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742)
- 2023(18407)
- 2022(15360)
- 2021(14213)
- 2020(11532)
- 2019(26180)
- 2018(25992)
- 2017(49436)
- 2016(26687)
- 2015(29994)
- 2014(30028)
- 2013(29209)
- 2012(27438)
- 2011(24868)
- 2010(25132)
- 2009(23345)
- 2008(22556)
- 2007(20067)
- 2006(18016)
- 2005(16251)
- 学科
- 济(126296)
- 经济(126093)
- 管理(73624)
- 业(67107)
- 企(53536)
- 企业(53536)
- 方法(47215)
- 数学(39686)
- 数学方法(39240)
- 中国(38657)
- 农(32706)
- 地方(30773)
- 业经(27783)
- 财(26922)
- 学(24600)
- 制(23162)
- 农业(21765)
- 理论(20457)
- 银(19904)
- 银行(19873)
- 贸(19813)
- 贸易(19798)
- 行(19233)
- 融(19214)
- 金融(19207)
- 易(19094)
- 和(18649)
- 环境(18292)
- 地方经济(17276)
- 发(17165)
- 机构
- 学院(383545)
- 大学(382974)
- 济(164475)
- 经济(160949)
- 管理(143134)
- 研究(134128)
- 理学(121926)
- 理学院(120531)
- 管理学(118510)
- 管理学院(117794)
- 中国(101657)
- 京(81815)
- 科学(78573)
- 财(77140)
- 所(66352)
- 中心(60693)
- 财经(60568)
- 研究所(59624)
- 农(59324)
- 江(58345)
- 经(54893)
- 范(52873)
- 业大(52459)
- 师范(52348)
- 北京(51779)
- 经济学(51507)
- 院(48785)
- 州(46486)
- 农业(46073)
- 经济学院(46020)
- 基金
- 项目(248951)
- 科学(196995)
- 研究(186637)
- 基金(179488)
- 家(155004)
- 国家(153670)
- 科学基金(132113)
- 社会(120923)
- 社会科(113903)
- 社会科学(113873)
- 省(97621)
- 基金项目(94194)
- 教育(86690)
- 划(82026)
- 自然(81902)
- 自然科(79994)
- 自然科学(79975)
- 自然科学基金(78500)
- 编号(76480)
- 资助(72242)
- 成果(63066)
- 发(57757)
- 重点(56572)
- 部(55343)
- 课题(54047)
- 创(51589)
- 国家社会(49917)
- 创新(48190)
- 教育部(48058)
- 科研(46850)
- 期刊
- 济(192770)
- 经济(192770)
- 研究(121408)
- 中国(80343)
- 财(58344)
- 学报(55567)
- 农(55361)
- 管理(55182)
- 科学(52225)
- 教育(47330)
- 大学(43358)
- 学学(40714)
- 融(37645)
- 金融(37645)
- 农业(37503)
- 技术(35682)
- 经济研究(31433)
- 业经(31184)
- 财经(30955)
- 经(26836)
- 问题(26632)
- 贸(19642)
- 技术经济(19289)
- 业(18509)
- 统计(18119)
- 商业(17951)
- 理论(17642)
- 现代(17530)
- 图书(17189)
- 世界(16985)
共检索到5915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琳 李皎
新时代我国超大城市亟待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升级,且这一过程仍须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相比目前学术界关于超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化研究视角,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尤其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思想,能够提供更具本质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思路。本文即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思想基础,系统解析我国超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并将其概括为三重内涵和三重体系:一是基本内涵,即构建畅通有序、运行高效的高质量城市基本经济体系;二是生态内涵,即形成良性循环、优美宜居的高质量城市生态经济体系;三是开放内涵,即打造分层辐射、合作共赢的高质量城市开放经济体系。这从不同维度刻画和回答了何为超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为相关改革实践提供理论参照系。在此基础上,阐明要推动我国超大城市逐步趋向以上理论参照系,应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导向,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力的根本动力作用、制度创新力的直接动力作用以及新发展理念引领的关键动力作用,并协同提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理念引领”的系统合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超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永贵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方法论具有内在的联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也是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之方法论研究》一书从方法论的视域探究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搭建了其基本构架,揭示了其内在逻辑,阐述了其实践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严金强 武艺扬
数字经济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视域来看,经济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四环节”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并且紧密联系、循环畅通。数字经济为“四环节”赋能增效: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数字经济的普惠性让更多人共享发展成果;数字经济为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新动能;数字消费助力全面促进消费和加快消费提质升级。从“四环节”出发,数字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和优势,拓展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空间。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胡莹 刘铿
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于生产力要素的系统性质变,在理论上可归纳为劳动者在科学技术驱动下更大规模、更高效地结合起来认识、利用、改造自然进以创造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精神财富的能力,在实践中体现为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经济发展动能、以数字平台为中介的生产和流通组织、以数据要素为牵引的要素优化组合、以高新产业为引领的产业结构升级。基于此,新质生产力通过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形式赋能创新发展;通过重塑生产的社会结合形式赋能协调发展;通过提高自然条件的利用效率赋能绿色发展;通过优化国际贸易和投资结构赋能开放发展;通过催生民生导向的生产关系赋能共享发展,全方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将助力科技自立自强、规范数字平台发展、激发数据要素潜能、加快培育产业优势作为政策着力点,激发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范武山
图书馆作为精神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范围的广泛性及业务的公共性决定了其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社会发展新常态下,图书馆应关注环境与社会发展趋势并促进社区联系互动,承担起助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图书馆下一步应以社会责任为驱动牵引改革发展,以沟通为纽带强化社会参与,以公众诉求为基准推动岗位履职,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社会责任的国际化。
关键词:
社会责任 社会有机体 社会参与 图书馆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朱方明 刘丸源
经济发展问题历来是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发展理论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一个重要分支。马克思的经济发展理论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事实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包含着丰富的经济发展思想。通过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历史考察,尤其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运动的历史和逻辑分析,马克思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与西方经济发展理论相比,马克思的经济发展理论更加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发展的本质和基本规律,更加具有解释力和预见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常振芳 章延杰
