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31)
- 2023(6418)
- 2022(5517)
- 2021(5097)
- 2020(4486)
- 2019(10026)
- 2018(10321)
- 2017(20899)
- 2016(11191)
- 2015(12763)
- 2014(12904)
- 2013(12883)
- 2012(12073)
- 2011(11027)
- 2010(11263)
- 2009(11125)
- 2008(11257)
- 2007(10300)
- 2006(9517)
- 2005(9072)
- 学科
- 济(44260)
- 经济(44168)
- 管理(41353)
- 业(35859)
- 企(30271)
- 企业(30271)
- 方法(19349)
- 财(17780)
- 数学(16834)
- 数学方法(16697)
- 制(16645)
- 中国(14587)
- 农(11893)
- 业经(11179)
- 银(10917)
- 银行(10910)
- 务(10847)
- 财务(10822)
- 财务管理(10793)
- 体(10630)
- 行(10414)
- 企业财务(10301)
- 体制(9172)
- 贸(9081)
- 贸易(9075)
- 易(8936)
- 融(8797)
- 金融(8795)
- 税(8612)
- 税收(8135)
- 机构
- 大学(172986)
- 学院(169778)
- 济(72959)
- 经济(71405)
- 管理(66615)
- 理学(55853)
- 理学院(55333)
- 管理学(54667)
- 管理学院(54337)
- 研究(53909)
- 中国(44349)
- 财(41793)
- 京(36494)
- 财经(31859)
- 科学(28734)
- 经(28608)
- 所(26504)
- 江(26135)
- 中心(25515)
- 财经大学(23522)
- 北京(23468)
- 经济学(23182)
- 研究所(22986)
- 农(21781)
- 经济学院(20937)
- 州(20892)
- 业大(20486)
- 范(20176)
- 师范(20017)
- 院(19046)
- 基金
- 项目(101483)
- 科学(80325)
- 研究(77835)
- 基金(74829)
- 家(63416)
- 国家(62925)
- 科学基金(54273)
- 社会(51023)
- 社会科(48424)
- 社会科学(48416)
- 基金项目(39049)
- 省(37743)
- 教育(35667)
- 编号(33050)
- 自然(32542)
- 划(31846)
- 自然科(31761)
- 自然科学(31754)
- 自然科学基金(31215)
- 资助(30763)
- 成果(29579)
- 制(25236)
- 部(23909)
- 重点(22119)
- 项目编号(21649)
- 课题(21603)
- 国家社会(21576)
- 教育部(21144)
- 创(20754)
- 性(20599)
共检索到2687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孙其华
我国在多年的立法实践中将"可识别性"确立为个人信息的识别标准,并在个人信息的规制方面借鉴了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对直接识别个人信息与间接识别个人信息一体适用了较高标准。但我国现行立法并未对间接识别个人信息的内涵及外延作出明确阐释,从而给相关立法的适用带来了较大障碍,其成因在于法院相关认知能力的不足、既有信息处理秩序的限制与我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制约。今后,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应从间接识别个人信息的内涵与外延两个层面,对间接识别个人信息的识别与规制机制予以完善。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万国华 张崇胜
反欺诈机制是证券市场的基础制度,与信息披露制度同被视为现代证券法的基石。本文通过检视我国的反欺诈机制,发现存在内涵阙如、外延不周、概念混乱以及体系畸形等问题。反思证券监管的法理逻辑,借鉴美国反欺诈机制的历史经验,我国反欺诈机制的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重构证券的学理概念,将任何与证券有关的欺诈行为都纳入调整范围;二是厘清证券欺诈的内涵和性质,采用"二元利益观"将侵害投资者利益和市场秩序的行为界定为证券欺诈行为,明确证券欺诈特殊侵权之属性;三是引入反欺诈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对反欺诈机制进行结构性改革;四是规定反欺诈机制的域外管辖效力,明确"行为加效果"的认定标准。赋予反欺诈原则"明示诉权"效力,使其成为证券欺诈诉讼的纲领性规定。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石超 张蓓洁
