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61)
- 2023(12003)
- 2022(10678)
- 2021(10207)
- 2020(8640)
- 2019(20151)
- 2018(20449)
- 2017(39695)
- 2016(21683)
- 2015(24625)
- 2014(24754)
- 2013(24556)
- 2012(22715)
- 2011(20470)
- 2010(20425)
- 2009(18875)
- 2008(18178)
- 2007(15765)
- 2006(13893)
- 2005(12197)
- 学科
- 济(84013)
- 经济(83920)
- 管理(59653)
- 业(55932)
- 企(44958)
- 企业(44958)
- 方法(38705)
- 数学(33729)
- 数学方法(33358)
- 中国(24910)
- 农(23662)
- 财(20272)
- 地方(19215)
- 业经(18536)
- 学(17657)
- 制(16159)
- 贸(15908)
- 贸易(15894)
- 农业(15726)
- 易(15395)
- 理论(14985)
- 和(13932)
- 银(13653)
- 银行(13618)
- 环境(13167)
- 行(13012)
- 技术(12976)
- 融(12423)
- 金融(12420)
- 务(12053)
- 机构
- 大学(306421)
- 学院(304523)
- 管理(121487)
- 济(117530)
- 经济(114716)
- 理学(105159)
- 理学院(103955)
- 管理学(102255)
- 管理学院(101696)
- 研究(99498)
- 中国(74453)
- 京(66699)
- 科学(62194)
- 财(55296)
- 所(49238)
- 农(45375)
- 中心(45004)
- 研究所(44806)
- 财经(44463)
- 业大(44347)
- 江(43761)
- 北京(42340)
- 范(41771)
- 师范(41436)
- 经(40173)
- 院(36682)
- 州(36103)
- 农业(35582)
- 经济学(34527)
- 师范大学(33687)
- 基金
- 项目(206633)
- 科学(161352)
- 研究(154357)
- 基金(147639)
- 家(127514)
- 国家(126425)
- 科学基金(108263)
- 社会(94412)
- 社会科(89249)
- 社会科学(89226)
- 省(80724)
- 基金项目(79854)
- 教育(70983)
- 自然(70313)
- 自然科(68589)
- 自然科学(68571)
- 划(68131)
- 自然科学基金(67278)
- 编号(65390)
- 资助(60477)
- 成果(53342)
- 重点(45695)
- 部(45487)
- 课题(44603)
- 发(44010)
- 创(42651)
- 项目编号(40030)
- 创新(39680)
- 科研(39057)
- 教育部(38965)
- 期刊
- 济(129498)
- 经济(129498)
- 研究(91706)
- 中国(56041)
- 学报(45434)
- 管理(43886)
- 科学(42616)
- 农(40792)
- 财(39910)
- 教育(37471)
- 大学(34319)
- 学学(31775)
- 农业(28629)
- 技术(27141)
- 融(25842)
- 金融(25842)
- 业经(22065)
- 财经(20646)
- 经济研究(20206)
- 图书(18551)
- 问题(18038)
- 经(17528)
- 理论(16121)
- 实践(14929)
- 践(14929)
- 科技(14474)
- 技术经济(14318)
- 现代(14315)
- 业(14287)
- 资源(14204)
共检索到4429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夏琛桂 石金涛
以长三角都市圈为例,从人才集聚、人才扩散与人才共享三个方面出发,分析了我国都市圈的人才流动状况及流动机理,另外,文章构建了一个有关都市圈人才流动研究的整体框架,借助此框架,许多有关都市圈的人才流动问题可以得到系统化的提出和探讨。
关键词:
人才流动 都市圈 研究框架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贾德铮 高汝熹
文章以空间经济学为理论基础,考察了长三角都市圈16个城市1981年至2010年间区域集聚扩散功能的演化,并将影响该功能的潜在动因划分为城市空间效应和总体经济增长效应。随后构建空间权重矩阵,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考察区域之间的互动关系,实证研究证明,在过去近三十年间长三角都市圈呈现明显的经济扩散效应,这种扩散效应既是长三角都市圈内城市之间存在空间竞争效应和空间补充效应的结果,也是部分城市存在空间总体经济增长效应的结果。
关键词:
长三角都市圈 积聚扩散效应 空间计量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汪立鑫 左川
本文将"中心-外围"体系表示为在初始条件上中心大城市的资本回报率领先外围城市;政府竞争模式被刻画为在降税和加强公共基础建设中选择以吸引投资、促进增长。理论模型和经验实证表明,当前长三角都市圈可能处于由回荡效应向扩散效应转换的初期;与"中心-外围"体系中要素流动的回荡、扩散和均衡三阶段相对应,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经济有着各自不同的演化规律;中心城市上海在整个长三角都市圈的政府竞争中处于支配地位,并不需要参与税收竞争来争取资源,随着第二产业向周边中小城市扩散,相应的生产要素也向外扩散,从而会降低上海的拥挤效应;周边中小城市的竞争策略包括在回荡效应期降低税负和在扩散效应期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如上所体现的中国特色的地方政府间竞争,使得上述要素流动三阶段周期的运行速度加快,即从回荡效应的初始状态到均衡期的最终状态所需的时间缩短。这导致该地区增长时间压缩、年增长率提高,这也为中国经济奇迹提供了一种注解。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潘辉 尹翔硕
