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19)
- 2023(7951)
- 2022(6579)
- 2021(6012)
- 2020(5239)
- 2019(11444)
- 2018(11063)
- 2017(22449)
- 2016(11752)
- 2015(13072)
- 2014(13091)
- 2013(13229)
- 2012(12335)
- 2011(11292)
- 2010(11616)
- 2009(11600)
- 2008(10624)
- 2007(9485)
- 2006(8707)
- 2005(8095)
- 学科
- 济(52027)
- 经济(51979)
- 业(33553)
- 管理(30778)
- 融(27261)
- 金融(27260)
- 银(26313)
- 银行(26306)
- 行(25474)
- 中国(24884)
- 企(24792)
- 企业(24792)
- 方法(22296)
- 数学(20646)
- 数学方法(20524)
- 制(15473)
- 财(15318)
- 地方(14750)
- 农(13201)
- 中国金融(11432)
- 险(11018)
- 保险(10927)
- 业经(10464)
- 贸(10371)
- 贸易(10358)
- 易(10132)
- 务(9911)
- 财务(9894)
- 财务管理(9872)
- 企业财务(9466)
- 机构
- 学院(169707)
- 大学(169399)
- 济(76979)
- 经济(75345)
- 管理(63714)
- 研究(56267)
- 中国(55361)
- 理学(53570)
- 理学院(52987)
- 管理学(52221)
- 管理学院(51899)
- 财(41041)
- 京(35210)
- 财经(32158)
- 科学(31101)
- 经(29110)
- 中心(28251)
- 所(27931)
- 经济学(25803)
- 研究所(24944)
- 江(24712)
- 融(24315)
- 财经大学(24185)
- 金融(23900)
- 经济学院(23619)
- 北京(22942)
- 农(22863)
- 银(22645)
- 银行(21740)
- 州(21014)
- 基金
- 项目(105964)
- 科学(84141)
- 研究(79065)
- 基金(78387)
- 家(66920)
- 国家(66392)
- 科学基金(56983)
- 社会(52399)
- 社会科(49894)
- 社会科学(49883)
- 基金项目(41082)
- 省(40340)
- 教育(35158)
- 自然(34815)
- 自然科(33964)
- 自然科学(33956)
- 划(33941)
- 自然科学基金(33323)
- 资助(32963)
- 编号(31963)
- 成果(26019)
- 部(24282)
- 重点(24132)
- 发(23926)
- 国家社会(22180)
- 创(21971)
- 课题(21839)
- 教育部(21084)
- 性(20797)
- 人文(20760)
共检索到2658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沈丽 张影 张好圆
运用Dugum基尼系数法研究2005~2016年我国金融风险的地区差异大小及来源,并使用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分析其分布动态演进。研究表明,我国金融风险地区差异逐渐扩大,地区内差异是我国金融风险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全国及各个地区金融风险总体呈上升趋势,东部地区金融风险呈梯队分布,中部、西部地区呈现微弱的多级分化趋势,东北地区则表现为较严重的两极分化。对我国金融风险地区差异及分布动态的深入剖析,可为重点防范、协作治理和主动化解金融风险提供政策参考。
关键词:
金融风险防范 区域差异 区域金融风险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沈丽 张好圆 李文君
研究目标:探究中国普惠金融的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趋势。研究方法:运用2005~2017年中国31省份的数据,编制普惠金融指数,通过Dagum基尼系数分解与扩展的分布动态学模型考察中国普惠金融的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研究发现: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和俱乐部收敛特征;全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整体呈小幅下降趋势,与东中部相比,西部地区发展速度较快,呈上升趋势;东部地区多极分化现象明显,中部和西部地区多极分化逐渐消失。研究创新:考虑了空间效应对普惠金融分布动态演进的影响,运用扩展的分布动态学模型进行研究。研究价值:为今后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关键词:
普惠金融 区域差异 基尼系数 分布动态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凤根 廖昭君 张敏
基于2005—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熵权法测度各个地区的金融压力指数;其次,运用莫兰指数探索区域金融风险的全局集聚性特征;再次,通过Dagum基尼系数分解和高斯核密度估计深入考察中国区域金融风险的地区差异和动态演化特征。研究发现:中国31个省份的金融风险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空间关联关系,局域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大多数地区之间具有高—高型和低—低型集聚特征;区域金融风险整体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金融风险由北部向中部和东部沿海地区扩散,并蔓延至全国,呈现出“中部地区部低,东西部地区高”的阶梯式空间演化特征;区域金融风险的差异显著,并呈现扩大趋势,并且东部地区金融风险差异大于西部地区;各区域之间的金融风险差异高于各区域内部的金融风险差异,差异波动性强,东部地区及东北地区间出现金融风险极端分布现象。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赵文举 张曾莲
