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79)
- 2023(6907)
- 2022(5811)
- 2021(5515)
- 2020(4692)
- 2019(10924)
- 2018(11004)
- 2017(21735)
- 2016(11649)
- 2015(13237)
- 2014(13217)
- 2013(13175)
- 2012(12689)
- 2011(11596)
- 2010(12009)
- 2009(11253)
- 2008(11298)
- 2007(10597)
- 2006(9620)
- 2005(8671)
- 学科
- 济(47038)
- 经济(46992)
- 管理(32053)
- 业(31582)
- 企(25063)
- 企业(25063)
- 方法(18812)
- 中国(16739)
- 数学(15913)
- 数学方法(15756)
- 农(13520)
- 财(12322)
- 贸(12142)
- 贸易(12136)
- 制(12044)
- 易(11909)
- 银(11043)
- 银行(11035)
- 行(10665)
- 业经(10231)
- 融(10227)
- 金融(10227)
- 地方(9456)
- 策(8383)
- 农业(8311)
- 学(8265)
- 和(7714)
- 理论(7289)
- 体(7262)
- 技术(7094)
- 机构
- 大学(169827)
- 学院(169713)
- 济(71366)
- 经济(69723)
- 管理(61487)
- 研究(59714)
- 理学(51379)
- 理学院(50786)
- 管理学(50051)
- 管理学院(49703)
- 中国(47168)
- 京(36824)
- 财(36798)
- 科学(33506)
- 所(30188)
- 财经(28403)
- 研究所(26875)
- 中心(26465)
- 江(26039)
- 经(25631)
- 农(25439)
- 北京(23995)
- 范(22553)
- 师范(22345)
- 经济学(21796)
- 院(21743)
- 州(21580)
- 业大(21494)
- 财经大学(21047)
- 农业(19930)
- 基金
- 项目(100703)
- 科学(78035)
- 研究(76981)
- 基金(71313)
- 家(61670)
- 国家(61150)
- 科学基金(50798)
- 社会(47587)
- 社会科(45071)
- 社会科学(45060)
- 省(38238)
- 基金项目(36821)
- 教育(36168)
- 划(33048)
- 编号(32253)
- 自然(31084)
- 自然科(30318)
- 自然科学(30307)
- 资助(29929)
- 自然科学基金(29770)
- 成果(28188)
- 课题(23494)
- 部(23214)
- 重点(22887)
- 发(22362)
- 性(21913)
- 创(20533)
- 教育部(19925)
- 项目编号(19782)
- 国家社会(19287)
共检索到2720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胡长顺
“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与世界经济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 为了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国家经济社会的安全,解决与周边国家在能源、矿产资源等方面扩大境外合作运输大通道问题,实施共赢的开放战略,建议谋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张磊
中国西北能源通道与东北、西南和海上形成了我国能源进口四大通道格局,为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作出巨大贡献。中国西北能源通道构建对于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对接方利益关系至关重要,通道建设形成了以能源通道为纽带的资源与市场互补关系,促成了国际能源合作机制,具有国际能源合作的示范效应,推进了SCO能源一体化进程,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加强区域安全合作、促进周边区域政治稳定的重要内容,并将使新疆成为新亚欧大陆桥的枢纽。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阚如良 曹诗图 孔磊 胡晶晶
本文阐述了国际性旅游城市的特征与内涵,分析了湖北省宜昌市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比较优势与主要差距,指出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名城,关键是要塑造城市国际性形象,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发展城市旅游并营造国际旅游环境,构建环坝国际旅游圈和环城休闲度假圈,实现从三峡旅游观光地向休闲度假地转变、从三峡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
关键词:
宜昌 国际性旅游城市 发展战略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钱宸 钱静斐 胡向东 李先德
中欧班列是中国以基础设施建设助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示范样板。面对世纪疫情、海运通道拥堵等多重风险,以中欧班列为代表的陆路运输在保障“一带一路”沿线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运行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基于中欧班列开通通行情况和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现状,采用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我国与班列沿线各国的农产品贸易效率、贸易非效率程度及贸易潜力,以期为更好地利用“一带一路”的农产品市场和资源,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中欧班列开通显著提升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进口效率。进一步地研究发现,中国与班列沿线的农产品贸易效率具有明显的国别差异,中国自俄罗斯、蒙古、荷兰等国进口效率较高;同时,中国与班列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拓展空间较大,贸易潜力平均可拓展为实际进口额的2.32倍,其中,中国自乌克兰、德国、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的进口空间较大。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向兵 伍聪
从战略管理角度及学校发展战略的框架来看,提升我国高等学校的国际性战略,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应对高校间激烈竞争的必由之路。高等学校实施提升国际性战略,在指导思想上,要正确处理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关系;在战略推进上,要正确处理战略规划和具体工作的关系;在战略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战略制定、战略实施与战略评估的关系。
关键词:
