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75)
- 2023(11092)
- 2022(9818)
- 2021(9274)
- 2020(7863)
- 2019(18237)
- 2018(18499)
- 2017(36513)
- 2016(19804)
- 2015(22552)
- 2014(22699)
- 2013(22834)
- 2012(21092)
- 2011(19210)
- 2010(19273)
- 2009(17751)
- 2008(17429)
- 2007(15312)
- 2006(13638)
- 2005(11924)
- 学科
- 济(84656)
- 经济(84573)
- 管理(58267)
- 业(55755)
- 企(44900)
- 企业(44900)
- 方法(39164)
- 数学(33952)
- 数学方法(33644)
- 农(23225)
- 中国(22675)
- 业经(19428)
- 财(18387)
- 地方(17346)
- 学(17061)
- 制(15439)
- 农业(15309)
- 贸(15051)
- 贸易(15043)
- 易(14628)
- 和(14432)
- 技术(13762)
- 环境(13699)
- 理论(13192)
- 产业(12627)
- 银(12496)
- 银行(12462)
- 行(11925)
- 划(11320)
- 融(11226)
- 机构
- 大学(293248)
- 学院(291774)
- 管理(119416)
- 济(118611)
- 经济(116059)
- 理学(103579)
- 理学院(102500)
- 管理学(100995)
- 管理学院(100477)
- 研究(95729)
- 中国(70620)
- 京(63180)
- 科学(59258)
- 财(53304)
- 所(48036)
- 农(44677)
- 研究所(43773)
- 财经(43413)
- 业大(43035)
- 中心(42492)
- 江(41045)
- 北京(40344)
- 经(39251)
- 范(38030)
- 师范(37746)
- 经济学(35163)
- 农业(35143)
- 院(34492)
- 州(34118)
- 财经大学(32263)
- 基金
- 项目(197607)
- 科学(154763)
- 研究(146443)
- 基金(142368)
- 家(123082)
- 国家(122089)
- 科学基金(104639)
- 社会(91263)
- 社会科(86553)
- 社会科学(86531)
- 省(76951)
- 基金项目(76378)
- 自然(67572)
- 自然科(65792)
- 自然科学(65778)
- 教育(65679)
- 自然科学基金(64599)
- 划(64358)
- 编号(61026)
- 资助(58880)
- 成果(48916)
- 部(43683)
- 重点(43532)
- 发(43070)
- 创(40975)
- 课题(40895)
- 创新(38163)
- 项目编号(37496)
- 教育部(37216)
- 科研(37109)
- 期刊
- 济(129452)
- 经济(129452)
- 研究(86373)
- 中国(50121)
- 学报(43732)
- 管理(43492)
- 科学(41050)
- 农(40153)
- 财(36910)
- 大学(32553)
- 学学(30333)
- 教育(29857)
- 农业(28691)
- 技术(25072)
- 融(22759)
- 金融(22759)
- 业经(22537)
- 财经(20506)
- 经济研究(20410)
- 问题(17938)
- 经(17515)
- 图书(17495)
- 理论(15849)
- 技术经济(15235)
- 实践(14613)
- 践(14613)
- 科技(14387)
- 业(14370)
- 资源(14092)
- 现代(14060)
共检索到4184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庭政 段宁 武春友
资源再生产业是解决资源危机、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资源再生产业发展迅速,在一些区域产业集群特征凸显。因此,本文采用产业集中度和区位商法,对我国资源再生产业在省域层面的集群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资源再生产业集群特征非常明显,2007年产业集中度CR4达到71.15%,广东、浙江和湖南三省已形成资源再生产业集群,2007年三省的区位商分别达到1.781、1.987、8.491;同时还发现重庆、湖北、天津、江苏、上海也初具集群雏形,为从产业集群角度探索我国资源再生产业发展模式提供依据。此外,在对广东、浙江和湖南三省产业集群进行深入分析和验证时还发现:广东、浙江模式...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郭庭政 李博洋 段宁 降林华 但智钢
