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19)
2023(4241)
2022(3628)
2021(3572)
2020(3175)
2019(7042)
2018(7329)
2017(15091)
2016(8233)
2015(9140)
2014(9304)
2013(9483)
2012(9119)
2011(8326)
2010(8438)
2009(8095)
2008(8052)
2007(7343)
2006(6610)
2005(6251)
作者
(25109)
(20727)
(20625)
(19968)
(13179)
(9932)
(9478)
(7945)
(7671)
(7573)
(7000)
(6881)
(6776)
(6625)
(6433)
(6414)
(6231)
(6144)
(5937)
(5916)
(5276)
(5085)
(5028)
(4762)
(4743)
(4721)
(4639)
(4536)
(4284)
(4125)
学科
(34214)
经济(34178)
管理(22621)
(22149)
方法(17550)
(16647)
企业(16647)
数学(15856)
数学方法(15704)
中国(12144)
(9870)
(9184)
(8630)
(8158)
银行(8149)
(7852)
(7848)
贸易(7848)
(7734)
(7302)
(6717)
金融(6717)
(5901)
财务(5891)
财务管理(5873)
业经(5653)
企业财务(5645)
(5619)
农业(5143)
技术(5081)
机构
大学(126655)
学院(124493)
(53727)
经济(52618)
管理(45567)
研究(42850)
理学(38976)
理学院(38503)
管理学(37746)
管理学院(37493)
中国(33996)
(28983)
(26968)
科学(25384)
财经(23194)
(22485)
(20955)
研究所(20133)
(19684)
中心(19083)
(17866)
北京(17587)
经济学(17527)
财经大学(17409)
业大(16962)
经济学院(16054)
农业(15663)
(15401)
(15361)
师范(15232)
基金
项目(76114)
科学(59492)
基金(56337)
研究(54398)
(49602)
国家(49255)
科学基金(40892)
社会(34834)
社会科(33117)
社会科学(33109)
基金项目(29079)
(27847)
自然(26311)
自然科(25693)
自然科学(25683)
自然科学基金(25230)
教育(25129)
(24638)
资助(24551)
编号(21177)
成果(18312)
(18078)
重点(17215)
(15960)
(15804)
教育部(15337)
(15090)
科研(15006)
课题(14887)
国家社会(14795)
期刊
(56716)
经济(56716)
研究(40718)
中国(20999)
(20474)
学报(19582)
科学(17542)
(16887)
管理(16710)
(15203)
金融(15203)
大学(14635)
学学(13828)
财经(11615)
农业(11405)
统计(11020)
教育(10762)
经济研究(10356)
(9909)
业经(9089)
技术(8887)
(8601)
问题(8537)
(8165)
决策(8040)
理论(7598)
实践(6863)
(6863)
国际(6679)
商业(6371)
共检索到1884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红玲  
一、引言 在发展中国家,除了公开失业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非公开失业,即隐性失业。我国一些学者认为,所谓隐性失业是相对于公开失业而言的,其涵义是指劳动者虽不处于零工时零收入,但其劳动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利用,而且收入也不能达到维持基本生活水准的状态。也有人认为,隐性失业亦可称为不充分就业或就业不足,是指社会名义就业量减有效就业量。 近年来,随着我国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隐性失业日益严重,引起理论界与实际部门的广泛关注与讨论。特别对于我国农村经济而言,大多数农业经济学家和政府有关官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隗斌贤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隗斌贤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隗斌贤  
政府公开的显性失业率无法准确反映真实的失业程度,本文通过隐性失业的理论分析,探讨隐性失业的统计涵义及其测算方法,为分析我国隐性失业水平和真实的失业程度提供定量依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吴照云  吴志军  
本文在界定隐形失业内涵,测定隐性失业数量的基础上,分析城乡隐性失业形成的原因;提出解决隐性失业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 隐性失业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广东省委党校李莹:广州市黄埔区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谢永军:我国隐性失业和隐性就业大量存在转轨时期,我国城镇失业存在的主要形式表现为大量的隐性失业,同时就业市场上又有相当数量的公开失业存在。隐性失业的典型特征是劳动者名义就业了(其劳动关系仍保留在某一企业...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花小毛  严友来  
隐性失业,是指有劳动意愿并且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未能与岗位在数量和质量上实行充分有效的结合,而处于部分闲置状态的现象。亦称为不充分就业。隐性失业人员主要指以下两类人员: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是为保证就业效益而需要离职的企事业单位富余人员,包括按照固定...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谭卫东  
一、当前我国企业隐性失业的现状要了解和确定我国企业隐性失业的现状,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失业。一般来说,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能力。单从劳动者角度看,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实现结合从而取得正常的劳动报酬,就是“就业”;若在一定时期劳动者不能与生产资料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煜华  宋昱雯  王秋艳  
目前农村就业压力很大 ,隐性失业现象十分严重 ,因此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及隐性失业显性化 ,便成为当前面临的紧要任务。本文从现状分析入手 ,介绍了我国农村隐性失业的严重状况 ,分析了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了大量解决问题的方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石玉顶  
隐性失业和隐性就业的并存,其原因是政府、企业、个人利益存在博弈性。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制度上创造条件,促使劳动者流动,使隐性失业和隐性就业显性化,实现就业制度的均衡,消除利益摩擦。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柏培文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隐性失业人口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从隐性失业人口水平估算结果来看,自1978年以来,隐性失业人口数量从3902.8万呈波浪式增加,到2002年达到21598.4万高峰,此后隐性失业人口开始迅速下降,直至隐性失业人口总体消除;隐性失业率在2003年之前基本在9—30%之间呈波浪式、缓慢增加的趋势波动,第一个波峰在1982—1984年,第二个波峰在1990—1991年,第三个波峰在2001—2002年,此后隐性失业率快速下降,自2004年以来隐性失业率几乎为0。从隐性失业人口水平影响因素来看,科技进步、市场化、产业结构演进、公开失业水平和经济增长等不同程度降低社会的隐性失业...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周晓津  
在由城乡二元经济向城乡一体的一元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城乡隐性失业的剩余劳动力显性化为流动劳动力。因此,要了解和把握中国的整体失业率,其关键是弄清楚在转型期中历年城乡剩余劳动力的规模。本文从人口流动的角度考察隐性失业(剩余劳动力)显性化(流动劳动力)与中国整体失业率,并利用DEA(数据包络分析)对1978—2007年的中国整体失业率进行估计。估算结果表明:中国30年来的整体失业率为6%~10%,且失业与增长的关系与Okun定律相吻合。其中,第一条包络线是剩余劳动力的最大供给曲线,该曲线将所有流动劳动力高峰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