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386)
- 2023(17314)
- 2022(15001)
- 2021(13844)
- 2020(11736)
- 2019(26560)
- 2018(26584)
- 2017(51376)
- 2016(27547)
- 2015(31034)
- 2014(31012)
- 2013(30696)
- 2012(28443)
- 2011(25818)
- 2010(26264)
- 2009(24629)
- 2008(24084)
- 2007(21654)
- 2006(19614)
- 2005(17881)
- 学科
- 济(125660)
- 经济(125514)
- 管理(87437)
- 业(81825)
- 企(68576)
- 企业(68576)
- 方法(49579)
- 数学(42589)
- 数学方法(42140)
- 中国(33448)
- 财(30570)
- 农(30254)
- 业经(27484)
- 地方(26548)
- 制(26235)
- 学(24472)
- 技术(23870)
- 贸(20405)
- 贸易(20386)
- 农业(20320)
- 银(20010)
- 银行(19960)
- 易(19769)
- 理论(19286)
- 行(19091)
- 融(18619)
- 金融(18616)
- 体(18350)
- 环境(18290)
- 和(18233)
- 机构
- 大学(403764)
- 学院(401604)
- 济(171672)
- 经济(168030)
- 管理(157479)
- 研究(137228)
- 理学(134838)
- 理学院(133371)
- 管理学(131319)
- 管理学院(130565)
- 中国(103888)
- 京(86457)
- 财(81419)
- 科学(80568)
- 所(68645)
- 财经(63737)
- 研究所(61531)
- 中心(61004)
- 江(60314)
- 农(58670)
- 经(57683)
- 北京(55418)
- 业大(55406)
- 经济学(52624)
- 范(51639)
- 师范(51209)
- 院(49545)
- 州(48219)
- 经济学院(47112)
- 财经大学(47068)
- 基金
- 项目(260911)
- 科学(205732)
- 研究(195150)
- 基金(188716)
- 家(162873)
- 国家(161515)
- 科学基金(139115)
- 社会(124339)
- 社会科(117916)
- 社会科学(117886)
- 省(101799)
- 基金项目(99599)
- 教育(89266)
- 自然(87568)
- 自然科(85470)
- 自然科学(85453)
- 划(84497)
- 自然科学基金(83959)
- 编号(79288)
- 资助(77276)
- 成果(65403)
- 重点(58191)
- 部(57992)
- 创(57223)
- 发(56324)
- 课题(55258)
- 创新(52893)
- 国家社会(51314)
- 制(50723)
- 教育部(50233)
- 期刊
- 济(199002)
- 经济(199002)
- 研究(128211)
- 中国(81606)
- 管理(63258)
- 财(62768)
- 学报(57899)
- 科学(54661)
- 农(53364)
- 教育(45681)
- 大学(44870)
- 学学(42157)
- 技术(38039)
- 融(37943)
- 金融(37943)
- 农业(36564)
- 财经(32391)
- 经济研究(32367)
- 业经(30487)
- 经(27838)
- 问题(25454)
- 技术经济(22384)
- 科技(20297)
- 理论(20183)
- 贸(19832)
- 图书(19207)
- 业(18776)
- 现代(18742)
- 实践(17933)
- 践(17933)
共检索到6152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俊岭 张国华 郑云建 徐丹宁
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良好协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如何研究两者的耦合机制是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我国40家主要钢铁企业2011-2018年的面板数据,建立耦合协调模型对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耦合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者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对子系统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探究,结果表明耦合效果最重要的子系统为产出—产销、投入—盈利、产出—盈利,其主要影响因子分别是专利申请数量和产品销售率、经营成本利润率、专利申请数量。另外,建立灰色预测模型,对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11-2018年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耦合度预测值与实际值非常接近,2018-2023年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的耦合协调度将突破新高度。在理想状态下,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将长期处于优质协调的状态。
关键词:
技术创新 经济增长 耦合 灰色预测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闫旭骞 朱景和 袁怀雨
本文在分析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我国钢铁工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
钢铁工业 技术创新能力 指标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海
基于技术创新投入、产出的几个关键指标对我国1993~2003年期间钢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变化进行了测算,同整个工业的相应指标做了比较分析。进而从钢铁工业本身的结构特点和需求市场的角度对这种变化做了进一步阐释,提出了今后增强钢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的三个方向。
关键词:
技术创新 能力与效率 钢铁工业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罗冰生
钢铁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找出今后我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转变的方向,本文通过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十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进行了回顾。结果表明,我国钢铁工业同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为了顺利实现“十一五”发展纲要的战略任务,需要建立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循环经济。最后,本文对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钢铁工业 结构调整 增长方式 循环经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童昕 罗朝璇 胡兆量
回顾钢铁工业的技术转型历程,分析对比了长流程和短流程两种技术条件下,影响钢铁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差异及空间格局变迁。在此背景下探讨当前中国钢铁工业转型与区位变迁趋势:首先,基于中国钢铁工业建设历程,阐述了在以长流程工艺为主导的发展时期,中国钢铁生产布局从"原料指向"到"交通指向"的变化过程和现状格局。其次,根据中国钢铁统计年鉴资料,描绘2017年中国钢铁工业流程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背后的二元结构成因。最后探讨了随着汽车等产品消费增长带来的废钢产出逐步增加,未来面向循环经济发展转型的钢铁生产区位变化趋势。结论针对当前中国钢铁工业调整现状,提出了以智能化、分布式和绿色循环经济为目标的转型之路。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洪水峰 张亚
钢铁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工业,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开展长江经济带钢铁工业与生态环境、区域经济的耦合性研究,对于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和进行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钢铁工业—生态环境—区域经济(SER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模型,选取2000年~2016年面板数据,进行耦合协调研究.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SER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情况处于整体协调状态,耦合协调程度各省市分布不均.东部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江苏耦合协调发展度最高,贵州耦合协调度最低,浙江、湖北、湖南、安徽保持平稳,上海、重庆波动较大.