基于资源再生产业特征,从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外部性理论和全球价值链三个不同视角,对资源再生产业集群的成因进行深入剖析,证明了资源再生产业集群完全满足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需求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资源再生产业集群是多重外部性的集合体,集群化发展模式是通过市场化机制解决资源再生产业环境正外部性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对资源再生产业二次污染问题的有效管理方式;而从全球价值链视角来看,资源再生产业在发展中国家的集群是"水往低处流"的必然结果,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大循环也是必然的趋势,集群化发展模式是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资源再生产业 产业集群 成因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楚波 金凤君
以产业集群内涵的厘清为基础,系统论述并评价了产业集群辨识中所运用到的各种方法,认为:专家意见法、产业感知法和企业访谈法都具有针对性强、能够收集难以统计的时新信息等特点,但依赖于专家等个体感性认知,系统数据收集困难,结论普适化受限;多元统计聚类法透视出产业间重要的依存关系,但部门全覆盖及产业在集群间截然分组不符实际;主成分分析法辨识结果相对理想,但数理解释牵强;Czamanski法逻辑严密,突出集群内部产业间的相互关联,但对支撑性部门雷同的集群处理待改善;共识集群法所体现出来的综合集成理念值得借鉴。最后总结,集群辨识宜继续开发共识集群法所提供的多种分析整合的做法,量化研究为主,定性修正为辅,同时应增加对空间维度的考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贺灿飞 潘峰华
本文综述了产业地理集中、产业地理集聚以及产业集群的测量与辨识方法。传统的测量产业地理集中方法包括集中系数、变差系数、赫芬代尔系数、赫希曼-赫芬代尔系数、信息熵、锡尔系数以及基尼系数等,这些系数测量产业总体地理集中程度,没有考虑企业规模分布对产业地理集中的影响。基于企业区位选择模型,经济学家发展了测量产业地理集聚的指数,控制产业内企业规模分布对产业地理集中的影响。无论地理集中指数还是地理集聚系数都以行政单元为基础,仅描述单一空间尺度上的产业区位模式。Ripley的K函数通过计算某个企业一定距离内的邻居企业个数来测量产业的地理集聚程度,可同时反映产业在不同空间尺度的集聚程度。相互联系的一群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构成了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辨识不仅要测量产业间联系,也要考虑产业地理临近性。区位商和标准化区位商法、空间相关与产业联系法、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以及基于投入产出关系的图谱分析方法等可以用来作为辨识区域产业集群手段。
关键词:
产业地理集中 产业集聚 产业集群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钱俊生 刘向群
中国已经成为资源消耗大国,实施再生型资源战略,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必然选择。资源再生产业与"循环经济"取代"线性经济"、经济全球化形成"国际大分工"和"国际大循环"的发展趋势同步,是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资源再生产业是一座"富矿",没有"资源再生"就没有中国的"环境保护"。中国资源再生产业的发展为什么步履艰难?它和进口渠道不畅,国民对资源短缺认识不足、传统的"线性思维方式"的影响,来自国内外"利益集团"的阻力,以及政策不到位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提出中国发展资源再生产业的对策和建议:①在经济相对滞后、交通便利的地区建立"资源再生加工区";②建立畅通的全球物质回收"绿色通道";③建立"国...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如 李梦辉 李荣 李辉 吴晨生
[目的/意义]为了满足社会对科技情报个性化和智能化的迫切需求,在情报快速生产线建设中,以钱学森提出的情报领域系统辨识方法为基础,以智能技术为手段,综合集成系统输入、输出的数据和情报思维推理,不断地去优化系统辨识模型,从而达到生产有价值情报的目的。[方法/过程]文章基于钱学森对情报工作中系统辨识的解释,构建了情报领域的系统辨识过程框架,并分别以多个情报分析角度,去探索系统识别方法的实现。[结果/结论]系统辨识可以发挥人脑的智慧优势、机器的智能优势和系统的集成优势,更加科学、快速地生产情报。系统辨识方法的探索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白仲林 李政 付龑钰