高等学校:提升国际性战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高鑫 孙峰华 李山 谢利娟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BSCC)的建设问题引发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文章选取环渤海地区以及与其保持紧密联系的区域作为研究区,借助大时间跨度的连续数据,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修正后的引力模型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多个时间断面的陆路物流联系网络,探讨BSCC的建设为环渤海地区陆路物流网络格局带来的影响。研究表明:(1)BSCC的建设对提高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乃至东北东部地区的物流联系总量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2)BSCC的影响范围仅限于渤海海峡两端的区域,并不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环渤海地区物流网络发展的总体格局;(3)铁路物流网络受到BSCC建设影响的程度要大于高速公路。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辛曼玉
分析了"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由来、目的和任务,解读了国家战略背景下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的意义、问题和框架构想,最后提出了建设的主要挑战和建议。
关键词:
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 一带一路 国际贸易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韩建军 曾辉
粮食进口国过于集中不利于我国的粮食安全。本文针对"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粮食动态安全效率进行对比分析。基于t检验建立标准化评估体系,并通过超效率SBM对显著性指标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灌溉设备、粮食产量、价格波动不具备显著性。对显著性指标进行超效率SBM分析,并从各个国家粮食安全效率及其动态变化趋势,将这些国家分为粮食进口安全程度较高,相对安全,存在风险三种安全等级,为我国粮食进口提供参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广西大学九五级宏观经济管理研究生班广西梧州市交通局交通课题组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乐国友 唐慧
通过调查和梳理中国-中南半岛国际经济走廊陆路互联互通建设现状,分析中国-中南半岛国际经济走廊陆路互联互通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民心不够相通、债务问题、各国发展不平衡、日本高铁的恶性竞争、各国交通标准和等级不统一、通关不够便利等问题,提出加强人员交往、加强债务管理、因地制宜、"世界化"中国高铁标准、统一主要线路的交通标准、深化通关便利等措施,为进一步推动中国-中南半岛国际经济走廊陆路互联互通建设提供参考。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何剑
建设信息化、智能型城市, 对实现建成国际性城市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建设信息化智能型城市是世界经济发展国际化、全球化和一体化大趋势的要求, 是信息时代的要求, 世界经济发展重心转移为大连市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并崛起为区域国际性城市提供了机遇。提高城市信息化智能化程度, 是时代变革和城市发展的主变量。信息化智能化是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基本功能, 是提高现代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 也是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提高 城市智能 建设 国际性城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何培德
《东北之窗》杂志自去年第6期起,在“黄金海岸”专栏里连续刊登文章,较为系统地论述“建设国际性城市的若干理论问题”,引起理论界的关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城市经济》全文转发该组文章的头5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是邓小平同志关于“要在内地再造几个香港”的构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发展。近几年来,一些沿海开放城市陆续以此为目标规划本地区的发展方向,大连市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在本世纪末或更长一段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陶卓霖 杨晓梦 梁进社
在县级空间尺度下,采用加权平均出行时间、经济潜力和到上海出行时间三种可达性指标,评估高速铁路对长三角地区陆路可达性的影响。并进一步将可达性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格局进行比较分析,讨论高铁引起的可达性变化对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高速铁路提升了长三角地区整体可达性,且能缩小区域间可达性的差异;高速铁路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可达性的提升存在差异。整体上,高铁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区域的加权平均出行时间和到上海的出行时间的提升更为明显,有利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区域接受其他区域尤其是上海的经济辐射和带动效应;但对经济潜力的提升则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更为明显,这一趋势可能会导致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格局的进一步极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维祥 陈斌 李一曼
以浙江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利用1996、2004和2012年陆路交通网络和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借助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指标和引力模型,探讨城市可达性与城市对外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①节点所有城市可达性均有改善现象,且省域边缘地区比中心区域提升幅度更大,区域交通均衡化趋势明显;②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日趋强化,并逐步沿重要道路干线方向演进,其中环杭州湾城市间联系愈趋紧密;③各城市经济联系总量增长明显,并存在空间极化现象。总体上来看,浙江省各城市可达性提升,经济联系增强,体现了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的良性互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韩言虎 蔡佳佳 刘昱辰
陆路交通对国家中心城市的可达性和经济联系发挥关键的基础性作用。文章首先采用陆路交通可达性作为交通发展的表征指标,测度了国家中心城市的陆路交通可达性水平,然后利用改进的引力模型分析国家中心城市与36个节点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并结合城市空间格局对国家中心城市的陆路交通可达性及其对外经济联系强度进行比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