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64)
2023(7545)
2022(6358)
2021(5790)
2020(4940)
2019(11133)
2018(11036)
2017(22589)
2016(11867)
2015(13817)
2014(13950)
2013(14244)
2012(14119)
2011(13139)
2010(13636)
2009(13464)
2008(13375)
2007(12521)
2006(11688)
2005(11152)
作者
(36681)
(30668)
(30438)
(29341)
(19753)
(14518)
(14009)
(11710)
(11469)
(11030)
(10495)
(10126)
(9915)
(9871)
(9543)
(9466)
(9019)
(8935)
(8882)
(8455)
(8041)
(7527)
(7314)
(7079)
(7018)
(7004)
(6707)
(6604)
(6242)
(5891)
学科
(79495)
经济(79434)
管理(34783)
(31137)
方法(27385)
(24579)
企业(24579)
数学(24514)
数学方法(24316)
中国(19957)
地方(17160)
(14903)
(14781)
(14489)
业经(13071)
(13020)
金融(13020)
(12774)
银行(12766)
地方经济(12741)
(12564)
(12517)
贸易(12506)
(12369)
(12102)
(10630)
农业(9085)
环境(8985)
(8626)
(8561)
机构
大学(197899)
学院(194978)
(98885)
经济(97011)
研究(71096)
管理(70688)
理学(58785)
中国(58262)
理学院(58153)
管理学(57391)
管理学院(57012)
(47180)
(42145)
财经(36954)
科学(36751)
(36151)
(33382)
经济学(33240)
研究所(31706)
中心(31062)
经济学院(29703)
(29388)
北京(27913)
财经大学(27292)
(25135)
(24616)
(24098)
师范(23930)
(23409)
业大(21529)
基金
项目(107695)
科学(84804)
研究(81295)
基金(79858)
(67710)
国家(67189)
科学基金(56849)
社会(54994)
社会科(52220)
社会科学(52205)
基金项目(40307)
(38676)
教育(36654)
资助(34844)
自然(32993)
(32648)
自然科(32170)
自然科学(32161)
编号(31853)
自然科学基金(31609)
成果(27911)
(25539)
(24384)
重点(23851)
国家社会(23541)
教育部(22636)
课题(22329)
人文(21761)
(21539)
社科(21141)
期刊
(122679)
经济(122679)
研究(70837)
中国(37449)
(35282)
管理(29621)
(27098)
金融(27098)
学报(24525)
科学(23912)
(23204)
经济研究(21409)
财经(20870)
大学(19706)
学学(18578)
(18149)
业经(16460)
技术(16454)
问题(16354)
教育(15673)
农业(15209)
(15017)
国际(14063)
技术经济(12343)
统计(11467)
理论(11012)
世界(11011)
商业(10371)
经济问题(9987)
经济管理(9961)
共检索到3212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朱树山  卢大彪  
在未来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过程当中,我国资本市场面临着国际金融资本转移、人民币升值等重大机遇,但监管体系欠发达、资本市场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也将制约着这些机遇的利用。另一方面,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可以从提升消费率、促进储蓄转化为投资、提高产业重组效率、改善宏观调控等多方面增强应对全球经济失衡的能力。因此,我国应该通过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做强资本市场产业基础等措施,确保我国资本市场牢牢抓住全球经济失衡带来的发展机遇。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祁斌  
资本市场的深刻变化由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和其他条件的限制,我国资本市场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但在过去几年中,一系列市场化改革措施和基础性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引领资本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将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李扬  余维彬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黄诒蓉  刘运国  
分形市场假说将分形理论引入金融资产价格行为研究中,为金融市场的研究建立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文章在剖析有效市场假说局限性的基础上阐述了分形市场假说的市场特性及其重要意义,并且提出了在分形市场框架下建立分形资本市场理论和分形风险管理模型的基本思想,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洪薇  
资本的风险与安全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十多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建立到发展,从封闭走向开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我们的资本市场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人们抱怨政府干预过多、信息披露不透明、“一股独大”、上市公司质量低下、恶性炒作等等,不一而足。究其缘由,在于我们对资本市场发展中的最大风险在哪里、最终安全落在哪里这样一些问题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因此,要进一步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应当首先摸清资本市场的风险与安全之所在。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资本的风险也在逐步加大。如何面对资本市场中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杨宗杭  吴晶  
金融业扩大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表示,中国对外开放重大举措"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随后,央行行长易纲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宣布了金融业开放的"三大原则、十二大举措、两个时间点",引起媒体和市场人士高度关注。本次推出的金融业开放十二大举措中有五项涉及资本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危慧惠  
资本市场的开放是大势所趋,也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国有商业银行只有尽快调整,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取得突破。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着力巩固和发展股票质押贷款、代理证券业务、开办金融衍生性业务、信息咨询和财务顾问等业务,以适应金融业务综合化的趋势和应对资本市场开放的挑战。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闫小娜  
本文试图对全球经济失衡背景下的国际资本流动,尤其是美国国际资本流入的基本模式与特征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各种不同因素的解释力,希望以此来促进对于全球经济失衡现象的整体认识,并对危机后的国际金融格局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本文认为,由于主要贸易盈余国家对美国的金融产品是刚性需求,因此美国的贸易逆差也必然伴随着资本的流入,并且,流入美国的资本显然已经弥补了经常账户的赤字;从2003年第3季度后,获取收益不再是资本流入美国的主要原因,并且金融危机对资本流入美国的影响是显著的。在为应对全球经济失衡所进行的调整中,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海波  
资本市场结构失衡已经成为阻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瓶颈。本文首先对学术界资本市场结构问题的研究现状和部分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笔者对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结构的五种失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张海冰  
亚太经合组织(APEC)是具有全球属性的地区性合作组织。作为涵盖亚太地区主要经济体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APEC不仅在促进亚太地区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由于其成员构成和地缘政治经济因素,使得APEC的合作进程在全球经济治理格局中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同时,APEC与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欧盟(EU)共同构成了区域经济合作的三种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理查德·库珀  赵瑾  
目前人们关注国民储蓄和投资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在所有发达国家展开的对公共养老金或更广义的养老金的争论;二是全球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傅瑜  徐艳  何泽荣  
全球经济失衡是当前世界经济的一大特点。在研究国内外有关全球经济失衡的观点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全球经济失衡实际上是国际经济新格局正在形成的表现。研究一国经济的对外失衡不应该仅仅研究贸易项目或经常项目的失衡,而更应当研究整个国际收支的失衡。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是美国的失衡。一个国家的对外失衡是国内经济失衡的表现,中国贸易顺差与人民币汇率升值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从根本上说来自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在解决全球经济失衡中,主要国家的货币政策的协调主要表现为汇率政策的协调。这一协调是解决经济全球失衡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手段。解决中国经济对外失衡的关键是治理中国经济的内部失衡。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王海峰  
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趋势减缓,国际石油、粮食和矿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各国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明显下行趋向。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可能使全球经济面临长达5年的调整期。我国可利用全球经济调整的契机,把握经济发展的节奏,提升研究开发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扩大以社会事业发展为基础的内需,坚持"节能、减排和降耗",提升国际化水平和竞争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