为了辨识我国制造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以保证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本文构建了一种阐释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研究了均衡状态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产出弹性,对经济机理进行模拟分析;并基于制造业产业链网络系统建立SVAR模型,以识别产业链韧性的关键环节;另外依据2000-2020年中国投入产出数据从提升制造业产业链弹性和韧性的视角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对于制造业产业链的中游至下游环节,其产出弹性大于上游至中游环节,即中游至下游环节是提升制造业产业链价值增值的关键,且产业链各环节产出弹性的协同提升会产生“放大器”效应;(2)对于制造业产业链的上游至中游环节,其韧性更强。集中优势资源合力攻关制造业产业链中游至下游的低韧性环节,是保障全产业链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的关键。因此,本研究为优化中国制造业产业链结构和提高产业链安全水平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对策启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庭政 段宁
借鉴经典"结构—行为—绩效"范式,以资源型产业为参照对象,从资源再生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角度,对资源再生产业特征进行深入解析,研究认为:资源再生产业是一个"落脚自由"的产业,技术弹性大,产业链较长,产业关联度大,具有规模经济性,兼具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双重特征。这样的市场结构,决定了其市场波动性大,生产规模较小,经营灵活;反映到市场绩效上,其环境外部性表现出双面性,既具有明显的环境正外部性,又表现了很强的负外部效应。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兰玉杰
本文根据灰色关联理论和模型,对我国粮食生产系统进行灰色辨识与动态关联分析,为指导我国粮食生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宏观调控政策
关键词:
粮食,生产系统,灰色关联分析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敏 王翠
本文首先比较了几种生产物流管理的模式,引出生产物流瓶颈辨识和转移的研究意义;然后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应将瓶颈转移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通过有关瓶颈转移因素及瓶颈转移规律的研究,以实现瓶颈动态属性及瓶颈转移过程的定量描述,建立物流瓶颈转移预测模型,解决生产物流瓶颈转移的预测问题。
关键词:
生产物流 瓶颈辨识 瓶颈转移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钱俊生
自然资源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它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工业革命后300多年来,掠夺式开采和挖掘,全球绝大部分工业生产可利用的矿产资源已不在地下,而是以废弃物的形式,如"汽车坟墓"、"钢铁坟墓"、"电子垃圾"等堆积在城市地表,并还在以每年100亿吨的数量增加。这一与消费同步增长、纯度较高的"城市矿山",可以取代大部分矿藏、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科学证明,物质是不灭的,世界上有多少新,就会留下多少旧。将报废产品"再生"成同类新产品,比利用矿石生产,产业链可缩短90%、节能减排超过80%。随着原生资源的枯竭和再生资源的"富集",资源再生产业正在成为世界上...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潘峰华
产业集群是国内非常重要的经济现象,但是如何辨识产业集群却一直困扰着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关键问题是产业集群缺乏统一的辨识标准。浙江省拥有数量众多的制造业产业集群,而且涉及的产业门类非常广泛,是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最为典型的省份之一。本文利用2001年浙江省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同时选取浙江省各个邮区的四位数产业就业区位商≥3以及该产业内的企业数目≥100家这两个标准,进行产业集群的辨识,共辨识了116个典型产业集群。结果表明,按照该辨识标准,能够辨识出典型的制造业产业集群,而且每个产业集群都具有明确的产业门类及地理边界。文章最后部分归纳了浙江省典型制造业集群的空间分布以及规模结构等特征。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区位商 制造业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建华 刘仲英
本文针对当前企业知识管理项目实施与知识管理系统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知识管理中知识辨识环节对企业有效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意义,继而对知识辨识进行了内涵分析,给出了相应的知识辨识实现方法与流程,提出了若干知识辨识的实施原则,设计了知识可得度模型以增进企业对其欲获取知识的了解并有效指导其知识获取过程。
关键词:
知识管理 知识疆域 知识链 知识辨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