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96)
- 2023(14874)
- 2022(12868)
- 2021(12046)
- 2020(10065)
- 2019(23069)
- 2018(22904)
- 2017(44727)
- 2016(23977)
- 2015(26774)
- 2014(26899)
- 2013(26839)
- 2012(24703)
- 2011(22298)
- 2010(22533)
- 2009(21161)
- 2008(19812)
- 2007(17442)
- 2006(15456)
- 2005(13921)
- 学科
- 济(96292)
- 经济(96188)
- 管理(67504)
- 业(65953)
- 企(53804)
- 企业(53804)
- 方法(43820)
- 数学(38508)
- 数学方法(38142)
- 中国(32376)
- 融(28357)
- 金融(28355)
- 银(27452)
- 银行(27414)
- 财(26977)
- 行(26469)
- 农(25544)
- 地方(22703)
- 贸(22168)
- 贸易(22151)
- 易(21679)
- 制(21414)
- 业经(20967)
- 学(20307)
- 农业(17169)
- 务(16808)
- 财务(16742)
- 财务管理(16708)
- 企业财务(15906)
- 理论(15593)
- 机构
- 大学(342528)
- 学院(340531)
- 济(138748)
- 经济(135747)
- 管理(133823)
- 理学(115791)
- 理学院(114492)
- 研究(113875)
- 管理学(112660)
- 管理学院(112042)
- 中国(90953)
- 京(72791)
- 科学(69549)
- 财(66726)
- 所(57037)
- 财经(53664)
- 中心(52851)
- 农(52752)
- 研究所(51899)
- 业大(49041)
- 经(48785)
- 江(48600)
- 北京(46278)
- 范(44161)
- 师范(43761)
- 经济学(42983)
- 院(41395)
- 农业(41362)
- 州(40422)
- 财经大学(40172)
- 基金
- 项目(230911)
- 科学(181415)
- 研究(169591)
- 基金(167989)
- 家(145994)
- 国家(144799)
- 科学基金(123867)
- 社会(107052)
- 社会科(101600)
- 社会科学(101576)
- 省(89496)
- 基金项目(89437)
- 自然(79975)
- 自然科(78064)
- 自然科学(78044)
- 教育(77019)
- 自然科学基金(76628)
- 划(75450)
- 资助(69587)
- 编号(69258)
- 成果(56178)
- 重点(51531)
- 部(51461)
- 发(49864)
- 创(47879)
- 课题(47247)
- 创新(44712)
- 科研(44195)
- 教育部(44091)
- 国家社会(44003)
- 期刊
- 济(147772)
- 经济(147772)
- 研究(103491)
- 中国(61866)
- 学报(52959)
- 科学(48525)
- 财(48476)
- 管理(47700)
- 农(47339)
- 融(44081)
- 金融(44081)
- 大学(39926)
- 学学(37657)
- 教育(35289)
- 农业(32379)
- 技术(27316)
- 财经(25997)
- 经济研究(24315)
- 业经(24027)
- 经(22069)
- 问题(20041)
- 理论(18330)
- 贸(17362)
- 图书(16839)
- 实践(16802)
- 践(16802)
- 业(15934)
- 技术经济(15923)
- 科技(15775)
- 商业(15346)
共检索到5016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薄伟康 蒙剑
本研究认为,我国金融领域的隐性担保内生于计划经济和转轨时期的经济、政治、社会体制。政府通过行政干预获取收益,提供隐性担保付出成本,两者共生共存,互为表里。政府实施隐性担保的动力取决于成本收益比,本研究构建了我国金融领域隐性担保退出模型。根据模型对隐性担保退出条件和退出方式进行了探讨,认为只有当金融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金融市场化程度使隐性担保的成本和收益接近均衡点时,实施退出才是合理和科学的。
关键词:
金融 隐性担保 退出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一花 祝婕
准确识别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隐性担保是防控金融风险和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的重要方面。基于我国城商行2014—2021年发行的同业存单数据,采用利差法和虚拟变量法测算城商行隐性担保水平,同时结合2019年包商银行破产事件分析城商行隐性担保水平的演化。结果表明,隐性担保使得我国城商行融资成本降低约六成;城商行隐性担保水平分布与城商行主体评级负相关、与所在地的政府财力正相关,即主体评级越低、所在地的政府财力越高,隐性担保水平越高。机制分析发现,城商行隐性担保形成机制主要取决于城商行自身风险、地方政府担保能力和意愿。包商银行破产事件发生后,城商行的隐性担保被明显削弱,且这一影响因政府担保意愿和能力以及城商行自身风险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建议城商行加强风险预警体系建设、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优化股权结构;建议政府部门优化城商行信用评级,强化第三方机构在信息披露中的作用。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罗伯特·J.席勒
