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3320)
2022(3046)
2021(3174)
2020(2870)
2019(6602)
2018(6974)
2017(14737)
2016(8274)
2015(9774)
2014(10123)
2013(10290)
2012(10143)
2011(9133)
2010(9703)
2009(9803)
2008(10104)
2007(9487)
2006(8814)
2005(8474)
2004(7468)
作者
(25353)
(20994)
(20663)
(20064)
(13272)
(9972)
(9689)
(8045)
(7847)
(7767)
(7035)
(6971)
(6703)
(6576)
(6439)
(6401)
(6172)
(6123)
(6120)
(6049)
(5557)
(5233)
(5076)
(4973)
(4759)
(4688)
(4688)
(4679)
(4340)
(4161)
学科
(33034)
经济(32984)
管理(23613)
(22312)
(17131)
企业(17131)
方法(14352)
中国(12544)
数学(12441)
数学方法(12185)
(11112)
(10634)
(10587)
(9312)
银行(9304)
(8887)
贸易(8880)
(8836)
(8714)
(7359)
金融(7359)
(6783)
(6574)
(6556)
业经(6283)
农业(6235)
税收(6052)
(5998)
(5988)
制度(5985)
机构
大学(128925)
学院(127352)
(52834)
经济(51420)
管理(45016)
研究(42707)
中国(39773)
理学(36412)
理学院(35992)
管理学(35301)
管理学院(35058)
(30344)
(28871)
科学(24096)
(23066)
财经(22686)
(21243)
中心(20990)
(20171)
(20067)
研究所(19722)
北京(19662)
(17631)
(17044)
师范(16914)
财经大学(16504)
经济学(16244)
(15830)
业大(15577)
农业(15510)
基金
项目(64643)
研究(50097)
科学(49023)
基金(45307)
(38068)
国家(37704)
科学基金(30784)
社会(30053)
社会科(28279)
社会科学(28270)
(24166)
教育(23495)
基金项目(23078)
编号(22021)
资助(20753)
成果(20746)
(20680)
自然(18418)
自然科(17936)
自然科学(17930)
自然科学基金(17578)
课题(15327)
(15242)
重点(14175)
(13943)
(13494)
项目编号(13419)
教育部(13109)
(12781)
社科(12555)
期刊
(68131)
经济(68131)
研究(46933)
中国(26830)
(23899)
金融(23899)
(23342)
(19461)
管理(18109)
学报(17551)
科学(15688)
教育(15681)
大学(13753)
学学(12586)
财经(12065)
农业(11957)
业经(11061)
技术(10580)
(10337)
经济研究(10172)
问题(10097)
(9650)
理论(8926)
国际(8374)
实践(8012)
(8012)
图书(7025)
技术经济(6563)
统计(6562)
(6510)
共检索到2193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周玉斌  
认定贷款诈骗罪成立的关键在于如何认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文章着重阐述如何从行为人的系列活动中来推断行为人的主观非法占有目的。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林跃  
贷款诈骗罪严重侵犯了我国金融机构的财产所有权和国家对金融机构贷款的管理制度,其在主观上只能是直接故意,且有非法占有之目的,间接故意和过失均不能构成贷款诈骗罪。贷款诈骗罪在客观上表现为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其方式在实践中表现多样,易与其他行为相混淆。本文通过对我国刑法第193条的贷款诈骗罪主客观要件的认定分析,以及对本罪与它罪界限的严格区分后,期冀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能够对日益猖獗的贷款诈骗行为进一步防范,并为切实有效地保障金融安全提供法理支撑。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宗博  周建  
随着我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信用证诈骗罪日益成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最为严重的现实问题:近年来,我国的信用证诈骗罪发案率逐渐提高,危害也越来越大;司法机关在法律适用上存在的问题也更加突出。为此,全面而客观地分析信用证诈骗罪的构成与认定问题,成为完善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法律法规,打击信用证诈骗罪的现实选择。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魏迎宁  
自商业保险产生以来,保险欺诈就一直伴随。在我国,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保险欺诈也有增多的趋势。为了有效防范和打击犯罪,本文从保险诈骗罪的犯罪主体、主观要件、犯罪对象、犯罪行为的常见类型,以及犯罪数额对保险诈骗定罪量刑的影响、保险诈骗罪的犯罪形态、与保险诈骗罪有关的数罪并罚、保险诈骗罪的共犯、保险诈骗罪与诈骗罪的区别等方面,对保险诈骗罪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保险诈骗的具体防范措施。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曹顺明  杨润宇  赵瑛  
