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90)
2023(7477)
2022(6267)
2021(5710)
2020(4619)
2019(10474)
2018(10547)
2017(20502)
2016(11020)
2015(12746)
2014(12864)
2013(13131)
2012(13050)
2011(12127)
2010(12616)
2009(11894)
2008(11679)
2007(10711)
2006(10045)
2005(9576)
作者
(35370)
(29324)
(29123)
(27506)
(18444)
(13852)
(13258)
(11369)
(11046)
(10626)
(9974)
(9637)
(9423)
(9395)
(9031)
(8950)
(8563)
(8468)
(8396)
(8357)
(7671)
(7322)
(7147)
(6761)
(6649)
(6593)
(6577)
(6526)
(5972)
(5804)
学科
(55787)
经济(55736)
(28903)
管理(27477)
中国(21975)
(19696)
企业(19696)
地方(18267)
(17408)
方法(16476)
数学(14212)
数学方法(14119)
业经(12648)
(12466)
银行(12443)
(12213)
农业(11860)
(11787)
(11653)
金融(11653)
(11031)
贸易(11018)
(10686)
(10645)
地方经济(10402)
(10164)
技术(9835)
(9773)
环境(8922)
(8203)
机构
学院(170403)
大学(168110)
(74670)
经济(73031)
研究(67950)
管理(59542)
中国(54019)
理学(48915)
理学院(48213)
管理学(47526)
管理学院(47186)
科学(40385)
(38800)
(36398)
(35804)
研究所(32444)
中心(29687)
(29421)
(27360)
财经(26855)
北京(26229)
(24521)
师范(24314)
(24288)
(24087)
农业(22702)
(22647)
业大(22633)
经济学(22523)
科学院(20709)
基金
项目(99773)
科学(77539)
研究(76403)
基金(68695)
(59652)
国家(59098)
科学基金(48604)
社会(46735)
社会科(44260)
社会科学(44253)
(39783)
基金项目(35817)
(33836)
教育(33211)
编号(31884)
自然(28911)
(28791)
资助(28366)
自然科(28116)
自然科学(28108)
自然科学基金(27562)
成果(27259)
发展(23576)
课题(23392)
(23182)
重点(23102)
(21716)
(21031)
创新(19812)
(19321)
期刊
(95117)
经济(95117)
研究(59959)
中国(41531)
(28598)
管理(24989)
(24318)
科学(23824)
学报(23668)
(23142)
金融(23142)
教育(21230)
农业(19718)
大学(17654)
业经(17065)
学学(16355)
经济研究(15540)
技术(14991)
财经(13219)
问题(13128)
(11449)
(11169)
国际(10281)
(10119)
科技(9513)
商业(9359)
(9265)
论坛(9265)
理论(9209)
技术经济(9019)
共检索到2880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孙成永  康相武  马欣  
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对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回顾了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科技的进展,分析了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科技与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适应行动需求之间差距,提出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科技发展的思路,并明确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任务:(1)发展气候变化预估技术,准确预估未来气候变化趋势,为适应气候变化的工程措施和经济布局调整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2)发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测预警技术和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为减轻气候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提供科技支撑;(3)发展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技术,为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指明目标和方向;(4)发展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为城市安全、粮食安全、水安全等提供保障;(5)发展适应气候变化的国土开发与经济布局规划技术,为我国重点产业和区域经济布局长远适应气候变化提供支撑。并提出我国发展适应技术的政策需求建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贺小荣  Min JIANG  
全球旅游业界正逐步达成一个共识: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挑战。气候变化给旅游业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直接的气候影响、间接的气候及环境影响、旅游客流的可能变化以及社会影响4个方面。面对愈演愈烈的气候变化形势,国际性的、区域性的旅游相关组织以及旅游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国家都在积极采取措施,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同时,旅游理论界对该问题的研究方法也趋于多元,由定性向定量演化。文章认为,虽然我国政府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体系,但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还需在国际气候合作、部门资源整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杜祥琬  
化石能源的使用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资源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持其"领先地位"推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战略性措施,如绿色新政、开发页岩气、继续发展核电、能源自给、再工业化,并试图以"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的相结合"奠定新的低碳发展基础;发展中国家则普遍提出了"脱贫与可持续统筹平衡发展"战略。全球范围正进行着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绿色、低碳已成为世界潮流。应对气候变化为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新的战略要素,我国要敏锐地感受到这个时代的脉动,以务实的行动推动中华民族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新型道路:①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期,发展道路的选...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李向阳  
全球气候变化规则的核心是不同类型国家的利益分配。它将决定清洁能源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进程,重塑全球产业结构的形态和布局,以及不同类型国家在未来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总体而言,发达国家将是未来全球气候变化规则的净受益者,而发展中国家将面临新的挑战。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傅  何霄嘉  
回顾《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国际气候变化适应政策以及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亚太地区主要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气候变化适应政策的发展历程,并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的发展动态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适应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已经获得了与减缓同等的重要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与气候变化适应相关的谈判议题已经从初期单纯关注资金及技术开发和转让机制发展到实施具体的适应计划和行动,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2006年以来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专门的或与气候变化适应相关的政策,包括法律、框架、战略、规划、行动方案等,最不发达国家也在《联合国气候...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新民  
