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97)
- 2023(11565)
- 2022(10363)
- 2021(9839)
- 2020(8262)
- 2019(19387)
- 2018(19631)
- 2017(38832)
- 2016(21107)
- 2015(23866)
- 2014(24130)
- 2013(23978)
- 2012(21964)
- 2011(19900)
- 2010(19964)
- 2009(18551)
- 2008(18146)
- 2007(15920)
- 2006(14275)
- 2005(12492)
- 学科
- 济(85643)
- 经济(85546)
- 管理(62448)
- 业(56825)
- 企(46815)
- 企业(46815)
- 方法(40598)
- 数学(35428)
- 数学方法(35009)
- 中国(25227)
- 农(21828)
- 财(20667)
- 学(18753)
- 地方(18136)
- 业经(17708)
- 环境(17531)
- 贸(16676)
- 贸易(16669)
- 易(16208)
- 制(15488)
- 和(14457)
- 农业(14212)
- 理论(13662)
- 划(13515)
- 银(12943)
- 银行(12905)
- 技术(12869)
- 务(12762)
- 财务(12699)
- 财务管理(12673)
- 机构
- 大学(308269)
- 学院(305622)
- 管理(123951)
- 济(120070)
- 经济(117252)
- 理学(107511)
- 理学院(106323)
- 管理学(104640)
- 管理学院(104102)
- 研究(100218)
- 中国(73464)
- 京(66617)
- 科学(63106)
- 财(55619)
- 所(50231)
- 研究所(45787)
- 农(45568)
- 财经(45140)
- 业大(45106)
- 中心(44522)
- 江(42906)
- 北京(42523)
- 经(40810)
- 范(40770)
- 师范(40432)
- 院(36805)
- 农业(35852)
- 州(35840)
- 经济学(35196)
- 财经大学(33476)
- 基金
- 项目(207867)
- 科学(162494)
- 研究(151921)
- 基金(149453)
- 家(129505)
- 国家(128465)
- 科学基金(110194)
- 社会(94489)
- 社会科(89452)
- 社会科学(89425)
- 省(80905)
- 基金项目(80371)
- 自然(72225)
- 自然科(70455)
- 自然科学(70436)
- 自然科学基金(69109)
- 教育(68898)
- 划(68288)
- 编号(62774)
- 资助(61970)
- 成果(50558)
- 重点(45798)
- 部(45729)
- 发(44089)
- 课题(42824)
- 创(42319)
- 科研(39640)
- 创新(39470)
- 教育部(38822)
- 项目编号(38507)
- 期刊
- 济(130013)
- 经济(130013)
- 研究(91393)
- 中国(51183)
- 学报(45905)
- 管理(43746)
- 科学(42986)
- 农(39905)
- 财(39752)
- 大学(34402)
- 学学(32235)
- 教育(31811)
- 农业(28314)
- 技术(25761)
- 融(23848)
- 金融(23848)
- 业经(22010)
- 财经(20872)
- 经济研究(20632)
- 问题(19161)
- 经(17623)
- 图书(16858)
- 理论(16105)
- 技术经济(15123)
- 实践(14911)
- 践(14911)
- 科技(14779)
- 商业(14531)
- 现代(14438)
- 资源(14305)
共检索到4370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志军
城市群是新发展阶段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优化城市群内城市营商环境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之一。基于生态系统理论,从公共服务、人力资源、市场环境、创新环境、金融服务、法治环境、政务环境七个维度构建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六大重点城市群的城市营商环境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城市群之间城市营商环境差距较大,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内城市营商环境水平相对较高;同时,部分城市群内城市营商环境差距也较大,其中京津冀城市群内城市营商环境差距最大。分项指标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内城市多数指标均大幅度优于其他城市群,但相应城市之间的两极分化程度也更为严重。建议进一步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东北地区城市群之间协调发展,并根据城市群的营商环境优势,有针对性地从公共服务、人力资源、市场环境、创新环境、金融服务、法治环境、政务环境等角度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实现"一城市群一策"的目标。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魏敬红
零售业是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形式,伴随着消费者商品需求的多样化,社会零售品供给不断增多,同时对零售业提升服务能力、优化营商环境的现实诉求愈发迫切。一线城市作为我国城市化的典型代表,在有限的空间中积聚起庞大的零售资源,是零售业发展的先锋。为了对一线城市零售营商环境进行整体评价,使用主成分分析法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为案例,建设三级评价指标进行实证分析,提出现阶段一线城市营商环境差异和创新对策。得出结论:四个一线城市零售营商环境排名分别为上海>深圳>广州>北京。排名前列的上海和深圳主要由于基础设施完善和政府放权服务市场的能力较好,而凸显出对零售企业较强的亲和力和宽容度,这也为进一步提升城市零售营商环境提供了积极有效的思路。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黄羽翼 胡焓
本文在理论分析基础上,从城市物流需求、物流发展设施、物流发展环境、经营便利度、企业营业成本和政府支持力度六个维度,阐释城市物流营商环境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城市物流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主要城市物流营商环境进行评价。最后根据城市的规模、定位与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改善城市物流营商环境。