当前我国保险诈骗犯罪呈现出犯罪主体的团伙性与职业性、犯罪类型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犯罪方式的欺骗性与隐蔽性、犯罪后果的危害性与严重性等特点。该罪的犯罪客体、犯罪对象、犯罪主体等基本构成要件以及共同犯罪的认定、犯罪未遂中着手的认定等都是需要关注的问题。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该罪客体是保险市场管理秩序和保险金的所有权,犯罪行为对象是保险金,犯罪主体是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共同犯罪的认定应根据行为人是否利用了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的职务之便、保险公司的所有制性质以及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进行具体分析,犯罪未遂中着手的认定标准是行为人是否已经开始实施本罪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实行行为。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侯艳芳  
在保险诈骗罪频发的犯罪态势下,司法实践中相关疑难问题的解决对遏制犯罪具有现实意义。鉴于法制完善是遏制保险诈骗犯罪的关键性和基础性因素,应从体制上解决保险诈骗罪的主体、罪数以及相关共同犯罪认定等方面的问题。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张秋芳  
2005年2月28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五)》第二条在刑法第196条第一款第(一)项"使用伪造的信用卡的"情形中增加规定了"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进一步完善了刑法关于信用卡诈骗罪的规定,至此信用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使用伪造作废的信用卡,或者是使用虚假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或者是冒用他人的信用卡,恶意透支的方法,诈骗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然而关于信用卡诈骗罪在司法适用中尚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下列若干问题的探讨,旨在正确认定信用卡诈骗罪。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张秋芳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合同诈骗罪的社会危害性日益严重,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然而关于合同诈骗罪的认定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张家良  
本文通过揭示被告人伪造银行借记卡在ATM机上取款的案情,分析了控、辨、审三方对本案定性的不同意见,提出了作者的评析意见,即本案既不能定盗窃罪,也不能定信用卡诈骗罪,最终认定被告人的行为构成了金融凭证诈骗罪。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贺雄  
《刑法》关于信用卡诈骗罪中"恶意透支"行为的解释过于条文化,实践中难以准确把握,对这类犯罪打击力度不够。本文从"恶意透支"的主体、是否"恶意"以及是否"透支"的界定着手,探讨了实际操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指出了立法上的缺陷,提出了以后立法上需要改进的事项。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赵大利  
1999年 1 0月 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对于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必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合同欺诈行为与合同诈骗行为是妨害市场交易的大敌 ,必须依法铲除。本文以《刑法》和《合同法》的依据 ,分别论述合同欺诈和合同诈骗行为的现实状况及法律特征 ,并就如何在实践中界定这两种违法行为谈些看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潘樾  
金融诈骗是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类新型犯罪,在修订后的刑法中被单列一节。深入研究这类犯罪的构成特征,对于实践中正确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具有重要意义。限于当时的客观实际,刑事立法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为了适应当前打击金融诈骗犯罪的需要,应作进一步的完善。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刘朝元  
金融票据诈骗罪犯罪客体的序位问题对本罪既遂与未遂问题产生重要影响,本罪的犯罪主要客体是公私财产所有权,次要客体是票据管理秩序。在犯罪既遂形态上,本罪既是结果犯,也是情节犯。本罪的既遂应当以非法占有目的下行为人对他人财物的实际控制为标志。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刘璐  
互联网络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逐步深化,虚拟财产应顺应时代的变化,成为刑法保护的对象。处分行为作为诈骗罪的构成要件,面对虚拟财产,在坚持"占有转移说"的同时,也要根据虚拟财产的密保措施,具体分析处分行为的有无与起止,以此判断诈骗罪的成立。同时,确定虚拟财产的价值认定原则,为将虚拟财产纳入刑法保护进一步铺平道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