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74)
2023(7081)
2022(5911)
2021(5312)
2020(4704)
2019(10390)
2018(10478)
2017(21669)
2016(11213)
2015(12665)
2014(12838)
2013(13107)
2012(12690)
2011(11623)
2010(12133)
2009(11780)
2008(11415)
2007(10410)
2006(9747)
2005(9264)
作者
(32931)
(27754)
(27298)
(26263)
(17453)
(12853)
(12612)
(10660)
(10474)
(9815)
(9685)
(8938)
(8838)
(8831)
(8630)
(8535)
(8162)
(7933)
(7918)
(7477)
(7091)
(6794)
(6595)
(6426)
(6356)
(6324)
(5982)
(5737)
(5486)
(5193)
学科
(72661)
经济(72613)
管理(30810)
(29881)
方法(25272)
数学(23361)
数学方法(23259)
中国(20359)
(20141)
企业(20141)
地方(16766)
(14334)
(14306)
(13809)
(13306)
银行(13295)
(12722)
地方经济(12383)
(11812)
金融(11812)
业经(11419)
(11001)
保险(10909)
(10791)
贸易(10781)
(10641)
(10462)
农业(9637)
环境(9142)
(9122)
机构
大学(174673)
学院(173167)
(91096)
经济(89504)
管理(64186)
研究(61765)
中国(53499)
理学(53173)
理学院(52634)
管理学(52043)
管理学院(51706)
(45498)
(36409)
财经(35002)
(31639)
科学(31623)
经济学(30958)
(30883)
经济学院(27742)
中心(27420)
研究所(27152)
(26069)
财经大学(25831)
北京(24128)
(22061)
(21516)
(20584)
(19458)
师范(19329)
业大(19183)
基金
项目(98548)
科学(77696)
研究(74293)
基金(73370)
(62191)
国家(61728)
科学基金(52520)
社会(51025)
社会科(48480)
社会科学(48468)
基金项目(37566)
(35833)
教育(32400)
资助(31443)
自然(30367)
(29986)
自然科(29603)
自然科学(29592)
自然科学基金(29085)
编号(29058)
成果(24551)
(23299)
(22605)
国家社会(22113)
重点(21810)
教育部(20592)
人文(20064)
课题(19852)
(19685)
社科(19471)
期刊
(109078)
经济(109078)
研究(65240)
(33890)
中国(32670)
(26687)
金融(26687)
管理(25552)
学报(20432)
(20080)
科学(19848)
经济研究(19535)
财经(18796)
大学(16550)
(16181)
学学(15828)
问题(14754)
业经(14528)
技术(14458)
农业(12975)
(12715)
国际(11179)
技术经济(11177)
统计(10562)
理论(10092)
教育(10091)
经济问题(9217)
商业(8963)
世界(8882)
经济管理(8815)
共检索到2854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贺翔  
通过对经济史的研究,不难看出长期经济增长从根本上说是由结构演进至均衡路径逐渐达成的过程。通常可以被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为经济追赶阶段,其主要由前期结构变动所引起的。第二,为均衡增长阶段,其主要是由后期要素以及产出比例逐渐稳定所带来的。现代经济学理论指出,国家经济发展初期,产业结构逐渐由服务业与工业替代,由于农业生产率明显低于服务业与工业,使得产业结构过渡时期劳动力会促使经济飞速增长,出现"结构红利"。然而当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贺翔  
通过对我国经济史的研究,探析我国经济长期快速增长所面临的结构性减速风险,在全面分析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结构性压力后,本文重点从城镇化、要素效率、技术创新、结构升级、体制改革五个方面提出了经济增长动力的结构性重构,以求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探索新的增长动力。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卢锋  
2012年二季度我国GDP季度同比增速"破8",此后九个季度在7.5%上下波动,近来部分经济指标再度走低,如1~8月固定投资同比增速降至接近实施刺激计划以来最低值,8月工业增加值增速比7月回落2.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创2011年3月以来最低。8月出口进口增速降至2.3%,当月贸易顺差增至近500亿美元,显示内需较弱,金属原料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引发煤体"大宗商品雪崩钢价跌入无底洞"之类报道。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华民  周鹏  
美国经济继 1 0年快速增长后增长减速 ,是由世界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原因造成的。美国经济增长的减速 ,将影响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 ,受冲击最大的可能是东亚国家和地区。美国经济增长减速可能是中国对内进行结构调整、对外开放资本项目的一个较好机会。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沈坤荣  滕永乐  
本文通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历史尺度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尺度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面对可能出现的"结构性"减速风险,中国经济亟需重构增长的动力机制。应形成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以要素效率提升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产业结构升级为路径,以体制改革为保障的新增长动力机制。为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进程,转变政府职能,为中国经济发展释放新的制度红利,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李友申  
1986年12月日本经济进入了后来被称为“平成景气”的经济扩张时期,到1991年12月这一经济增长局面已持续61个月,成为战后日本经济增长最长的一个时期。目前,这一局面由于过去几年出现了明显的经济“过热”,日本政府有意识地采取了紧缩的金融政策,因此,这种减速带有明显的自我调节性质,而并非周期性衰退的开始。1991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为4.4%。1992年有可能进一步减慢。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吕健  