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将人脸这一敏感信息置于风险之地。在自治性保护规范下,人脸识别个人信息的保护面临着知情同意规则失灵、合理信赖关系失衡以及救济机制失准等制度困境。走出困境,人脸识别的个人信息保护模式可转向“倾斜保护”:采取倾斜配置权利义务的方式强化保护,一方面,保障信息主体有意义的知情权与选择权;另一方面,对信息处理者设定“受托人义务”,明确双方特殊的信任关系,提升其作为管理人的注意义务和勤勉尽责义务;同时,救济上对信息主体以有利且便利的原则给予制度保障。如此,可恢复人脸识别应用场景下信息授受双方的实质平等,促进强弱双方的利益平衡,走向公平正义的法秩序。
关键词:
人脸识别 敏感信息 信息自主 倾斜保护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李嘉娜
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来看,现阶段我国不当劳务派遣问题集中而且突出。究其缘由,立法规制的宽松和行政监管的缺位,是不当劳务派遣肆意横行的症结所在。本文认为,要从根本上遏制这种乱象的发生,应制定出台专门的劳务派遣法以加强立法规制,并构建由劳务派遣市场准入机制、劳动监察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组成的行政监管体系。
关键词:
不当劳务派遣 立法规制 行政监管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侯卓
我国税制变迁常设试点环节,就此须从形式上的法定原则和实质上的利益均衡要求出发,详细检视各项试点在决定主体、试点目标和试点过程等方面是否适法。税改试点需要具有合理正当的目标、且能通过比例原则的检验,才具有合理性基础。兼具合法性与合理性的税改试点,应确定合理目标、由有权主体循法律程序启动、设计方案时听取利益关系人意见、杜绝严重不合理的情形,并设立试点期限及期限届至时的评价机制。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志伟
非法集资行为的滥觞与蔓延,关键在于国家一味地否定民间融资行为的合法地位,采用禁止、限制、打击等命令控制型法律对民间集资行为进行规制,并坚持以"刑事打击"为倚重。非法集资行为认定存在逻辑缺失,集资行为的"直接性"与"间接性"存在混淆;集资行为的"使用目的 "和"非法占有目的 "难以有效区分。从法律层面确定并保证民间资本合理、有序地参与到金融行业中来;实现由简单粗暴的行政取缔向规范性行政规制转换,形成"疏堵并举"并以"刑事打击"为辅助的监管格局。结合非法集资的证券化发展趋势,确立差异化的非法集资行为认定标准,继而对样式各异、品种繁多非法集资工具或非法集资行为形成有效规制。
关键词:
非法集资 金融垄断 刑事打击 证券化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吕桐弢
近年来,程序化交易在中国证券市场中的交易量占比正稳步提高,但监管机构掌握程序化交易信息的方式和范围都相对有限。随着证券交易的不断数字化,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愈发受到证券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然而,相关规定体系性的不足、报告制度设计的泛化以及报告后续监管运行低效等问题,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发挥应有的效用。鉴于此,证券监管部门有必要通过标准化数据收集和健全监管制度的方式,打通数据传递壁垒,促进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的规范化;依靠对交易策略、报告主体和具体市场的差异化监管,梳理监管重点,提升监管效率;针对性建立交易数据查验机制、数据分析和共享机制、技术监督管理机制,构建程序化交易的监管科技体系。
[期刊] 征信
[作者]
罗诚诚
从社会信用体系加强法律实施、抑制法律理性下的机会主义等二层逻辑内涵来看,将个人所得税纳税信用管理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市场经济应有之义。但在该纳税信用管理机制中,对严重失信纳税人予以资格剥夺或限制以及自由限制(限制高消费)等失信联合惩戒措施均存在严重的合法性危机。我们不能期望通过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构建一个"完人社会","一处失信,处处受限"本身蕴含"惩戒无边"的意味,已然将失信联合惩戒推入违法行政边缘。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应在法律框架下进行,具体到个人所得税纳税信用管理机制中,可从行政法规层面立法,弥补失信联合惩戒法律供给不足,构建失信联合认定机制,守住法律底线。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向超 张新民
