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52)
2023(15289)
2022(12442)
2021(11459)
2020(9625)
2019(21883)
2018(22068)
2017(42375)
2016(23142)
2015(26099)
2014(25656)
2013(25070)
2012(22829)
2011(20389)
2010(21088)
2009(20027)
2008(19413)
2007(17566)
2006(15882)
2005(14565)
作者
(67154)
(55908)
(55346)
(53150)
(35408)
(26442)
(25378)
(21590)
(21237)
(19973)
(19000)
(18628)
(17992)
(17856)
(17416)
(17354)
(16572)
(16376)
(16106)
(15982)
(14137)
(13922)
(13894)
(12969)
(12834)
(12491)
(12383)
(12361)
(11467)
(11127)
学科
(95218)
经济(95111)
管理(61147)
(59460)
(45816)
企业(45816)
方法(40117)
数学(35527)
数学方法(34883)
中国(31606)
(31365)
(23891)
业经(22405)
农业(21292)
(20521)
(19852)
地方(18645)
(17270)
贸易(17256)
(16946)
银行(16902)
(16808)
理论(16476)
(16244)
(15724)
金融(15716)
(14859)
(13327)
(12999)
(12997)
机构
学院(326274)
大学(325285)
(132373)
经济(129520)
管理(118383)
研究(113817)
理学(100661)
理学院(99545)
管理学(97232)
管理学院(96664)
中国(87362)
(70339)
科学(69598)
(63982)
(58654)
(58134)
研究所(52903)
中心(50856)
(50729)
财经(49579)
业大(48797)
农业(45574)
(44907)
北京(44611)
(43198)
师范(42645)
经济学(41531)
(41314)
(40210)
经济学院(37345)
基金
项目(210735)
科学(164498)
研究(153544)
基金(150880)
(133007)
国家(131936)
科学基金(111153)
社会(96337)
社会科(91070)
社会科学(91046)
(83486)
基金项目(77418)
教育(72256)
自然(71026)
(70285)
自然科(69426)
自然科学(69404)
自然科学基金(68123)
资助(63447)
编号(63231)
成果(52788)
重点(48247)
(46146)
(45713)
课题(45526)
(43412)
创新(40517)
科研(40249)
国家社会(39953)
教育部(38986)
期刊
(151183)
经济(151183)
研究(99286)
中国(71664)
(55672)
学报(54713)
科学(48958)
(48862)
管理(46572)
大学(41673)
教育(41416)
学学(39089)
农业(37610)
(32476)
金融(32476)
技术(29702)
业经(25998)
经济研究(25810)
财经(24983)
(21623)
问题(20283)
(19291)
统计(17517)
(16672)
(16418)
技术经济(15610)
(15459)
图书(15247)
商业(15018)
国际(14579)
共检索到5030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大松  王增文  
文章就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劳动力严重过剩问题,建立了一个资本与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的城乡经济增长模型,通过引入含消费的效用函数,提出效用最大化问题,解优化问题得到描述模型的三维动力系统与在城乡经济统一体下生产要素的分配关系。文中证明三维动力系统存在唯一的非零双曲平衡点。并且,在平衡点附近存在二维稳定流形与一维不稳定流形。由几何分析,模型存在唯一最优增长路径且生产要素分配存在相应的最优分配比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博文  谢贤君  程志强  
基于长江经济带1998—2016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对农村贫困率和可持续减贫效率的影响。结果证实:(1)基于单一工资率计算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指数不断下降,这意味着长江经济带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在波动中不断提升,与此对应的是农村贫困率不断下降与OECD绿色发展框架下可持续减贫效率不断提升;(2)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在显著降低农村贫困水平的同时,还有助于提高OECD绿色发展框架下可持续减贫效率,具有制度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3)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通过降低城乡收入差距这一中间路径减少了农村贫困发生率,提高了可持续减贫效率,但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对农村劳动力生产率这一中间路径的作用不显著。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甘春华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增长、工业需求、农村发展、对外开放以及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是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推动力量。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工进入城市就业困难、缺乏组织和社会保障。要在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率、扶持农村教育、建立就业信息系统和行业工会等方面下功夫。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乐君杰  胡博文  钱雪亚  
我国劳动力市场城乡一体化进程备受关注,但受制于测评技术,至今仍缺乏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测量信息。文章基于商品市场一体化水平测评的"相对价格方差"法,比较了商品市场"一价定律"与劳动力市场"单一工资率"原理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并对"相对价格方差"法应用于劳动力市场城乡一体化测评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亚  郑予捷  刘青  
本文首先论述了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重大意义,并指出了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过程中在制度性、政策性、行业壁垒、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和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障碍,并提出了克服这些障碍,实现城乡劳动力一体化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胡思祺  
我国在劳动力流动和就业上的城乡分隔的问题,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无论从农村或城市的角度来看,建立和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打开农民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大门,都是十分必要的。这当然会给城市交通和住房带来压力,因而只能根据城市容纳能力逐步吸收,但从总体上衡量是利大于弊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甘春华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城乡劳动力市场由分割走向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我国劳动力市场目前仍存在较大程度的分割。不同国家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模式不同,在一体化进程、方式、动力和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其他国家的实践经验可为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提供借鉴和启示。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杜肯堂  李大光  