关键词:
营商环境 城市物流 综合评价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叶磊 欧向军
城市流描述了城市的基本活动,反映城市的对外服务职能,而城市流强度则是定量描述城市流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对我国15个主要城市群城市流强度与结构的分析,从城市流视角探讨我国城市群对外服务功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增长情况。结果表明,京津唐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为高城市流强度中心,是城市群外向服务能力和城市群综合实力最强的三个城市群,且国内较高城市流强度的城市群基本都分布于沿海和沿江的经济地带内;此外,城市群外部贡献率的高低也是城市群演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
关键词:
城市流 城市流强度 城市群 外部贡献率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建升
本文采用SBM方向距离函数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对2005~2012年我国十大城市群的环境技术效率和环境约束下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并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十大城市群环境技术效率平均值较低且差异大;从时间趋势看,十大城市群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不断下降;空间分布上,东部城市群明显优于中西部城市群;技术进步是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多数城市群技术效率恶化;互联网、人力资本、财政支出、环境规制水平、研发投入、经济密度等变量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两个变量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河东
以中国18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计算城市化及生态环境发展水平指数,并建立耦合评价模型,计算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度并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并且地区差距明显,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
协调发展 城市群 城市化 生态环境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施建刚 裘丽岚
以成都平原城市群为例,按照行政区划、城市人口规模并运用波士顿矩阵方法对城市群内部城市进行分级,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的最终结论是:城市群内的成都市是明星城市,其他主要城市绵阳、德阳、眉山和资阳是瘦狗城市,没有现金牛城市,说明城市群整体实力不强;没有问题城市,等级出现断层,说明城市分级出现两极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波士顿矩阵不仅考虑了双重指标,而且把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相结合、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得出的分级结论更全面可靠,是城市群内部城市分级的一种值得借鉴的方法,可以作为城市群细化城市间关联性研究的起点。
关键词:
成都平原城市群 城市 分级 方法 比较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小刚 罗雅
资源和环境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分析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是长株潭城市群进行"两型社会"建设的两个基本内在要求,通过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探讨,以长株潭城市群资源环境现状为实证分析的对象,分别计算出其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和总体资源环境承载力,并进行分析评价,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大力推进能源节约和降低污染、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深入开展节约用水和水污染治理、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四点改善措施,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资源环境 长株潭 承载力 评价 措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董晓峰 梁颖 侯波 陈鹭
城市群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区域,承担着推动国家经济增长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重任。但随着城市群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面临统筹空间景观结构,构建鲜明的空间秩序,加强区域认同等一系列挑战,亟需通过城市群绿道建设统筹认同与景观生态提升,改善城市群生态环境。基于此,在对传统的资源环境评价方法进行改进基础上,充分借鉴了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的景观生态规划思想、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双评价"、国家公园自然文化保护体系构建与全域旅游观等新思路,从生态、景观和交通等方面构建了涉及14个指标的定量化区域绿道选线模型,并将其运用于京津冀城市群的绿道选线规划之中,提出了7条绿道选线方案。最后从政策保障、基础设施配置、带动周边区域等三个方面提出了绿道实施策略。期望能够为城市群的生态廊道体系构建与文化生态品质提供启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薄湘平 付净 孙文浩
