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274)
2023(20309)
2022(17006)
2021(15749)
2020(13242)
2019(30011)
2018(29968)
2017(57301)
2016(31077)
2015(34944)
2014(35152)
2013(34992)
2012(32527)
2011(29517)
2010(30237)
2009(28735)
2008(27943)
2007(25111)
2006(22862)
2005(21078)
作者
(92046)
(76081)
(75798)
(72031)
(48650)
(36189)
(34503)
(29709)
(29059)
(27636)
(25920)
(25715)
(24570)
(24535)
(23693)
(23366)
(22599)
(22123)
(22031)
(21830)
(19433)
(18904)
(18518)
(17582)
(17232)
(17068)
(16946)
(16898)
(15331)
(15179)
学科
(144487)
经济(144318)
(103125)
管理(98973)
(89706)
企业(89706)
方法(55456)
数学(44896)
数学方法(44484)
中国(42242)
(38638)
(37755)
业经(37712)
地方(33251)
(30706)
(30288)
金融(30280)
(29934)
银行(29883)
(28886)
(27613)
农业(26733)
(24858)
财务(24776)
财务管理(24738)
理论(24445)
(24350)
贸易(24328)
(23552)
企业财务(23466)
机构
学院(453992)
大学(452837)
(192076)
经济(187959)
管理(176040)
研究(157145)
理学(149425)
理学院(147737)
管理学(145509)
管理学院(144668)
中国(125269)
(98148)
科学(92973)
(91762)
(80151)
(73755)
研究所(71858)
财经(71698)
中心(70785)
(69936)
(64834)
业大(63580)
北京(63043)
(58767)
经济学(58213)
师范(58208)
农业(57409)
(56585)
(56571)
财经大学(52813)
基金
项目(288994)
科学(227202)
研究(215105)
基金(208232)
(179952)
国家(178327)
科学基金(153153)
社会(136197)
社会科(129043)
社会科学(129009)
(113355)
基金项目(109487)
教育(97899)
自然(97069)
自然科(94781)
自然科学(94759)
(94258)
自然科学基金(93095)
编号(88189)
资助(86061)
成果(72876)
(64728)
重点(64377)
(63617)
课题(61535)
(61146)
创新(56612)
国家社会(55638)
教育部(54720)
项目编号(54574)
期刊
(227463)
经济(227463)
研究(144167)
中国(95505)
(71854)
管理(71353)
(68210)
学报(67088)
科学(62937)
(54095)
金融(54095)
大学(51263)
教育(50759)
学学(48293)
农业(46196)
技术(41222)
业经(36980)
财经(36643)
经济研究(36093)
(31576)
问题(29350)
(25230)
技术经济(24601)
(23270)
理论(22162)
现代(21880)
商业(21476)
图书(21405)
世界(21099)
国际(21055)
共检索到7122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陆远权  夏月  
文章基于VAR模型,以2000-2013年的季度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我国金融业和实体经济动态发展中的相关关系,并得到结论:我国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具有长期协整和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实体经济有力推动金融业发展,而金融业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两者之间呈现非协同发展关系。在实证检验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该关系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提出了促进我国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吕江林  叶金生  张斓弘  
基于2011—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和标准差椭圆等分析工具,实证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水平保持一定的增长态势,但整体上现有的协同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存在一定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协同发展水平均值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存在非均衡发展态势;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水平的地区相对差异虽然在逐步缩小,但现有的总体相对差异仍旧较大。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水平的提高对我国宏观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相比较而言,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对宏观经济增长产生的效应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小。为提升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水平、缩小地区差异,各地区要强化数字普惠金融的支撑作用,引导数字普惠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以及针对现有的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存在的空间非均衡现象,积极探索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区域协调机制。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刘健桂  
经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越来越多的国家与地区开始反思自身的金融政策。尤其是一些以美国金融市场为模板,奉行自由市场制度的国家。金融危机让世界认识到,金融市场作为虚拟经济的一部分,一旦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其对整体经济将产生巨大的风险隐患。但是稳健的金融市场对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比如资本配置、风险分摊、降低成本、信息提供以及产权明晰等方面。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付保宗  盛朝迅  徐建伟  周劲  任继球  
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体现了内生经济增长的基本逻辑,从国际实践来看具有全局联动性、形态多样性、阶段变化性和开放互动性特征。当前中国产业体系形态正在从中低端全能型向高端引领型突破,要素供给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率型升级,要素配置从外生干预型向内生自主型转化,开放模式从单向引进型向双向互动型拓展。同时,非协同发展的矛盾显现,主要表现在实体经济动力弱化,关键要素短板突出,结构错配矛盾凸显,产业开放层次偏低,协同发展机制僵化。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根本上要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内生发展机制,为此建议,重塑实体经济发展导向机制,强化科技创新引擎机制,顺畅现代金融服务机制,健全人力资源资本化机制,加快构建开放型产业新体制。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张文  钟宸  
本文通过构建经济、技术、生态和金融四者的综合指标体系,结合我国2001~2016年数据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30个省域的四系统协调发展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四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在时间维度上取得了增长,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两个指数的空间分布相似。我国耦合协调度整体位于濒临失调阶段,区域间耦合协调度存在差异,西部地区耦合协调水平最低,东部地区最高,且与其他区域差距逐年扩大。此外,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关联性分析也印证了这一特征,四大区域仅东部地区存在耦合协调度的高水平集聚区。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耿杰  
