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33)
2023(10309)
2022(9018)
2021(8394)
2020(7442)
2019(17092)
2018(17276)
2017(34245)
2016(18992)
2015(21791)
2014(22372)
2013(22067)
2012(21019)
2011(19013)
2010(19356)
2009(18211)
2008(18534)
2007(17152)
2006(15050)
2005(13908)
作者
(57966)
(48277)
(48093)
(46338)
(30761)
(23223)
(22318)
(18877)
(18092)
(17461)
(16412)
(16267)
(15486)
(15462)
(15383)
(15056)
(14840)
(14169)
(14120)
(13876)
(12240)
(12039)
(12001)
(11030)
(10989)
(10952)
(10921)
(10771)
(10047)
(9835)
学科
(74568)
经济(74473)
管理(49764)
(48028)
(37395)
企业(37395)
方法(35977)
数学(32015)
数学方法(31734)
(24021)
(23198)
银行(23053)
中国(22510)
(21681)
(21207)
(21099)
(17401)
(16735)
金融(16727)
(15182)
贸易(15172)
(14768)
业经(14295)
(13966)
制度(13958)
(13752)
地方(13718)
农业(13309)
(12504)
财务(12466)
机构
大学(278454)
学院(276480)
(112759)
经济(110109)
管理(100444)
研究(96358)
理学(84743)
理学院(83740)
管理学(82253)
管理学院(81732)
中国(79905)
(60143)
科学(59526)
(56953)
(53912)
(51028)
研究所(46118)
中心(45295)
财经(44512)
(43799)
农业(43020)
业大(42770)
(40176)
北京(38225)
(35750)
经济学(35385)
师范(35321)
(35262)
(34047)
财经大学(32963)
基金
项目(174005)
科学(134230)
研究(125354)
基金(124396)
(109410)
国家(108518)
科学基金(90216)
社会(77214)
社会科(73096)
社会科学(73071)
(68197)
基金项目(65243)
教育(58435)
自然(58147)
(57947)
自然科(56739)
自然科学(56718)
自然科学基金(55716)
资助(52567)
编号(51578)
成果(43734)
重点(39854)
(39163)
(37328)
课题(36420)
(35328)
科研(33810)
(33592)
创新(33180)
教育部(32885)
期刊
(124369)
经济(124369)
研究(85562)
中国(55920)
(48477)
学报(48335)
(44716)
科学(41183)
(40886)
金融(40886)
大学(35449)
管理(35090)
学学(33483)
农业(30687)
教育(29989)
财经(22850)
技术(22787)
经济研究(20459)
业经(20234)
(19523)
问题(17516)
(16030)
理论(15158)
(14944)
统计(14041)
(13889)
实践(13737)
(13737)
技术经济(13375)
商业(13045)
共检索到4277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德勇  方文恪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动态因子分析的方法,构建1986~2008年银行的脆弱性指数线,争取对银行体系存在的脆弱性风险进行测度量化,找出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主要来源。本文得出的结论认为我国银行体系主要面临的脆弱性是银行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并证明了1986~2008年的脆弱性变化趋势图和定性分析相吻合。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飞宇  蒲勇健  夏燕梅  
银行体系作为国家金融的命脉,对一国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于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一直是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动态因子分析的方法,构建了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指数。通过对1998-2007年十年间季度数据的实证检验,发现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程度总体上来说呈现下降趋势,但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因此,本文将整个脆弱性指数区间分成五个阶段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了银行脆弱性的动态变化。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徐劲  
银行体系脆弱性具有内生性,是银行业与生俱来的内生特点,其形成主要源自以下几个方面:1.低杠杆率。巴赛尔新资本协议虽然提高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标准,但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银行业高负债率、低杠杆率的特点仍然突出,以较少的资本撬动较大规模的资产,既是银行业特有的行业特点,也成为导致银行体系脆弱性的重要原因。随着资本监管的逐步深入,资本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经营中最稀缺的资源和银行与监管部门博弈的主要对象,各种规避资本监管的方法被商业银行冠之以业务创新纷纷出炉,监管资本套利的手段层出不穷,这又进一步推高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周俊仰  周飞虎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进而演变成系统性金融危机并迅速蔓延至全世界,对世界各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经济的平稳增长产生了巨大冲击,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问题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焦点。然而,银行体系脆弱性包含于金融体系脆弱性之中,是金融体系脆弱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银行体系对于任何国家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周俊仰  周飞虎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进而演变成系统性金融危机并迅速蔓延至全世界,对世界各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经济的平稳增长产生了巨大冲击,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问题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焦点。然而,银行体系脆弱性包含于金融体系脆弱性之中,是金融体系脆弱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银行体系对于任何国家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华  伍志文  