遵循制度经验、市场需求与制度理性的制度逻辑,市场准入作为门槛式工具应当嵌入土地经营权市场法律制度之中,并为土地经营权市场秩序规范、制度形塑服务。现有政策和地方实践表明,土地经营权市场准入规制呈现出理念维度、主体维度与规则维度的规制困境,需要从自由家父主义的理念更新、主体界定与标准路径的主体规制以及规制工具的优化配置等方面进行应对,以提升土地经营权市场准入规制的法律效果。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谭波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新设性需要专业化和现实性的内涵与外延扩充,环境知识、环境技术、环保观念和一般环境事件的公开充实了环境信息公开的制度内核。环境信息公开的制度有着不同的个人、组织和区域供给与需求。环境信息公开最终的法治治理路径既在于其内在的制度强化,还在于配套的立法跟进,以期形成完整系统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运作。
关键词:
环境 信息公开 法治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军
在大数据时代,校园学生个人信息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基于校园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的特殊性,本文认为应以监护人的知情同意为重点,以信息自决权为核心,以不当联结禁止为原则,以目的拘束为基础,强化校园学生个人信息的依法保护,为"互联网+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条件。
关键词:
依法治校 个人信息 法律规制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王炜炫
企业跨APP共享个人信息有助于挖掘数据的经济价值,但也存在侵害个人信息权益和隐私权的风险。获得用户的知情同意是企业获取和共享个人信息的合法性基础,但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对此规定得不够清晰。基于隐私政策的合同属性和署名情况,APP背后的主体公司应认定为“个人信息处理者”,子公司、关联方和其他合作伙伴应认定为“其他个人信息处理者”。在共享敏感个人信息时,共享方必须取得用户的单独同意并遵循“三重授权”原则。在共享其他个人信息时,主体公司应完成披露义务和合理性审查,而子公司、关联方和其他合作伙伴应遵循“三重授权”原则。我国可以参考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消费者隐私法案的立法模式,强制企业与共享方签订信息安全协议,并设定保护个人信息隐私所必须之条款。为了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基础上促进数据共享,应推动个人信息处理和共享中的去标识化。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曾远
税银互动的理论预设是通过信息混合披露与信用互换机制达到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提高税法遵从和降低信贷风险的多元目的。经过对1155起基于税银互动的金融借款纠纷案件的实证分析可知:税银互动的理论预设和实践结果存在一定冲突。原因在于税银评级转换机制的利益通约困境、市场信息过载与小微企业的非理性、银行风险承担与社会责任冲突难以彻底化解普惠金融业务的市场风险。应在税银评级转换机制构建中建立基本共识与妥当程序,完善基于数字科技的社会信用共治机制,搭建税银互动的风险分担机制,深化和规范税银互动体制。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本文认为,国有企业的低效率是与国有企业低效率的激励约束机制密切相关的,高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的重塑是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传统国有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政府主导型机制,其集中的表现是激励约束的外部化和软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是市场主导型的内部化、硬化的高效机制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陈秋竹 邓若翰
长租公寓"租金贷"是在我国推进"租购并举"住房制度改革进程中形成的一类新兴业务形态,有利于促进我国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然而,"租金贷"业务在运营中暴露出未充分释明下承租人"被签约"、分期贷款合同违约率高、资金池流动性风险大等问题,对长租公寓市场秩序及租房人权益产生了较大损害。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服务商迫切"解压"下内控缺失,网贷机构盲目拓展业务以致审核不足,从业机构在利益驱使下产生道德风险,产业政策支持发展长租公寓而相应的制度规范滞后。对于长租公寓"租金贷"的规制,重点应集中在市场秩序维护和流动性风险控制方面,明确服务商及网贷机构的法定义务,建立对承租人权益予以倾斜性保护的制度安排,严控交易金融化产生的流动性风险,促进形成平稳、有序的市场秩序,构建推动长租公寓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