区域旅游业环境友好型发展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对建设"两型社会"至关重要。长株潭城市群在建设"两型社会"过程中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如何科学评价旅游业环境友好型发展成为学术界研究的新方向和旅游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在理解环境友好的内涵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3个层次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最终设计出长株潭城市群旅游业环境友好型发展评价模型。通过实证,深入剖析了旅游经济这个复杂系统,验证了指标及评价模型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研究发现,长株潭旅游业属于弱友好水平,对此为其旅游业环境友好型发展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于扬 夏德峰
在理论阐述智慧城市对营商环境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基于2010—2018年28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2013年启动的智慧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模型估计了智慧城市建设对地区营商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智慧城市建设显著改善了地区营商环境,具体而言,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是通过提升地区知识溢出水平、推进城市集约型发展以及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在城市异质性方面,我国中西部地区智慧城市建设对营商环境的改善效应并不显著,这种改善效应仅仅发生在东部和东北部地区。在非直辖市及非省会城市的中小型城市中,知识溢出水平越高的地区智慧城市建设对营商环境的改善效应越强烈,但是在直辖市以及省会城市中,知识溢出的调节效应则不再显著。因此,在下一步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进程中,应当加强城市知识存量水平建设,推进城市集约型发展,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加大对城市差异性的关注。
关键词:
智慧城市 营商环境 双重差分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战仁 黄亮 杜德斌
研发产业能提高我国区域创新效率、完善区域创新系统,其发展本身迎合了我国产业结构不断高端化和服务化发展的要求。本文在理论分析研发产业发展环境及构建区域研发产业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对研发产业在我国的重点区域选择及重点省市的研发产业发展环境比较进行了研究,试图为形成重点区域差别化的研发产业发展政策,整体提高我国研发产业发展水平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
研发产业 发展环境 区域选择 环境比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伟 张常明 陈璐
城市群被确立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其战略地位日益重要。然而伴随城市群高速度、高密度、高强度的发展,城市群的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能否给予分析与刻画,成为一个重要的科学命题。研究首先利用2013年我国20个重点城市群的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继而利用2003-2013年各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对各类城市群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进行拟合,从而从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联动的角度,对20个城市群类型进行识别划分,并定量刻画每类城市群的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相关关系与发展拐点,最后基于发现,提出对我国城市群未来发展与规划编制实施的四方面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雷玉桃 郑梦琳 孙菁靖
构建城市群异质性视角下工业集聚对雾霾污染的影响框架,并采用5大重点城市群2000~2016年的数据,以STIRPAT模型为基准构建空间随机时间固定效应下的SDM。结果发现:重点城市群的雾霾污染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性,但溢出程度存在差异;长三角和珠三角工业集聚与雾霾污染呈"N"型曲线关系;京津冀和长江中游工业集聚对雾霾污染为正向线性影响;成渝工业集聚与雾霾污染呈倒"N"型曲线关系。
关键词:
重点城市群 工业集聚 雾霾污染 空间溢出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韩靓
研究营商环境与劳动力就业关系,有助于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以推动经济社会稳定增长。本文运用我国35个重点城市流动人口调查和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数据,实证检验营商环境对流动人口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1)改善营商环境有助于降低流动人口就业难度感知,城市良好的营商环境通常具有更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服务,市场活力更强,有利于流动人口的就业选择;(2)改善营商环境各维度均显著降低了流动人口就业难度感知。其中,商务成本对流动人口就业感知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市场环境、社会服务和软环境,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影响较小;(3)异质性考察发现,一线城市良好的营商环境显著降低流动人口就业难度感知,并且城市市场环境、社会服务、生态环境以及软环境均发挥重要作用。据此,建议继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以提升城市就业服务能力为突破口,促进流动人口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关键词:
城市营商环境 流动人口就业 高质量就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