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42)
2023(4121)
2022(3371)
2021(3314)
2020(2776)
2019(6274)
2018(6191)
2017(12826)
2016(6867)
2015(7751)
2014(7964)
2013(8042)
2012(7760)
2011(7087)
2010(7355)
2009(7231)
2008(7246)
2007(6823)
2006(6499)
2005(6087)
作者
(20812)
(16970)
(16928)
(16232)
(10356)
(7895)
(7735)
(6465)
(6400)
(6168)
(5810)
(5475)
(5451)
(5417)
(5319)
(5231)
(4956)
(4945)
(4933)
(4825)
(4418)
(4220)
(4034)
(3958)
(3955)
(3836)
(3798)
(3682)
(3397)
(3283)
学科
(26614)
经济(26587)
管理(17500)
(16369)
(14312)
银行(14300)
(13592)
(13413)
(12046)
企业(12046)
方法(11721)
中国(11544)
数学(10637)
数学方法(10585)
(8855)
制度(8854)
(8388)
(8303)
金融(8303)
业务(7923)
(7471)
银行制(6917)
(6568)
贸易(6560)
(6468)
业经(5703)
(5700)
农业(5102)
(4986)
体制(4896)
机构
大学(103404)
学院(101624)
(45515)
经济(44442)
管理(37883)
研究(35596)
中国(34751)
理学(30945)
理学院(30630)
管理学(30306)
管理学院(30113)
(25745)
(22458)
财经(19575)
科学(18284)
(18117)
(17686)
(17577)
银行(16930)
(16778)
中心(16685)
(15934)
(15898)
研究所(15892)
北京(15193)
财经大学(14667)
经济学(14496)
农业(13389)
(13272)
经济学院(13207)
基金
项目(56654)
科学(43741)
研究(43735)
基金(40867)
(35214)
国家(34913)
科学基金(28620)
社会(27837)
社会科(26394)
社会科学(26386)
基金项目(20774)
(20018)
教育(20011)
编号(18457)
(17931)
资助(17044)
自然(16551)
自然科(16084)
自然科学(16073)
成果(16005)
自然科学基金(15798)
(13801)
重点(12790)
课题(12618)
(12373)
(11869)
教育部(11810)
国家社会(11793)
(11488)
(11345)
期刊
(53951)
经济(53951)
研究(38190)
(25339)
金融(25339)
中国(21083)
(18334)
(15575)
管理(14988)
学报(13274)
科学(12547)
教育(10401)
大学(10329)
财经(10059)
学学(9640)
农业(9062)
经济研究(8689)
(8538)
业经(8422)
问题(8002)
技术(7982)
(7543)
理论(7240)
国际(7199)
实践(6574)
(6574)
现代(5351)
商业(5240)
农村(5083)
(5083)
共检索到1732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于会娟   韩立民   范柳  
禁捕关系到渔民的生计,帮助受禁捕等政策影响的退捕渔民重塑可持续生计是实现共享发展的应有之义。为保障制度性“失海”“失水”渔民的生计,各级部门、地方出台了系列政策并进行了实践层面的有益探索。论文对我国退捕渔民转产安置政策的演进过程进行了梳理,提出保障退捕渔民基本生活和助力退捕渔民转产转业是各级政策施政重点。对施政逻辑的剖析发现,退捕渔民身份特征与生计脆弱性是政策设计的逻辑起点,同时还体现了协同共治的总体逻辑和内生动力激发与外源动力匹配并重的实现逻辑。展望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对退捕渔民帮扶需求的精准识别和精准施策,进一步完善退捕渔民生计追踪、动态监测与评估机制,同时更加关注退捕渔民新环境适应和社会融入问题。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子飞  韩杨  
当前,禁捕水域渔民退捕上岸已经完成,转产就业政策作为渔民退出捕捞权补偿体系的重要部分,是当下和未来的重点难点,对长江禁捕稳定持续和退捕渔民可持续生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典型区域退捕渔民及其利益相关者调查分析,研究表明:转产就业政策目标是帮助渔民获取可持续的替代生计,防止退捕渔民"积贫返贫—生计压力—偷捕返捕—弱化禁捕",基本逻辑是通过政府承担转产就业成本以达成渔民稳定退捕这一具有生态外部性的集体行动。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初步形成了"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政策层级机制,地方政府是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具体政策的制定者、实施者、改进者,市场主体也正逐步参与,实践探索形成了"四个一批"为主的转产就业模式。但部分地区仍面临着转产就业不充分、岗位层次较低、稳定性差等难题,这既有渔民生计资本低、博弈心理的内生因素,也有区域经济与资源禀赋约束、政策针对性不足的外部因素。未来,退捕渔民转产就业政策应长短结合、双重驱动,多元化就业模式增加岗位供给、针对渔民合理诉求提升转产就业精准性、优化政策制度形成稳定持续的激励机制。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陈鹏  黄硕琳  陈锦辉  
为应对近海渔业资源衰退及中日、中韩、中越北部湾渔业协定的实施给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社会安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渔业主管部门于2001年制定和实施了沿海捕捞渔民的转产转业政策。论文首先分析了转产转业政策实施4年来,渔船报废补助、渔民转产培训补助、渔业产业项目扶持及渔业税减免等措施对促进渔民转产转业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然后对措施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对与渔民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及权益保护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调整和完善渔民转产转业政策的建议:(1)制订总体规划;(2)延续补助政策;(3)建立海洋捕捞渔民的养老保险制度;(4)落实渔业权保障渔民权益。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杨  吴娟  陈廷贵  