马克思财富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提出创造财富的过程是人的主体实践性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创造财富的目的是实现财富增长以及人的自由和独立;财富既是生产力的载体,也是生产关系的载体。财富生产和财富权力相互作用,构成一定社会形态下的财富关系。社会“内卷化”的矛盾根源在于宏观财富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循环体系下行,不足以支撑微观财富权力的无限膨胀。社会“内卷化”是中国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存在的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财富逻辑已经演变为以财富消费为核心,表现财富生产、分配和交换关系。要解决社会“内卷化”问题,需沿着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财富逻辑制定并实施相关措施,包括树立马克思人本财富观;调节资本权力与劳动权力的关系;建立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体制;扩大公共财富规模,建立公共财富共享机制。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王立胜
我报告的题目是《基于社会有机体的政治经济学范式》。社会有机体这个范畴来源于《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方法论原理。我汇报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资本论》的逻辑与社会有机体的范畴;第二,政治经济学范式,总体论、矛盾论与范式重构;第三,与新范式对应的一个理论案例。首先,关于第一个问题,一般认为,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首先使用社会有机体的思想。这个范畴强调的核心原则是总体的、连续的、相互依存的原则。一个体制需要在另一个体制当中成长起来,类似于生物学的演化和变异的思想。接下来马克
关键词:
社会有机体 政治经济学 《资本论》 范式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王立胜
我报告的题目是《基于社会有机体的政治经济学范式》。社会有机体这个范畴来源于《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方法论原理。我汇报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资本论》的逻辑与社会有机体的范畴;第二,政治经济学范式,总体论、矛盾论与范式重构;第三,与新范式对应的一个理论案例。首先,关于第一个问题,一般认为,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首先使用社会有机体的思想。这个范畴强调的核心原则是总体的、连续的、相互依存的原则。一个体制需要在另一个体制当中成长起来,类似于生物学的演化和变异的思想。接下来马克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许彩玲 李建建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揭示了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新时代,党中央用"城乡融合"来界定和推动城乡关系的发展,是我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必然选择,既符合历史的逻辑,也符合理论的逻辑。城乡融合发展的具体内涵是把城乡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放在开放的、公平的、公正的发展环境中,让城乡资源要素对流畅通、产业联系紧密、功能互补互促,推动城乡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生态环境向一体化方向和谐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城乡融合发展不是城市的单极发展,而是城乡两极的协同交融发展。因而,城乡融合发展不能只依靠城市的单向带动,而是需要城乡双向共同推进。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城乡二元对立 城乡融合发展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杨锦英
中国私有经济从被改造、限制到被消灭,而后又被允许、共同发展,以至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家宪法的明文保护,这个曲折过程,反映了我们对私有经济认识的变换和深化。私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它的存在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而私有经济在完成其历史使命后也会消亡,是符合马克思关于社会机体发展规律、“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和“两个决不会”重要思想的。这就是中国私有经济的历史命运。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炳炎 向刚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这一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既是辩证统一的又有各自的内涵。人的发展的逻辑是从自由发展到全面发展。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随着人类社会的进程不断地螺旋上升。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继华 段斯铁萌
运用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分析了转型期我国大城市空间治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空间生产过度、发展要素配置失衡、城市空间分化隔离、使用权争夺引发的社会冲突等。提出了以转变城市治理理念为前提,通过规范土地资本运营、增强规划调控作用、转变城市治理方式等手段来破解我国大城市空间资源配置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推动我国大城市空间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钞小静 王宸威 王灿
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作为新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具有技术性、互联性和倍增性等典型特征,通过创新要素的高效集聚与创新组织的精准匹配,重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通过促进产业变革调整与贸易转型提升,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并形成网络效应,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成效;数字经济的发展加速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同维度的相互渗透、相互反馈及协同演化的进程。当前,数字经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在于提高数字创新能力、深化数实融合、增强数字普惠共享及完善数字治理体系。具体需要促进数字创新的加速发展,塑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动能;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基石;营造数字网络的生态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绩效倍增;构建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提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保障。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李梁栋 吕景春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中国式现代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一切人类活动的要素”,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社会现象都必须落脚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亦应如此。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主要目标,当然也具有明确的空间指向,需要从空间视角对其进行阐释。在对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力图阐明,城乡二元结构的消弭和经济区域协调一体化进程,是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必须立足的空间路径,而国际大循环则需要实施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的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空间战略,加之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空间路径,才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