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教授写了一本以中国金融市场、中国经济为主题的新书——《刚性泡沫——中国经济为何进退两难》,该书内容翔实,极具洞察力。书中记述了中国经济的真实情况,考虑到了所有容易为大众忽视的现实,尤其是它清晰地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魏明海 赖婧 张皓
本文主要考察隐性担保对债券市场盈余信息效率的影响,以及金融中介对隐性担保削弱盈余信息效率的治理效应。利用2002-2013年沪深两市公开发行的企业债和公司债数据,本文从产权、财政补贴和政策性银行借款三个维度实证发现隐性担保削弱了盈余信息的有用性,为隐性担保扭曲债券市场信息效率提供了经验证据。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审计师、承销商和评级机构等金融中介单位对隐性担保削弱盈余信息效率的治理作用,发现高质量审计师、高声誉承销商和高信用评级降低了隐性担保对盈余信息效率的削弱影响。研究表明,隐性担保可能让投资者忽视盈余等基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魏明海 赖婧 张皓
本文主要考察隐性担保对债券市场盈余信息效率的影响,以及金融中介对隐性担保削弱盈余信息效率的治理效应。利用2002-2013年沪深两市公开发行的企业债和公司债数据,本文从产权、财政补贴和政策性银行借款三个维度实证发现隐性担保削弱了盈余信息的有用性,为隐性担保扭曲债券市场信息效率提供了经验证据。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审计师、承销商和评级机构等金融中介单位对隐性担保削弱盈余信息效率的治理作用,发现高质量审计师、高声誉承销商和高信用评级降低了隐性担保对盈余信息效率的削弱影响。研究表明,隐性担保可能让投资者忽视盈余等基本面信息、损害债券市场信息效率,但金融中介确实对隐性担保的负面作用存在治理效应。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秋石 万睿 范文诚 魏志华
近年来地方融资平台“野蛮”式发展,大量举债导致政府隐性债务规模随之增长,地方融资平台违约风险急剧上升。作为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融资力量,地方融资平台转型成为化解隐性债务风险的重要途径。基于综合信用风险和无限期离散递归模型,以及2017—2021年地方融资平台数据的研究表明,地方融资平台整合重组能够借助隐性担保预期进而降低违约风险。在隐性担保预期的调节作用下,地方融资平台整合重组主要通过信用效应、运营效应和利率效应降低违约风险。异质性分析发现该影响在规模较小、盈利能力较弱的企业和经济发展较弱的地区中更为显著。拓展分析发现,整合为集团企业既可以降低地方融资平台违约风险,又可以随着集团市场化的发展一步步削弱对隐性担保预期的依赖,是一种双赢的选择。上述结论意味着,融资平台整合重组有助于降低地方融资平台违约风险、进一步化解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汪伟立
本文利用票面利率与相同期限国债收益率之差和当月最后一天的到期收益率与相同期限国债收益率之差,分别构造风险溢价模型,并研究其与是否存在显性担保虚拟变量、城投债发行地区人均财政收入规模和地方政府制度质量等构造的地方政府隐性担保变量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城投债是否存在显性担保对其风险溢价无显著影响,城投债发债地区的人均财政收入规模对其风险溢价无显著影响,但是城投债发债地区的地方政府制度质量对其风险溢价存在显著负相关,从而提出城投债市场化运营以发挥显性担保的作用、地方财政对城投债隐性担保的长效机制和建立地方政府担保
关键词:
隐性担保 城投债 风险溢价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杨再斌 匡霞
政府隐性担保机制是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的基础,也是市场风险聚集的根源。这种隐性担保通过一系列制度性安排造成市场主体过于追求市场隐含的政策性租金而忽视对市场价值体系的培育与发现,造成市场事前筛选和事后监督机制失效,使投资者决策面临更加不稳定的环境,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贾君怡 于明哲 陈经伟 白羽娇
第三方担保作为债务融资广泛运用的增信工具,是建立市场化债务风险处置机制、稳妥有序化解地方隐性债务风险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与以往仅关注担保整体效应不同,利用2014—2020年城投债发行与交易数据,首次区分“地方融资平台”和“融资担保公司”两类担保人。地方融资平台实为“关联担保”,不仅无法缓释风险,还会加大平台关联与风险累积,产生“担保正溢价”现象;融资担保公司作为专业经营信用风险的持牌金融机构,通过担保信号提供“贷前”增量信息、增加第二还款来源降低“贷后”违约损失两个渠道,带动风险溢价下降0.089%~0.46%。专业担保还能“雪中送炭”,对行政等级低、债务负担重等更需增信支持的弱资质平台,以及突发极端市场环境表现出更强缓释效果。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隐性担保与显性第三方担保关系,更好地发挥专业担保在保障融资平台合理融资需求、防止发生处置风险的风险中的积极作用有指导意义。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曹婧
本文综合考虑隐性担保意愿和担保能力,利用2019-2021年债券发行和交易季度数据,借助地方政府债务恳谈会向市场传递的救助预期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检验隐性担保对城投债一二级市场信用利差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债务恳谈会召开后城投债一二级市场短期内出现信用利差倒挂和刚性兑付信仰分化,其所传递的救助意愿在一级市场表现为隐性担保(即城投债发行信用利差收窄),而在二级市场表现为隐性担忧(即城投债交易信用利差扩大),上述效应在融资平台行政级别、区域信用环境等方面呈现异质性。机制分析表明,隐性担保意愿通过提高地方政府承销议价能力作用于城投债发行定价,其对城投债交易信用利差的影响依赖于地方政府财政金融资源调动能力。本文建议,应避免通过债务恳谈会等政银企交流平台过度释放兜底信号并引发市场预期分歧,逐步弱化隐性担保、有序打破刚兑信仰,完善城投债市场化定价机制。