[目的]对长江禁捕退捕政策的演进逻辑和实践路径进行研究,可为政策优化提供决策参考,对“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聚焦长江禁捕退捕政策演进,运用文本分析方法对2017—2021年中央出台的93份长江禁捕退捕政策文本进行系统分析。[结果]研究发现:(1)长江禁捕退捕政策经历了政策发端期(2017—2018年)、政策爆发期(2019—2020年)与政策转型期(2021年)三个阶段。(2)政策颁布主体和政策文种构成随着政策演进发生变化,政策强度和效力呈现“弱-强-弱”的变动趋势。(3)需求面政策工具较为缺乏,不同阶段的政策实践路径具有明显差异。[结论] 提出政策优化方向,首先,从整体性治理视角完善长江禁捕退捕管理长效机制;其次,充分发挥部门机构和政策文种的功能作用;最后,优化政策工具结构,增加部分稀缺政策工具的使用。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王棒  
退役军人职业培训政策事关退役军人的"二次专业化"和我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是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命题。进入21世纪,我国退役军人职业培训政策历经初步探索期(2010年以前)、正式确立期(2010-2017年)以及深化改革期(2018年至今)三个阶段。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发现,退役军人职业培训政策的变迁深受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兵役人口与大学人口重叠以及社会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等深层结构的影响。政策变迁的动力主要源于政府职能转变、企业用工权确立以及职业院校的生源挑战等。为此,未来我国退役军人职业培训的政策目标应由"机会拓展"走向"质量提升",政策制定上校企等利益相关者应由"被动参与"走向"主动参与",应破解已有的路径依赖现象,实现新的制度均衡。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子飞  
近年海洋捕捞资源衰退甚至"无鱼可捕"的事实表明现有管理政策具有明显局限性和需要完善。文章梳理了我国现有近海捕捞渔业管理政策,实证检验了其有效性,并剖析了政策困境的逻辑,提出了未来选择的方向。研究发现:(1)我国现有近海捕捞渔业管理政策诸多,但有效性较低,导致1978—2016年近海捕捞渔业资源衰退了1.57倍;(2)现有政策过度依赖行政,缺乏激励相容机制,未能充分调动市场与渔民、社区等扩大增量和减少产量的积极性,是现有政策局限的基本逻辑;(3)未来,应以明晰产权、改善规则为中心,构建充分调动渔民、社区、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等积极性的激励相容制度,避免具有公共池塘属性的渔业陷入捕捞渔民囚徒困境与资源公地悲剧。研究有利于我国近海捕捞资源恢复与保护,可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周振  
推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是促进乡村内生发展、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举措。新时代以来,聚焦劳动力、土地、资金等关键发展要素,我国深入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市场化推进土地要素改革,健全金融、财政支农体制机制,特别是推动人才、资金等发展要素大量向农村流动,改变了过去要素由乡到城单向流动的格局,优化了城乡要素投入结构、提高了要素配置效率。我国城乡要素配置改革可概括为盘活、流动、保护、公平四个关键词,盘活即推动更多要素参与市场交易,流动即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梗阻,保护即赋权与强化产权强度,公平即推动实现区域要素禀赋均衡。我国城乡要素配置改革既有着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体现了中国特色,是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深邃理论内涵。立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宏伟目标,要紧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盘活、流动、保护、公平的改革方向,持续推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付钊  
以G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S社区为个案,基于空间理论构建“空间分异-空间解构-空间区隔-空间赋权”的分析框架,探究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空间变迁导致的结构困境及治理逻辑。研究发现: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居民的空间分异,使其原有的物理、社会、精神和治理空间解构,并催生新的空间区隔,使空间结构从血缘熟悉体到地缘陌生体转变,制约着安置社区共同体秩序的形成;应通过空间结构-空间关系-空间实践-空间发展的多重空间赋能逻辑,挖掘、整合和激活居民空间场域中的潜在动力,赋予空间流变基础上生产的物理、社会、精神和治理空间内在能量,化解易地安置社区共同体障碍并助力基层治理共同体建构。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才章  
在"国家—社会"分析框架下,基于湘赣边界L村地质灾害移民个案的考察表明,农民与基层政府并不完全只有抗争,而更多的是合作以及合作与抵制交替出现的动态关系。基层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受不同行动逻辑影响,农民对政府的合作与抵制是以争取现实利益为行动逻辑,基层政府应对农民的策略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上"负责的逻辑。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烊  刘祖云  
