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700)
2023(13939)
2022(11668)
2021(10981)
2020(8999)
2019(20451)
2018(20183)
2017(39179)
2016(21523)
2015(23804)
2014(23411)
2013(23261)
2012(21727)
2011(19718)
2010(19813)
2009(18473)
2008(18086)
2007(16565)
2006(15052)
2005(13061)
作者
(63261)
(53154)
(52652)
(50178)
(33279)
(25548)
(23748)
(20690)
(20182)
(18871)
(18228)
(17553)
(16998)
(16521)
(16300)
(16261)
(16081)
(15510)
(15333)
(15016)
(13552)
(13040)
(12876)
(12289)
(12215)
(11877)
(11871)
(11442)
(10724)
(10706)
学科
(85850)
经济(85756)
(62727)
管理(55475)
(51762)
(38656)
企业(38656)
农业(34262)
方法(30714)
数学(27895)
数学方法(27611)
中国(26090)
业经(23409)
地方(22386)
(22253)
(19712)
(18453)
贸易(18441)
(18006)
(16390)
(14762)
(14446)
银行(14401)
(14071)
(13795)
环境(13719)
(12899)
农业经济(12702)
及其(12595)
技术(12536)
机构
学院(304690)
大学(297921)
(126415)
经济(123684)
管理(115021)
研究(106362)
理学(98867)
理学院(97761)
管理学(96251)
管理学院(95697)
中国(83187)
(74418)
科学(66531)
(62734)
(57974)
农业(57132)
(54880)
业大(54536)
中心(49953)
研究所(49722)
(47820)
财经(44929)
(40774)
(39730)
师范(39320)
北京(39313)
(38290)
(38171)
(37868)
经济学(37005)
基金
项目(203561)
科学(158306)
研究(147938)
基金(145394)
(128797)
国家(127595)
科学基金(106976)
社会(93827)
社会科(88530)
社会科学(88506)
(82355)
基金项目(77925)
自然(68864)
(68104)
自然科(67084)
自然科学(67059)
自然科学基金(65827)
教育(64936)
编号(60822)
资助(57847)
成果(48319)
(46195)
重点(45378)
(44244)
课题(41795)
(41657)
(39859)
创新(39007)
科研(38809)
国家社会(38284)
期刊
(148923)
经济(148923)
研究(88112)
(76055)
中国(63453)
学报(52620)
农业(51245)
科学(47881)
(41623)
大学(40111)
学学(38477)
管理(36627)
(33881)
金融(33881)
业经(31605)
教育(27023)
(24563)
技术(22975)
问题(22031)
经济研究(21387)
财经(21097)
(18114)
(17407)
资源(16329)
农村(15922)
(15922)
农业经济(15712)
业大(15224)
(15166)
科技(14930)
共检索到4630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波  支玲  董艳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加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本文在分析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实施退耕还林的状况及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术华  支玲  张媛  
退耕还林工程的直接作用对象是农户,退耕还林后期,退耕农户是否会保持已有的退耕规模,农户的参与积极性是否会改变,都将对退耕还林的可持续性产生一定影响。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以安定区样本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对退耕还林第一轮补助后期的农户复耕意愿选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农户复耕的因素主要以农户家庭收入和对退耕还林政策的满意度为主。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柯美成  
农村日益增长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自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市政府决策以及理论界的一个棘手问题。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诸多原因,这个问题迄今未能拿出一个从根本上解决的妥善办法。本文拟谈一些探索性意见和建议。 据有关权威部门90年代初的预测,“八五”期间我国农村新成长的劳动力为1.1亿人,加上当时农村已有1亿以上剩余劳动力,“八五”末需要安排的农村劳动力为2.1亿多人,到2000年则增加到3亿人以上。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贾先文  黄正泉  黄蔡芬  
我国以前所出现的"民工荒"是一种劳动力泡沫,农民工"回流"是劳动力泡沫破灭的表现。从发展动态来看,我国农村潜在剩余劳动力数量相当可观。文章通过模型推算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时间还要往后推迟二十年多年。目前,劳动力仍然是我国的比较优势。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劳动力状况,采取动态的就业政策;实现产业结构有步骤的升级;根据"刘易斯拐点"在我国东中西部到来的时差,实行地区政策的差别化;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政策。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魏勇强  黄郁鑫  
对于我国当前的二元化经济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农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以及城镇失业率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负相关;农村现代化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正相关。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相关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平华  
本文分析认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工业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宏观管理,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强化职业培训,改善务工环境。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全卓伟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劳动力和人口从农业中逐渐分离出来的历史。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上,传统的农业技术由于机械、电力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与相对稳定的土地面积相比,农业中存在了相对过剩的劳动力。以“二元经济论”著名的阿瑟·刘易斯认为,只要非农业部门能够提供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实际工资,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个人收入差额能够补偿城市的过高生活费和因劳动力流动脱离了原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心理成本,农业劳动力就会大量地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付朝阳  
大量存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我国具有明显的劳动力密集型优势,同时对我国就业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通过对比分析改革后我国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雇佣的职工人数增长情况,本文指出非国有部门是我国就业岗位的主要提供者。而农村劳动力的特点——低工资使得他们很容易被雇佣此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步宇  
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是加快城镇化,确保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解决中国规模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包括城市再就业等问题,是今后数年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以重庆市为例,研究城乡统筹视野下的重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也可为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思路。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媛  支玲  林德荣  
通过对安定区、宜川县退耕农户的深入调查,总结了案例区县森林管护的现状和特点,结合委托代理理论,针对森林管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芹  原梅生  
文章在论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倡导城镇化及发展劳动密集的第三产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岗位。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于志善  
本文采用引入财产性收入的托达罗人口转移模型分析城乡预期收入差距与流动意愿的关系,利用绥棱县农民工流动影响因素调查问卷数据建立logit和probit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本次实证分析得到的结果与引入财产性收入的托达罗人口转移模型分析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其中,财产性收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正向作用,但在转移成本、外出打工收入、财产性收入三个影响因素排序上,财产性收入最小。这说明托达罗人口转移模型的分析范式仍然基本符合目前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实际情况;但从动态的角度看,随着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其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上可能发生变化。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安良  金彦平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乃至宏观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分析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和转移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