本文以一种地理空间的视角,采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1995—2011年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性因素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总体上存在着空间自相关;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已经开始"结构性减速",西部地区正在"结构性加速",而中部地区为"加速"与"减速"并存,整体呈现出"结构性加速";全国经济总体上依然维持在"结构性加速"阶段,但经济增长分化的格局业已形成;对于经济增长速度影响最大因素是劳动生产率增速,其次是空间效应,平均工资增速的影响较小,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不明显。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张平  
中国的发达地区目前经济增长明显减速,这符合国际上普遍讨论的减速原则。应明晰经济增长减速的原因,通过市场化的改革,强化市场竞争实现转型升级的机制调整,而不是重新回到产业干预政策的老路;通过服务业效率的持续改进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和扩大服务规模;保持制造业优势,提升其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要抓住全球绿色创新的技术进步趋势,通过政府引导创新;通过金融、税收等手段实现以"效率持续改进推动转型升级"的目标,从而为我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找到新路子。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王庆  
一个经济体在达到一定的增长速度之后通常会开始减速,目前中国经济正面临这样的拐点,经济增长的潜在减速在所难免。增长减速不是会否发生的问题,而是如何发生的问题。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类似于40年前日本经济以及20年前韩国经济的拐点。如果历史具有借鉴意义,那么在这一拐点之后,整体GDP增长通常会减速,而通货膨胀则会加速;经济结构通常会发生重大转变,三个重要的经济比率:消费占GDP比重、服务业占GDP比重以及劳动收入占GDP比重会迅速上升。作为一个地区差异巨大的大陆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其他东亚国家相比,具有特殊性,可能更符合长期、渐进的特征。本文借鉴日本和韩国的经验,构建了一个基准设想和两个替代设想,...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  张平  刘霞辉  袁富华  王宏淼  陆明涛  张磊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增长速度放缓。原因来自"三重冲击"因素的叠加:资本积累速度下降、人口红利消失和"干中学"技术进步效应消减。而现阶段制度结构对于技术创新的阻碍和人力资本配置的扭曲,又使得三重冲击带来的经济增长减速无法得到生产效率提高的补偿和缓中。为保证经济增长的延续性和有效性,必须直面并高度关注"减速治理"这一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只有加快推进存量调整,推动传统赶超模式中的"纵向"干预体制向"横向"竞争机制转换,引入"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部门和事业单位的市场化改革,才能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激励技术创新,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效增长的转换。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顾元媛  沈坤荣  
在全球经济面临大调整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持续减速的中长周期。经济减速虽有周期性因素,但根本原因是由于经济结构问题导致潜在增长率下降。从供给视角看,原先依靠廉价劳动力和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不可持续,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必然是创新;从需求角度看,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日渐疲软,亟待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因此,只有从根本上转变中国经济粗放的增长方式,才能使经济得以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郑安邦   冯华  
以中国大陆30个省份2011—2019年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系统GMM模型研究中国经济增速减缓的结构性因素,以及数字经济对此的缓解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服务化导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结构性减速”观点成立;数字经济总体上能够缓解“结构性减速”,一方面数字经济具有提振经济增速的效率效应,另一方面具有推动产业结构服务化进而降低增速的结构效应,但结构效应不足以抵消效率效应。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闫春英  
新时期我国的经济增长面临着经济体竞争加剧、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增长模式更迭等新的形势,需要应对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多种矛盾因素叠加的影响、中等收入陷阱风险、传统竞争优势转弱和经济转型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仅影响经济增长,也会对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实现我国经济中长期稳定增长,需要深化体制变革,解决好经济增长与社会平衡发展,坚持民生导向以及加快政府职能改革,依靠创新驱动促进经济结构升级等。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  张平  刘霞辉  袁富华  陈昌兵  
本文通过引入知识部门,在结构上重新定义生产函数,以此为基础分析中国经济转型的新要素供给的作用。研究发现,为了突破结构性减速的阻碍、实现可持续增长,以知识部门为代表的新生产要素供给,成为能否跨越发展阶段的主导力量。因应城市居民收入提高之后发生的需求升级,知识部门围绕科教文卫体等提升"广义人力资本"消费支出的现代服务业建立起来,知识部门的生产消费过程,也是人力资本提升和创新内生化的过程。知识部门自身不仅具有内生性,而且以其外溢性促进传统工业、服务业部门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结构升级,以此打通消费和生产一体化,在不断扩大消费需求的同时推进未来中国创新增长。在物质资本驱动增长动力减弱的困境下,重视消费对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