解决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安置问题,需要深入考察拆迁安置社区的变迁逻辑并把握其发展方向。"制度-生活"作为一种动态的分析范式,其对处在过渡形态中的拆迁安置社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从安置社区"创制秩序"与"日常生活"的视角分析了二者的互动机制。互动过程包括:创制秩序的生成与注入,社区实践的日常反抗,创制秩序的自我捍卫与妥协,阶段性后果的产生。文章指出,中国安置社区建设的理想状态是"现代性"注入的同时保持对"传统性"的敬畏,并试图寻求一种"创制秩序"与"自发秩序"分工与合作的模式。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付钊  
以G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S社区为个案,基于空间理论构建“空间分异-空间解构-空间区隔-空间赋权”的分析框架,探究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空间变迁导致的结构困境及治理逻辑。研究发现: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居民的空间分异,使其原有的物理、社会、精神和治理空间解构,并催生新的空间区隔,使空间结构从血缘熟悉体到地缘陌生体转变,制约着安置社区共同体秩序的形成;应通过空间结构-空间关系-空间实践-空间发展的多重空间赋能逻辑,挖掘、整合和激活居民空间场域中的潜在动力,赋予空间流变基础上生产的物理、社会、精神和治理空间内在能量,化解易地安置社区共同体障碍并助力基层治理共同体建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占锋   田晨曦  
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安置区的内生式发展对县域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云南省H县大型易地搬迁县城安置区的内生式发展实践,构建起融数字化整合和“移民链”打造于一体的“数字-链式”治理模式。研究发现:数字整合是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实现内生式发展的前提。在数字平台的统一管理下安置区建构起初级的共同体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积累了团结型社会资本。当地政府积极开放地域边界,在“内外联动”中实现安置区多元“移民链”的建构、延伸与扩展,促进桥接型社会资本和内生发展机会积累,是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实现内生式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赵文杰  于永达  贾泽诚  
由行政化主导的易地扶贫搬迁对实现脱贫攻坚历史性目标起到重要作用,但短时间内大规模搬迁也可能使安置区面临产业发展水平低、就业机会缺乏保障、移民群体社会融入困难、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与挑战,需要做好后续扶持工作以实现转型发展。通过构建由易地扶贫搬迁主要相关方组成的分析框架发现:移民群体稳定脱贫与改善生计的意愿是安置区发展与转型的内生动力;中央政府推进安置区后续扶持政策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形成转型发展的宏观引领;基层政府在安置区这一特殊治理场域中有效落实政策与开展创新探索成为转型发展的又一重要推动力;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多元化市场主体有助于安置区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产业基础,并通过履行社会责任促使安置区就业与社会环境得到改善。未来,安置区在规避和化解搬迁群众返贫风险的同时,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转型发展的实现路径,进而实现产业稳步发展、就业有效保障、社会融入有序推进。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徐忠   曾婷婷   陈廷贵  
[目的]在长江流域实行为期十年的禁捕政策,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关键是妥善安置退捕渔民,如何提高渔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进而推动禁捕政策能够长期有效地运行。[方法]该文基于2021年“长江流域十省百县千户调查”数据,通过基尼系数和分位数回归模型,运用“反事实分析”方法研究了禁捕前后的渔民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变化,进而研究了影响中低收入渔民的因素。[结果]研究发现:(1)专项补偿有力地避免了退捕渔民群体收入出现两极分化,但低收入渔民数量增加和高收入渔民群体收入份额的提高同样不利于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2)2-3年的专项补偿结束后,退捕渔民的收入差距很可能会发生较大程度的扩大,政府的支持需要在较长时间内继续保持。(3)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工作的稳定性及收入来源多样化对于提高中低收入渔民的收入和缩小收入差距能发挥较大的作用。[结论]“长江十年禁捕”对退捕渔民的收入及收入差距的影响较大,政府专项补偿虽然起到了强有力的缓冲作用,但需长期化和有针对性,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周孟亮  
超产权论在传统产权理论的基础上强调市场竞争的作用,在转轨经济时期,我国国有银行遵循"先竞争后产权"的改革逻辑,这是对超产权论的灵活运用,目前我国国有银行进入产权改革阶段,国有银行上市不是改革的最终目标,在金融开放的形势下,应该将重点放在完善银行治理结构,培育真正的金融企业家等方面,同时继续增强银行业的市场竞争环境,积极创造条件放宽对民营银行的限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