关键词:
隐性担保 信用利差 刚兑信仰 债务恳谈会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汪莉 陈诗一
本文首先构建了一个包含代表性借款人和贷款人的无限期离散时间递归模型,并将一种特殊的政府-借款人关系—隐性担保纳入模型,以考察政府隐性担保对贷款人债务违约风险预期和债券利率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政府隐性担保对利率的决定依赖于发行人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当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不理想时,债券利率并不受到政府隐性担保的影响,这时悲观的投资预期使得政府隐性担保变得不再可信,任何政府隐性担保的存在都无法通过改善投资者对债券未来违约风险的预期来降低债券发行企业的融资成本。相反,随着经济发展状况的改善,政府隐性担保变得更加可信并且它的存在有利于债券利率的降低。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本文运用2006~2011年我国城投...
关键词:
城投债 隐性担保 债务违约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婕
货币政策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渠道有"低利率影响资产定价、收入和现金流"、"追求收益"等,我国政府对大银行提供隐性担保,由于大银行的经营行为有较大外部性,更可能在危机时得到政府救助,因此在货币政策变动时,相对于小银行,其更倾向于追求高收益,具有更大的风险承担倾向。我国14家上市银行的实证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宽松时,银行风险承担提高,与其它银行相比,大银行的风险资产比例和不良贷款率提高较多。本文得出结论认为,政府隐性担保导致的"大而不倒"现象影响了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中央银行应该弱化其"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加强对银行的风险监控。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胡悦 吴文锋
现有文献对地方政府能否降低城投债的发行利差的问题存在着争议。本文采用我国债券市场2010-2015年间发行的1713只企业债和中期票据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地方政府信用在财政状况较好的地区表现为隐性担保降低了城投债的发行利差,而在财政状况较差的地区却表现为隐性担忧提高了城投债的发行利差。信用评级则没有充分考虑地方政府信用对城投债发行利差的差异化影响。本文为现有研究的争议提供了解释,并且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转型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城投债 隐性担保 隐性担忧 信用评级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施宇 沈坤荣
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于守住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9—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地方政府隐性担保是否会对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导致的银行风险造成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地方融资平台债务会导致银行风险增加,而地方政府隐性担保可以通过转移风险的方式掩盖部分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带来的银行风险,导致真实的银行风险被低估。进一步讨论发现,对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更高的时期和金融发展水平更高的地区来说,地方政府的隐性担保作用会更加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打破财政兜底幻想的政策取向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建议在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管的过程中,需重点加快地方融资平台的转型,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博森 吕元稹 叶永新
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的违约现象呈增加趋势,如何合理估计债券价格,有效度量政府隐性担保,保障投资者权益成为市场中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可违约债券CIR仿射定价模型基础上引入政府隐性担保作用,并运用卡尔曼滤波法对该隐性担保作用进行了实证考察。结果表明:(1)自2011年地方国有企业债、中央国有企业债和民营企业债开始频繁交易以来,政府隐性担保长期显著存在于我国债券市场中;(2)市场对于隐性担保预期理性,具体表现为不同信用评级、不同债券种类间隐性担保水平有明显区别:AA评级中央企业债和地方国有企业债的定价中,分别隐含着对应政府以39.9%和6.7%概率进行的隐性担保,而类似隐性担保在AA+评级中央企业债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