关键词:
钢铁工业 生态环境 区域经济 耦合协调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王俊岭 张新社
运用Tapio的弹性分析法对2006—2015年中国钢铁工业粗钢产量、能源消耗、废气排放总量、二氧化硫外排量等的脱钩弹性系数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中国钢铁工业的能源消耗的增长率大都小于粗钢产量增长率,只有2008年例外,可见中国钢铁工业总能耗大致处在脱钩状态;但是脱钩状态多为弱脱钩,说明钢铁工业总能耗增加的主要原因仍是粗钢产量的上涨。从废弃物排放来看,中国钢铁工业外排废气增长率在2007年、2009年、2010年、2012年、2013年、2015年小于该年的粗钢产量增长率,但是两者增长率之间的差值较小,虽处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王俊岭 张新社
运用Tapio的弹性分析法对2006—2015年中国钢铁工业粗钢产量、能源消耗、废气排放总量、二氧化硫外排量等的脱钩弹性系数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中国钢铁工业的能源消耗的增长率大都小于粗钢产量增长率,只有2008年例外,可见中国钢铁工业总能耗大致处在脱钩状态;但是脱钩状态多为弱脱钩,说明钢铁工业总能耗增加的主要原因仍是粗钢产量的上涨。从废弃物排放来看,中国钢铁工业外排废气增长率在2007年、2009年、2010年、2012年、2013年、2015年小于该年的粗钢产量增长率,但是两者增长率之间的差值较小,虽处在脱钩状态,实则为弱脱钩。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片峰 栾维新 李丹 杜利楠
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分析了目前我国各省份的钢铁工业空间布局现状,利用ArcGIS的热点分析工具对钢铁工业空间布局与消费市场地的耦合状况进行分析。我国钢铁工业布局的空间集聚性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钢材产地主要集中于华东和华北地区,钢材的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华北地区,从生产消费地空间耦合程度上看,吉林和内蒙古的钢材生产和消费市场的空间耦合度最高,辽宁、河北和山东的耦合度最低。最后,分析了钢铁工业空间集聚性下降的原因,并根据钢材生产消费耦合程度提出各省份钢铁工业企业布局优化的对策。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吕阳 杨云超
我国钢铁工业经过"十一五"时期的高速发展,工艺装备、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以及能耗、物耗、劳动生产率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但钢铁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产品质量不高、环保建设滞后、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依然存在。我们认为,未来钢铁工业应该走一条低碳发展的道路,其根本途径是淘汰生产过程中的落后产能、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和设备以及提高钢材质量,逐步实现产钢的高效化和用钢的减量化,进而在全社会范围内减少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
关键词:
钢铁工业 低碳经济 政策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金平 戴铁军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工业,但近些年来其物质投入与价值产出非常不匹配。本文基于系统科学理论和方法,建立了钢铁工业物质流与价值流动态耦合模型,对其物质流和价值流耦合状况进行研究。1991~2011年我国钢铁工业的耦合协调发展变化较大,1991~1996年钢产量在1亿吨以下,耦合协调水平较低,1997~2004年钢铁工业环比增速最高达27%,是这21年中增长最快的时期,物质流和价值流协调发展,2005~2007年铁矿石价格连年攀高,钢铁工业物质流与价值流耦合进入低级共生阶段,2008~2011年钢铁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进入再生发展阶段。
关键词:
钢铁工业 物质流 价值流 耦合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申小林
对钢铁工业转变增长方式的思考申小林一、降低成本是钢铁工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钢铁工业目前拥有总资产约五千亿,约占全国国有资产总和的八分之一,如何使这部分资产在有效运作的前提下保值、增值,已经成为冶金工业的首要任务。但是,近年来钢铁工业的实践证明...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凯 何维达
本文利用1981~2010年的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我国钢铁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其作为衡量我国钢铁工业技术进步的指标,并运用Johansen模型分析了技术进步与我国钢铁工业碳排放增长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短期内技术进步对我国钢铁工业碳排放没有明显作用,但是长期来看趋于均衡。因此,我国钢铁工业应坚持长期的低碳减排策略。
关键词:
技术进步 钢铁工业 碳减排 协整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