论城乡一体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杜肯堂李大光本文认为,城乡一体化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和长远目标,也是当前城乡配套改革、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是加速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不仅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而且...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文  郭苑  徐小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经历了一个从分割向统筹发展的渐进式一体化过程,就业结构也逐步得到调整和部分优化。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和就业结构优化等问题成为不少学者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文章在阐述国外劳动力流动和就业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学术界关于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与就业结构优化的主要观点,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综述。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郭苑  朱绍勇  张文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是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主要内容,更是江西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江西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入攻关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虽然初步形成规模,但就业结构仍相对滞后,影响江西的城镇化进程。江西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就业结构优化效应的协整分析表明,江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系数IG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SD1、SD2和SD3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因此有必要通过改进公共就业服务、推进社会保障落实以及加强城乡教育统筹等措施,推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通过收入差距的缩小促进就业结构优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天培  陈科颖  田书芹  
目前,学术界和各级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关注较多,而对作为与其密切相关的新生代农业劳动力的关注显得很薄弱。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观点,相信这将会引起更多关注。因此,本文站在两者协调发展的视角,基于重庆市的调研数据分析,揭示了重庆新生代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现状和问题。然后从就业渠道、基础教育、职业培训、社会保障和自主创业等关键环节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期望可以为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特别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一些经验借鉴和现实参考。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辽  杨成林  
基于一般均衡理论分析框架,产业空间转移过程中劳动力要素流动与政府行为存在明显关联,劳动力空间流动成本和商品交易成本对市场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和企业区位选择具有显著影响。一方面,满意工资水平的地区差异强化了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性,从而阻碍了劳动力的空间流动,并引致资本回报率的下降,最终不利于资本形成。另一方面,任何不利于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性措施,都将引起本地区企业数量的下降,并且产业转移对要素流动成本将变得更加敏感。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贺秋硕  
文章将劳动力的流动性引进新古典增长模型,对于一个拥有一定资本密度的小型开放经济体而言,当它低于稳态时,劳动力的迁出会加快收入收敛的速度,但同时会对整体资本投资产生抑制作用;在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时,这种抑制作用会超过其正面作用,从而劳动力流动会减缓收入收敛的速度;但从长期来看,随着劳动力流动性的提高,正面作用最终会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劳动力的无限自由流动会最终导致收入收敛于稳态。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国璋  魏梅  冯等田  
本文从鲍莫尔的"成本病"说起,建立了一个多部门的经济增长模型。首先从理论上通过模型推导出劳动力产业间流动的决定因素,然后利用协整方程解释了我国各产业间劳动力流动的机理和结构偏离问题。通过对我国1978-2006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三次产业中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最高的是第一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会引起各产业就业份额减少;人均收入增长率的提高会导致第一次产业就业份额增长率的降低和二、三次产业就业份额增长率上升。第三产业的资本劳动比的增长最快。资本劳动比的增长对就业份额影响最大的是第二产业。资本劳动比每增加1%,将会使第二产业就业份额下降约0.44个百分点。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潘越  杜小敏  
本文利用非参数可加模型,实证研究了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对我国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与经济增长的线性和非线性影响。结果发现,劳动力流动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方向与影响强度存在着显著差异:大量从中西部流入到东部的劳动力显著地促进了东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增长,而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流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表现为显著的"倒U"形非线性关系。劳动力在区域间的不均衡流动在客观上扩大了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