本文在KFV(Krugman-Fujita-Venables)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理清金融外部性对城市工资的影响机制,对城市间的工资差距进行解释,并采用我国长三角地级及以上城市2000-2010年的面板数据,对城市集聚对城市工资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城市集聚过程中,金融外部性对城市平均工资水平影响显著,是影响城市工资差距的重要因素。同时,城市工资差距与城市人力资本、出口贸易、固定资产投资及第三产业比重等因素有关。此外,研究还显示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和城市集聚度不足,在未来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城市间差距或将成为继城乡差距后的又一个突出问题,这一点应引起警觉。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若愚 霍伟东 张莹
本文通过构建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将金融集聚促进区域技术扩散的融资支持、信息传递、风险分散三大机制引入空间杜宾模型,利用2006—2018年长三角地区地级市层面数据,实证分析并比较金融集聚对长三角六大都市圈技术扩散的促进机制与成效差异。结果显示:上海大都市圈金融集聚促进技术扩散主要体现为融资支持机制,宁波都市圈主要体现为融资支持和信息传递机制,苏锡常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的作用机制全面且成效显著,南京和合肥都市圈内技术扩散成效不显著;从金融子行业集聚来看,银行业集聚在各都市圈技术扩散中起主导作用,证券业集聚对苏锡常和杭州都市圈的促进成效突出,保险业集聚的技术扩散成效不显著;在各都市圈中心城市构成的Z字型辐射带域中,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南京、苏州、杭州、宁波、合肥对所处都市圈的技术扩散起到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毕秀晶 宁越敏
大都市区是城市群的增长极核与辐射源,城市群又是其所在区域的增长中心,研究大都市区的溢出效应及城市群的集聚与扩散特征有助于为区域发展决策与战略研究提供经验借鉴。以长三角区域为例,在"六普"分县人口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等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了长三角城市群的集聚与扩散以及大都市区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人口等要素资源向长三角城市群集聚现象显著,但在城市群内部大都市区外围区县形成新的集聚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在影响经济空间格局的各因素中,除要素投入、政策、集聚经济等因素外,区位条件也有重要作用;是否邻接大都市区这一虚拟变量通过了检验,除了说明区位条件具有重要影响力以外,也进一步证实了大都市区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刘中起 张伊娜
交通对经济扩散具有重大影响,可利用经济距离来分析研究长三角地区城市圈层结构。基于目前的交通轴与经济扩散圈层的关系,长三角仍是“之”字型点轴系统结构;该点轴系统结构的进化将趋向于网络系统结构;因此,应构造长三角大都市圈的广域交通体系。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余汪龙 马智胜
考虑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基于2003-2012年市级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模型测度出中国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三大都市圈35个城市的工业效率。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的工业发展综合效率水平均相对较低。同时,对区域工业综合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产业结构、资源禀赋水平平、科学技术支出与综合效率呈显著正相关;资本与劳动比、外商直接投资与工业综合效率表现出显著负相关。最后,依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建议:加大生产技术研发投入入,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力提升;合理调整地区外资政策,充分发挥外资和人力优势;加大环保技术的研发及推广力度,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体系;切实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优化能源结构...