精准施策治理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前提是掌握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地区异质性。本文研究了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2000年~2018年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分布动态、空间差异与空间收敛性。研究发现:作为区域性金融风险总和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水平从多峰低值向单峰高值演进且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动规律,当前我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正处于新的爬坡期;考察期内八大综合经济区区域性金融风险差异空间异质性特征突出,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不同区域金融风险拥有各自稳态水平且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在管控区域性金融风险时应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研究结论对于从区域层面入手控制区域性金融风险水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欢欢 刘传明
文章基于2009—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科技金融效率,运用Dagum基尼系数解构科技金融效率的空间差异特征,采用Kernel密度考察空间演变趋势,通过测算Moran’s I揭示空间相关性。研究发现:中国科技金融效率总体上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但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科技金融效率总体区域差异整体上呈持续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是主要来源;在Kernel密度估计中,中部地区科技金融效率空间分布相对集中,而其他地区不稳定,有强烈的极化趋势;近年来邻近省份科技金融的发展对本地科技金融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
科技金融效率 区域差异 动态演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旺
文章测算2011—2020年我国共同富裕水平,分析各省份共同富裕水平的区域差异和分布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共同富裕水平整体上偏低但呈递增态势,东部地区遥遥领先,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均在全国均值之下;共同富裕水平存在总体差异但不严峻,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各省份共同富裕水平绝对差异正在缩小,并未出现极化现象;全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共同富裕水平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过程,其中,全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显著收敛,中部地区收敛系数为正,共同富裕水平呈现发散状态。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区域差异 分布动态演进 收敛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庭辉 彭佳颖 郑玉航
由于中国各地区在初始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中国经济转型"渐进式"路径的影响下,中国区域经济转型成本水平的分布存在差异性。文章基于中国区域经济转型成本指数数据,使用Kernel密度估计反映区域经济转型成本的整体趋势特征,分析区域经济转型成本的分布动态演进和空间差异性。
关键词:
区域 经济转型成本 Kernel密度估计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黄杰 孙自敏
本文基于1998—2018年31个省份的种植业碳生产率,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和Markov链方法对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种植业碳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进行实证考察。研究表明,中国种植业碳生产率整体呈上升态势,但总体区域差异表现出下降—上升—下降的倒“N”型演变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部分经济区存在显著的梯度差异和极化特征;在整体上中国种植业碳生产率向高水平方向转移趋势明显,高水平地区种植业碳生产率呈自我强化状态且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种植业碳生产率的提升不仅要把握种植业碳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及其来源,还要积极利用经济区之间种植业碳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以实现中国种植业碳生产率的跨区域协同提升。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景华 王素素 陈敏敏
研究目标:考察中国服务业FDI分布的区域差异与动态演进趋势。研究方法: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研究中国服务业FDI分布的区域差异及来源,利用核密度的估计方法分析四大区域服务业FDI分布的动态演进。研究发现:中国服务业FDI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西部、东北地区的区域内差异最大,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相对较小;东-西以及中-西的区域间差异在扩大,区域间差异是区域差异的最主要来源;整体来看中国服务业FDI分布的绝对差异在缩小。研究创新:基于四大区域视角,揭示服务业FDI分布的区域差异及来源,并分析其分布的动态演进趋势。研究价值:刻画中国服务业FDI分布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规律,为服务业开放条件下的服务经济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径 周鹏亮 李文俊 谢祖翠
