产品物流体系 城镇化 影响 优化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戴一鑫 卢泓宇
利用2001—2020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的面板数据,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研究高技术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呈现空间正相关性;(2)高技术产业集聚能够有效推进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的新型城镇化进程;(3)现阶段,基础设施投资和政府过度干预都会制约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建设,而对外开放有助于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戴一鑫 吕有金 卢泓宇
基于人口城镇化等6个维度共27个指标,利用熵权法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直辖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进一步利用空间计量模型从空间视角分析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服务业集聚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特征。(2)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推动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并且产生较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这表明服务业集聚在提高本省份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同时还能够带动邻近区域新型城镇化的发展。(3)政府过度干预不利于本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则能够推动本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此,充分发挥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将服务业集聚区域作为产生城市功能溢出效应的核心区域,完善核心区域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通过溢出效应不断带动邻近区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