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10)
2023(11729)
2022(9748)
2021(8816)
2020(7432)
2019(16410)
2018(16091)
2017(31167)
2016(16682)
2015(18444)
2014(17797)
2013(17867)
2012(17042)
2011(15781)
2010(16166)
2009(15447)
2008(15315)
2007(13877)
2006(12718)
2005(11530)
作者
(52182)
(43651)
(43377)
(40982)
(27721)
(20726)
(19377)
(16806)
(16359)
(15435)
(15147)
(14361)
(14206)
(13752)
(13470)
(13286)
(12814)
(12701)
(12636)
(12457)
(10976)
(10973)
(10423)
(9977)
(9927)
(9731)
(9575)
(9351)
(8644)
(8546)
学科
(89552)
经济(89471)
管理(50777)
(46796)
(37149)
企业(37149)
方法(31891)
数学(28205)
数学方法(27984)
中国(23457)
(19594)
地方(19356)
(18109)
业经(17349)
(17182)
(16052)
技术(15406)
(14817)
贸易(14806)
(14369)
(14195)
银行(14145)
(13681)
地方经济(13349)
(13325)
金融(13324)
农业(13046)
环境(12897)
(11446)
技术管理(10858)
机构
大学(259295)
学院(257011)
(119503)
经济(117431)
管理(94785)
研究(93864)
理学(81603)
理学院(80641)
管理学(79373)
管理学院(78900)
中国(70461)
科学(56208)
(54101)
(53415)
(48547)
(45595)
研究所(44136)
财经(42753)
中心(40163)
业大(38906)
经济学(38816)
(38789)
(38097)
农业(36069)
经济学院(34890)
北京(34248)
(33091)
(32314)
师范(31900)
财经大学(31636)
基金
项目(165399)
科学(130300)
基金(122002)
研究(116062)
(108511)
国家(107638)
科学基金(90507)
社会(78303)
社会科(74290)
社会科学(74268)
基金项目(64384)
(63551)
自然(57577)
自然科(56247)
自然科学(56222)
自然科学基金(55244)
(53994)
教育(51773)
资助(48820)
编号(43352)
重点(37751)
(37056)
(36833)
(36543)
成果(35125)
创新(34567)
国家社会(33531)
教育部(31411)
科研(31351)
课题(30773)
期刊
(137327)
经济(137327)
研究(81282)
中国(47010)
学报(43731)
(40611)
科学(39779)
(38479)
管理(37402)
大学(32530)
学学(31238)
农业(26979)
(25768)
金融(25768)
经济研究(24264)
财经(22616)
业经(20636)
技术(20340)
教育(20053)
(19636)
问题(18544)
技术经济(15232)
(14988)
(13843)
商业(13305)
国际(13102)
统计(12772)
科技(12642)
世界(11913)
(11912)
共检索到3891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世锦  
如果把2002年下半年以来的经济增长仅仅看成是宏观经济指标的回升,那就大大低估了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的变化。对一个依然处在快速增长期的经济来说,结构变化往往比总量变化更重要。结构变化的引人瞩目之处,是出现了一批新的高增长的主导产业。理解这些产业的特征和增长机制,对理解某些新的宏观经济现象有着特殊意义。本文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的重化工业阶段,这个阶段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增长特征,对此不宜简单套用历史经验来解释。相应地,政府在产业发展和宏观经济方面的政策也应有必要调整。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付保宗  
近年来,我国进入新一轮重化工业化阶段的特征日益明显。新一轮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的特征表现为:重化工业发展受市场供需机制调节的作用日益显著,具有较鲜明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刘元春  闫衍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新常态呈现出一系列的新现象和新的运行模式,标志着宏观经济开始迈向攻坚期的新阶段。预计2014年我国GDP增速为7.4%,预测2015年GDP增速为7.2%。采取"均衡取向",即在坚守底线管理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大改革"与"大调整"。同时,适度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定位,采取"强监管"、"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常态化的微刺激"政策组合。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同宁  
进入工业化过程的重化工业阶段后 ,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下降 ,而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劳动力供给高峰期 ,就业压力十分沉重。今后应把扩大就业作为政府经济、社会政策的优先目标 ,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和教育与人力资源适度超前发展战略 ,大力发展重化工业的关联产业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加快城市化进程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采用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 ,缓解就业压力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燕生  陈长缨  张一  张哲人  