文章基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化人才、数字化投入、数字化产出、绿色发展程度5个维度构建了我国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oran’s I和Markov链对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产业数字化水平、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趋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产业数字化水平总体上较低,但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东、中、西三大地区的产业数字化水平表现为高、中、低的分布特征;中国产业数字化水平差异在逐年缩小;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数字化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东部地区存在显著的极化现象;Moran's I散点图表明多数省份处在第一、三象限,表明中国各省份产业数字化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从Markov链转移概率矩阵可知,产业数字化水平高的地区有更强的稳定性,低水平地区逐渐向邻近高水平地区转移。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孙博文 张友国
研究目标:编制中国绿色创新指数,考察各区域指数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特征。研究方法:建立绿色创新指数评价体系、采用时空极差熵权法赋权指标,利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绿色专利清单在线检索工具和采用爬虫技术检索、匹配、汇总国家知识产权局绿色专利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测度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采用Kernel估计分析绿色创新分布动态演进,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东中西绿色创新空间差距来源,采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绿色创新空间β条件收敛特征。研究发现:我国整体及东中西各地区绿色创新水平均呈总体上升趋势,源于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与绿色创新制度支撑力三者“携手并进”;绿色创新水平较高的城市集中分布于经济发达地区并具有较高行政级别特征,北京、深圳、上海、广州及主要省会城市稳居前列;我国整体及东中西地区核密度图均呈现“曲线右移、峰值先升后降、宽度收窄后扩大”的特征;东中西区域内部及区域间差异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绿色创新存在空间β条件收敛效应,且俱乐部收敛特征也较为显著,但在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不同地区样本中收敛速度存在差异。研究创新:将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制度创新纳入统一的绿色创新指数测度框架,首次测度了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对中国绿色创新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与空间收敛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价值:科学界定绿色创新内涵并编制相关指数,揭示其时空演变趋势、构成来源及空间分化特征,为提升绿色创新水平、缩小绿色创新空间差距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传明 尹秀 王林杉
本文利用"腾讯互联网+"数字经济大数据平台公布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测度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长中游以及成渝这五大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运用Kernel核密度和空间Markov链揭示数字经济发展的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呈逐渐下降趋势,京津冀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的差异远远高于其他城市群,城市群间差异是数字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五大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的Kernel核密度存在多峰现象,说明数字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特征;邻近城市数字经济的发展对本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淋杰 李翠林 车国庆
文章在"双循环"发展格局背景下,借助数据包络分析法测量了中国31个省份的旅游业内外循环效率,利用Dagum基尼系数、马尔科夫链技术综合分析了省份间旅游业内外循环效率的区域差异以及分布动态变化。结果发现:中国旅游内外循环效率呈现趋同态势,内外循环效率整体上东部高、西北低;时间维度上区域旅游内外循环效率均表现出较差的流动性,难以实现短期的跨阶段发展;空间维度上内外循环效率均存在区域不均衡现象,区域间外循环差距更为显著,组间差距是造成不均衡状态的主要原因。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张帅 阿布都瓦力·艾百
通过采用中国省份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极端气候灾害对区域金融风险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第一,极端气候能够提升区域金融风险水平,且这种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第二,极端气候对不同区域金融风险的影响具有异质性,中西部地区金融市场受极端气候事件的冲击更大;第三,极端气候主要通过居民部门、企业部门两种渠道提升区域金融风险水平,其中中西部地区居民部门中介效应最明显。
关键词:
极端气候 气候风险 金融风险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沈丽 张影 李文君
本文从经济四部门入手,基于区域内外两个角度对区域金融风险部门间的空间传染路径进行理论分析,并在合理测度中国区域金融风险的基础上,运用空间偏微分方法验证了上述路径。研究表明,中国存在企业部门—金融部门、政府部门—金融部门和家户部门—金融部门的区域金融风险传染路径,且由于家户贷款属于个人行为,金融机构向企业融资是市场行为,通过融资平台向地方政府融资存在行政干预,从而政府、企业和家户部门对区域金融风险的影响存在差异性,但从影响程度看,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是区域金融风险的主要传染源。此外,由于存在区域间政府竞争、技术知识溢出及资本、劳动力流动等区域间作用渠道,上述传染效应会被进一步放大。最后,从区域内和区域外两个方面对中国防控区域金融风险提出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