减缓和适应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两种相辅相成的措施。中国农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减缓和适应同等重要:一方面,农业在减缓气候变化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另一方面,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比减缓气候变化更为现实的迫切。积极发展低碳现代农业实现减排增汇,中国农业生态系统可以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固碳增汇措施,纳入全球CO2减排措施中去。中国低碳农业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具有巨大潜力。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姜允芳  Eckart Lange  石铁矛  李莉  
通过分析当今国际上以英国等国为例的城市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发展方法与策略,论述城市规划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专业工具,需要在规划的政策管理体系、规划编制的内容与方法、场地规划的基础设施适应设计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化研究适应发展战略,以提高城市系统的恢复能力。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由德国资助的一个新的联合国项目"将农业纳入国家适应计划",将支持8个发展中国家调整并加强其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FAO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与尼泊尔、肯尼亚、菲律宾、泰国、乌干达、乌拉圭、越南和赞比亚等国主管环境和农业的部委合作,将农业部门纳入"国家适应计划",以维持生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樊万选  王志博  杨齐明  郭仓  
文章通过对三大社会经济系统——城市、土地利用和能源系统的阐述,分析了各系统驱动因素的变化;根据对驱动因素的研究,提出了发展气候经济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面对新形势,讨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并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经济转型的可行性。最后总结出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未来经济发展必将转向低碳的发展趋势。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建坤  
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既受到资源环境的瓶颈性制约,也受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缓碳排放的严峻挑战。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和减缓CO2排放,GDP的CO2强度下降速度为世界瞩目,但由于工业化阶段GDP快速增长,CO2排放仍呈增长快、总量大的趋势。我国把国内可持续发展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相协调,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加强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行产业升级,促进结构节能;大力推广节能技术,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源效率;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结构的含碳率,中近期以大幅度降低GDP的能源强度和CO2强度为主要目标,到2030年前后要努力使CO2排放达到峰值,到2050年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以...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樊万选  王志博  杨齐明  郭仓  
文章通过对三大社会经济系统——城市、土地利用和能源系统的阐述,分析了各系统驱动因素的变化;根据对驱动因素的研究,提出了发展气候经济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面对新形势,讨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并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经济转型的可行性。最后总结出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未来经济发展必将转向低碳的发展趋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娜  
严峻的气候形势要求我们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还必须着力采取措施适应气候变化,降低气象灾害损失。《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是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基本纲领。在这两大战略的指引下,目前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成效显著,气候适应政策体系初步形成、气候监测预警水平不断提高、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增强。经过多年试点建设,我国在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经验,为我国其他城市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提供了政策参考。当前,我国气候适应工作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不足,包括公众适应气候变化意识不强、政策协同力度不强、市场化工具开发不足等。未来,我国应正视这些问题,弥补短板,推动我国气候适应工作迈上新台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娜  
严峻的气候形势要求我们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还必须着力采取措施适应气候变化,降低气象灾害损失。《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是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基本纲领。在这两大战略的指引下,目前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成效显著,气候适应政策体系初步形成、气候监测预警水平不断提高、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增强。经过多年试点建设,我国在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经验,为我国其他城市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提供了政策参考。当前,我国气候适应工作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不足,包括公众适应气候变化意识不强、政策协同力度不强、市场化工具开发不足等。未来,我国应正视这些问题,弥补短板,推动我国气候适应工作迈上新台阶。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黄卫华  曹荣湘  
气候变化问题得到了社会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经济学的关注点集中在采取措施减缓气候变化是否值得、依成本和收益分析应将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什么水平、全球为应对气候变化应付出多大成本、最优的减排路径是什么等问题。由此形成了行动派和怀疑派两个阵营,而行动派内部也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分歧。政治学界对气候变化的关注首先集中在国际政治和全球治理方面,其次是民主体制能否应对气候变化。此外,气候政治学还日益向国家安全、社区治理甚至政治哲学如正义问题等领域扩展。社会学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则着重从风险分析、全球社会、气候伦理、社会制度等层面切入。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兰芳  肖志成  陈涛  周松秀  
全球变暖背景下区域气候变化响应已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将气候变化与干旱趋势相结合进行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利用衡阳盆地1981—2013年的逐日气温和降水量,综合分析衡阳盆地的气候变化特征与干旱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衡阳盆地的气候呈暖干趋势发展,年平均气温增加0.034 1℃,其中春季升温贡献最大,春季气温年增加0.054 4℃;年降水量约减少0.808 0 mm,呈缓慢减少趋势,以秋季降水的减幅最大,年减少3.335 1 mm;利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DI)法计算出干旱频率年增加0.379 9%,其中秋季干旱频率增加最大,年增加0.910 4%,不同等级干旱类型中,以特旱频率增加率最大,年增加0....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