中国经济进入重化工业阶段,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带动需求高涨,导致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增长过快,既加大了现阶段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也增加了可能转嫁后代的显性或隐性资源环境的补偿代价。是需求拉动而不是生产率改善提高了上游产业在资源和原材料等领域的定价地位,增强了资源型企业向下游产业转嫁成本的能力。各种新矛盾的交织延缓了能源、资源生产体系的改革速度,直接影响到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因此,应加快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向的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全成本补偿体系,把经济激励导向引导到有利于研发和创新、有利于节能减排、有利于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上来。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厉以宁  
第一,鉴于投资缺乏利息弹性或只有较低的利息弹性,应当把直接控制投资信贷额及其增长率作为投资总最调节的主要会融手段。第二,鉴于消费基金的失控主要来自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资和奖会部分的增长超出了国民产品净增长所容许的限界,在金融方面应当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参照国民产品净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景学成  
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正处于关键时期,调控的效果已逐渐显现,相信后续的效应将会有助于我国经济顺利实现软着陆,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增长。回顾这段时间的宏观调控进程。对于总结宏观调控经验,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的机理和把握宏观调控的重点非常有益。
[期刊] 改革  [作者] 余永定  
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新阶段余永定改革开放20年以来,中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和政策日趋完善。首先,作为宏观调控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大体形成。其次,随着银行体制改革的顺利完成和国内金融市场的建立,各种可供选择的货币政策工具逐渐齐备,货币政策传递机制...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亚斌  金培振  沈裕谋  
在重化工业化阶段难以逾越的现实背景下,如何消除其引致的环境污染和碳排放已成为中国工业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本文基于两化融合的内涵构建了考虑资源节约和环境质量改进的技术创新模型,利用2002~2010年中国各省市工业面板数据,着重探讨了重化工业化、两化融合与工业环境治理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较高的重化工业化水平有助于工业化与信息化更好的匹配与融合。(2)两化融合水平的提升能有效抑制重化工业化引致的环境污染和碳排放,从而改善区域工业环境治理绩效。(3)国有企业有着更强的污染控制和碳减排能力,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在降低污染的同时也会导致碳排放微弱上升,而煤炭消费占比、能源强度等因素不利于工业环境...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昌黎  
当前,我国工业化已进入重化工业迅速发展的新阶段。重化工业迅速发展是工业化发展规律推动的自律性发展,具有市场经济主导等特点。对重化工业迅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应该正确认识,这是继续推动重化工业发展和实现工业化的关键。面临亚太特别是东亚自由贸易迅速发展的新局面,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以科技进步和转变增长方式为中心,迅速提高重化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乐一  
分析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其实就是判断中国经济目前所处周期的阶段。但是 ,在实践中要区分周期的四个阶段或转折点 ,是极其困难的。本文从两个层次考察当前中国经济周期的阶段。首先是产出缺口理论、总需求—总供给 (AD—AS)模型、IS—LM模型这几种工具的综合分析 ;其次分析GDP增长率、失业率、价格指数这些重要宏观经济变量。这些工具和变量中 ,最有价值的是产出缺口理论和价格指数。通过对这些工具和变量的分析 ,本文的最后结论是 :当前中国经济确实出现了明显转机 ,出现了回升的系列迹象 ,正在步入复苏阶段 ,但并未真正稳定走出低谷或萧条。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刘元春  刘晓光  邹静娴  
在世界经济同步复苏、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新经济持续向好、市场预期不断改善等因素的作用下,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增速在触底企稳的基础上出现反弹,宏观景气、微观绩效、结构调整以及新动能培育都出现持续改善的局面,整体经济呈现"稳中求进,进中向好"的超预期复苏的态势,中国宏观经济调整取得阶段性胜利。但是,2017年中国经济企稳总体上是政策性、恢复性的,市场力量和趋势性力量还没有企稳,中国宏观经济还没有步入到持续反弹的新周期轨道之中。当前中国经济以下三大特征将是理解中国宏观经济的要点:一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