进入2004年,金融改革明显提速。银行改革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银行体系的稳健与否事关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与稳定。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国内外有关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研究的理论文献及其新进展,然后运用1978~2000年间的数据对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发现,中国整个银行体系在1978~2000年之间有11年是不稳定的,尤其是在1992年和1998年前后更为突出,银行体系出现了不稳健的征兆,存在较大的金融风险。最后是结论和建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筱峰  王健康  陶金  
中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混合型脆弱性,是一般意义上的脆弱性与体制转轨的制度摩擦造成的特殊脆弱性的混合物。本文运用宏观经济法来测度1985~2006年间中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程度及其分布,并采用Logit模型对影响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诸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分别从宏观经济层面、中观金融层面、微观银行层面反映其对银行脆弱性的影响。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田艳芬  陈守东  邵志高  杨东亮  
银行体系脆弱性是在银行持续经营的前提下,银行体系内多种风险的积聚状态。本文分析了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周期性与内生性特征,构建出月度核心测度指数,识别中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运用平滑区制转移模型(STAR)研究其动态演化路径,并利用自助抽样法对未来一段时期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变化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07年以来,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较高,并持续在较高的水平上振荡;其动态变化路径是非单调积聚的,从高区制状态返回到低区制状态需要较长时间;未来一段时期的银行体系脆弱性将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宋瑞波  刘江会  
传统上对构成金融业分业经营的一个重要理由——“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应该得到澄清。一个基本的结论是,认为混业经营会加剧银行体系不稳定性并危及金融安全的理论根据不足,并且缺乏经验支持。因此,基于“银行体系脆弱性”角度考量的分业经营理念应该加以修正。金融业混业经营已是大势所趋,对于中国而言,金融管理体制由分业模式向混业模式的转变也将只是一个时间和时机的问题。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文超  刘妤洵  
银行体系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主体,银行体系的脆弱性直接影响到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而我国银行中大量的不良资产的存在,使得金融业中所蕴藏的风险可能危及金融的安全、稳定和发展。通过对我国金融脆弱性的分析,一方面化解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减少金融泡沫;另一方面,则通过重组银企关系,加强银行内控、外部约束,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快金融创新和建立市场信用体系,来实现银行业的稳定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肖振宇  
文章运用一种较为直观的客观赋权评价方法——熵值法,对我国银行体系1980—2006年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对样本期间各年份的脆弱性进行排序,消除了其他主观评价法带来的偏差,从而为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监管决策提供一定的有益参考。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高志勇  
本文在金融脆弱性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适合美国金融体系和次贷危机特点的金融脆弱性测度模型,认为美国金融体系脆弱性主要是由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国际收支、金融监控和银行安全这四个主因子决定的。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2000年以来美国金融体系脆弱性指数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最低点出现在2002年,随后逐年攀升;2008-2009年是次贷危机集中爆发和蔓延的时期,美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仍有上行的趋势。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郝海龙  王树茂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朱敏  谭德凯  
基于国家金融信息平台"新华08"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和统计部门的数据,结合十年来我国实际经济运行状况和全球经济形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影响我国金融体系脆弱性水平的指标进行了选择,并且采用因子分析法做出了定量的测度。结果表明,十年来我国金融体系脆弱性水平有了长足的改善,其中流动性风险逐渐减少,信用风险和外汇风险不断波动。基于此,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防止突然的流动性反转、严控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带来的信用风险、提高汇率风险管理水平和管理工具的操作水平以合理配置外汇资产。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范洪波  
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是事关一国金融发展和金融安全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Logit模型对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宏、微观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1)宏观经济因素对国有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影响比微观因素显著;(2)宏微观因素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就如何有效控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保持适度经济增长、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步伐、制定科学的货币政策和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等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