关键词:
工业效率 数据包络模型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泰 查爱欢 应南茜 魏向东
构建2007、2010、2013年三个时间断面铁路网络数据集,利用GIS和Huff服务力模型研究高铁对长三角城市旅游服务力格局演变的影响。研究发现:1高铁对长三角城市旅游服务力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节点和廊道锁定效应,同时旅游服务力从上海、苏南向高铁影响显著的浙北城市扩散,促进了核心区域的相对均衡。2高铁影响下长三角城市旅游服务力格局具有比较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模式。3高铁对旅游服务力格局的影响是有一定限度的,它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都市圈旅游空间格局,但又是防止比较优势下降的必要条件。4长三角城市旅游服务力等级分布存在幂律分布和分形特征,结合以往发现进一步证实旅游等级现象可能普遍存在幂次法则和分形发育。
关键词:
高铁网络 旅游服务力 格局演变 长三角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军
都市圈作为当前我国区域建设的重要场所,其内部合理的创新主体空间分布是都市圈创新提升的关键因素。从三类创新主体(科技型、知识型和服务型)的概念以及与都市圈的空间理论关系出发,以都市圈综合创新能力为评价标准,将都市圈分为四个发展阶段,通过数据分析了不同阶段都市圈内各类创新主体的空间集聚特征。在现状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和案例两个层面分析了影响创新主体空间集聚的主要因素,并指出我国都市圈创新主体空间分布的基本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了空间引导建议,为进一步落实创新主体的空间规划,构建区域创新空间体系打下基础。
关键词:
创新主体 空间导向 都市圈 区域 创新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伟 吴文元
本文运用"多投入—多产出"的DEA模型,以环境生产函数(EPF)和环境方向距离函数(EDDF)为基础,将污染作为生产过程产生的负产出纳入生产理论,将传统的生产技术扩展为环境生产技术,对长三角都市圈城市群1996—2008年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成分进行了测度,并对能源效率及其成分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发现,在环境约束下,能源的过度使用以及废气的过度排放导致长三角都市圈能源效率增长率和能源使用技术效率增长率的降低,而忽视能源使用减排技术的提高导致能源使用技术进步增长率的降低。累积的技术效率增长率、人均GDP、单位GDP废气排放量、技术进步程度、FDI、人均能源使用量对能源效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纪江明 葛羽屏
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逐步走向一体化,其文化整合日益受到关注。本文研究了这一地区的文化起源、文化生态及其交互影响,主张推动长三角地区文化交流与合作,构筑共同繁荣的长三角都市文化生态系统(文化生态圈),同时提倡发展多样性、个性化的城市历史特色文化。
关键词:
长三角 一体化 文化生态系统 构建研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贾德铮 高汝熹
本文以长三角都市圈为例,使用1981—2010年长三角16个城市的GDP数据,分别构建了协整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考察长三角都市圈城市间的空间关系。结论认为,长三角都市圈城市间存在较强的空间竞争合作关系,形成"两线两圈"式的空间效应体系;此外,上海在区域内的影响力不足,与周边城市的竞争效应多于合作效应。
关键词:
长三角都市圈 城市空间效应 区域竞争合作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慈福义 孙兵
本文重点研究都市圈循环型农业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并以山东省济南都市圈为例,对都市圈循环型农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
关键词:
循环型农业 产业布局 济南都市圈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海洲 陆林
会展业是当前我国都市发展的新要素和明星产业。利用TOPSIS法从城市规模、外贸经济、对外交通、城市环境、旅游发展和会展业发展6个方面综合评价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都市圈26个成员城市的会展业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水平,并借助Arc GIS软件分析空间格局,进而探讨影响因素和协调机制。结果显示:(1)等级分布上,京津冀城市协调分布较为均匀,长三角呈现"沙漏状"两极化聚集的层次分布。(2)空间分布上,长三角为"一轴(宁、常、锡、苏、沪)两点(杭、甬)"优良协调、北部和中部失调的空间格局;京津冀为核心(京、津)优质协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