介绍了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的相关概念与内涵,指出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发展的主客观必然性,探讨了当前物流与金融业协同发展滞后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协同发展激励机制,最后分别立足于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视角,研究了两个行业的协同发展对策,旨在为两个行业的和谐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饶雨平  
我国金融业的过度发展主要体现为银行业利润在整个国家利润中占比过高,金融业的高利润率挤压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恶化了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发展壮大和成功应对危机的重要根基,没有了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将导致一国经济停滞和各种经济危机的发生。探讨我国金融业过度发展产生的体制原因,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提出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对策。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冉芳  张红伟  
当前阶段,我国实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金融风险凸显,大量金融资源聚集在金融体系内循环,金融脱离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功能,存在金融异化现象。文章从现阶段我国金融异化的现状出发,分析金融异化带来的风险,强调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金融机构激励机制、鼓励互联网金融等新生事物、平衡金融监管与创新、优化宏观政策目标是金融改革促进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的重要选择。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冯黎  
本文从金融产业的视角入手,分析了金融产业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整体上看,实体经济是基础,金融产业的发展不能脱离这个基础。文章从政府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和优化金融环境、金融机构要加强自身建设、金融机构要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金融机构要与高校合作培养专业化的金融人才等方面分析了金融产业如何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付保宗  周劲  
"产业体系"是中国语境下的独特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既立足于时代特征和突出矛盾,也体现了产业政策模式和重心的转变。产业体系本质上是从产业角度对国民经济构成的一种阐释,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体现了内生经济增长的基本逻辑。实体经济在协同关系中处于核心主体地位,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间也不是平行独立的,而是存在着立体交互关系。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具有全局联动性、形态多样性、阶段变化性、开放互动性、灵活高效性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不是要素间单向联系的机械组合,而是每一个要素间关联互动的整体系统;没有统一合意的标准模式,而是在不同条件下可能呈现出多种具体形式;不是静态的稳定状态,而是动态的变化过程,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呈现不同特征;不是孤立运行的封闭系统,而是国际共振的开放结构;不是一劳永逸的目标,而往往根植于灵活高效的协同机制。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根本上要构筑有利于要素资源优化配置的高效协同机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江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文章采用河南省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数据构建了双变量VAR模型并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证明河南省金融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且两者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目前河南省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下一阶段河南省的金融业发展目标应该由高增长向高效率进行转变,从提高金融效率,加强金融创新等角度来提升金融机构的竞争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卢新海  沈纬辰  杨喜  刘瑞红  
文章构建了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和耦合协同度评价模型,对中国八大区域的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实体经济水平滞后于其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水平;大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水平滞后于实体经济水平,这种失调在进一步的恶化,相比之下,长江中游地区协同发展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三大沿海地区的协同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在三大沿海地区内部存在异质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钱龙  
金融业与实体经济之间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文章利用VAR模型对我国金融业与实体经济互动发展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我国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存在单向的Grange原因,实体经济是金融业发展的根本原因,而金融业却不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原因;第二,金融业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双向促进机制在我国并不存在;第三,我国金融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却隐藏着金融与实体经济渐相脱离,对经济发展支持力度减弱,金融业存在一定风险,金融业快速发展伴随着金融资源配置与实体经济需要脱节并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二者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谷慎  岑磊  
依据协同论构建了我国金融业发展协同度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金融业发展协同度不高,尚未形成良好的金融业协调发展机制;考察期内,银行业发展有序度最高,保险业发展有序度次之,证券业发展有序度最低,证券业有序发展是影响整个金融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凯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美国通过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了经济的"去工业化",期间以"FIRE"(火)产业为主体的金融服务领域呈现出一派非理性发展的"繁荣"景象,直到2007年这种情形被次贷危机所终止。伴随着以金融业为主体的虚拟经济遭遇严重挫折,作为未来美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动力的"ICE"(冰)产业便应运而生。这样,美国经济结构经历从"火"到"冰"的冷却和调整,并力图实现二者的融合与协同发展就成为未来美国经济发展的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