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06)
2023(6689)
2022(5754)
2021(5423)
2020(4434)
2019(10182)
2018(10131)
2017(21443)
2016(11316)
2015(12869)
2014(12974)
2013(12844)
2012(12217)
2011(11373)
2010(11534)
2009(11115)
2008(10946)
2007(10155)
2006(9384)
2005(8485)
作者
(31438)
(26059)
(25796)
(25006)
(16573)
(12204)
(11979)
(9849)
(9838)
(9506)
(8754)
(8369)
(8353)
(8237)
(8045)
(7958)
(7690)
(7659)
(7640)
(7521)
(6638)
(6234)
(6175)
(6101)
(5948)
(5905)
(5786)
(5751)
(5170)
(5077)
学科
(48796)
经济(48641)
管理(32952)
(31691)
(24779)
企业(24779)
方法(22363)
数学(18819)
数学方法(18646)
中国(18205)
(15816)
(13916)
(11983)
贸易(11976)
(11973)
(11769)
业经(11374)
(10087)
银行(10084)
(9807)
(9757)
农业(9575)
(8548)
金融(8547)
(8181)
理论(8061)
(8054)
地方(7828)
税收(7737)
(7686)
机构
学院(169069)
大学(168214)
(79268)
经济(77689)
管理(65793)
研究(56042)
理学(55838)
理学院(55308)
管理学(54636)
管理学院(54298)
中国(45941)
(41227)
(34384)
财经(31929)
(28907)
科学(28751)
(27481)
中心(25661)
经济学(25484)
(25362)
研究所(24052)
财经大学(23605)
经济学院(23124)
北京(22472)
(21435)
师范(21335)
(21243)
(20259)
(19530)
业大(18823)
基金
项目(100077)
科学(80275)
研究(78939)
基金(73860)
(61419)
国家(60860)
社会(53636)
科学基金(52773)
社会科(49889)
社会科学(49876)
基金项目(37713)
(37255)
教育(36822)
编号(33011)
(31583)
资助(31434)
自然(30726)
自然科(30006)
自然科学(29999)
自然科学基金(29500)
成果(28563)
(24274)
课题(22788)
重点(21802)
教育部(21658)
(21608)
国家社会(21575)
人文(21201)
(21005)
(20397)
期刊
(90028)
经济(90028)
研究(59114)
中国(31989)
(29537)
管理(24717)
(24539)
金融(24539)
(19978)
科学(18891)
教育(18813)
学报(18330)
财经(16458)
经济研究(15818)
大学(15285)
业经(14855)
学学(14202)
(14179)
技术(13535)
农业(13312)
问题(12535)
(12141)
国际(10287)
理论(9600)
商业(8873)
实践(8472)
(8472)
技术经济(8471)
统计(8465)
现代(8101)
共检索到2653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李伊涵  陈利锋  
货币政策工具无论是流通中现金量还是社会信贷余额都对社会就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这一作用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在经济增长带来的社会就业有限的前提下,政府可以考虑使用货币政策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社会信贷余额的社会就业效应要大于流通中现金量,因此,当政府考虑使用货币政策来缓解社会就业时,相对于流通中现金量,可以优先考虑使用社会信贷余额这一货币政策工具。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赵朝霞  许小苍  
合理化就业结构是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的最高保障,也是解决我国失业问题、提高我国就业总量的一个必经之路。文章认为,货币政策存在就业结构效应。无论是产出渠道还是技术进步渠道,货币政策就业结构效应最终都是通过投资渠道进行传导的。通过分析贷款基准利率R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以及贷款基准利率R、货币供给增长率RM2与各产业就业量之间的实证关系对货币政策影响就业结构进行研究,发现我国存在货币政策就业结构效应。扩张性货币政策有利于减少第一产业就业量,不利于第三产业就业量的增加。因此,提出实行差别化的货币政策来实现合理的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晨铖  李文军  
本文基于VECM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做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效应主要体现为促进经济增长,经济系统对货币需求和物价水平缺乏显著的抑制作用。我国中央银行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实施的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有效地推动了GDP的止跌回升,另一方面也产生了通货膨胀的预期,助长了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价格的高涨。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期要逐步调整货币政策,注意通货膨胀的风险,防范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金成晓  马丽娟  
本文将卢比克和谢尔弗德的小型开放经济模型拓展为更适合我国经济的模型形式。我们使用贝叶斯方法进行估计,研究结果表明:(1)世界经济增长与贸易条件的改善对就业增长率起正向作用,汇率升高、利率提高、总供给增加、世界通货膨胀升高均不利于就业。(2)从单位冲击响应的大小来看,就业对世界经济增长率、世界通货膨胀及总供给冲击的反映程度较高,对汇率变动的反映程度最低。(3)从影响的总量来看,我国的就业波动受到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程度很大,汇率冲击和进出口交换比率冲击对就业的影响微乎其微。(4)卡尔沃就业刚性对就业与各外生冲击的关系起主导作用。(5)就业刚性较小时,就业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映更大,更迅速。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赵何敏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尤其是企业经营机制改革的强化和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力度的加大,我国失业问题日益严重并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再就业工程已成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然而,由于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在短期内无法消除,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成为...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王元龙  
一、1998年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与操作1997年底我国在确定1998年货币政策的目标时,强调1998年将继续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当时之所以认为要继续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其主要原因在于:由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结构性矛盾突出,结构调整的成效甚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杨思群  
货币政策是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国民经济能否持续、稳定、高效地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能否运用好宏观货币政策.要使宏观货币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运行中起到积极的作用,首先要确立正确的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是货币政策本身运行的出发点,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和货币政策手段的运用,因此它是运用货币政策调节宏观经济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货币政策目标实际上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理论界历来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单一目标论”.即货币政策目标仅是稳定通货.这种观点认为只有稳定通货才是中央银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郑伟东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经济货币化程度显著提高,金融运行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作用明显加强,货币政策在我国宏观政策中的地位急剧上升。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货币政策方式正在逐步向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货币政策方式转化,而新的货币政策措施作用的发挥还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于是,货币政策常常不能达到预定的政策目标,形成货币政策的调控信号失真,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东  
货币政策是一国最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近两年来我国采取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随着大量信贷资金投入到经济建设中,通胀预期日趋明显。适时调整货币政策,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是我国当前实施合理货币政策调控经济运行的明智手段。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崔百胜  
西方经济学界对货币政策规则的研究经历了从零散到系统,从静态到动态,从简单到复杂这样一个变化过程。19世纪初银行学派的追随者与通货学派之间关于银行法之争,掀开了"规则与相机选择之争"的序幕,也开始了对货币政策规则的研究,到20世纪初,维克塞尔、费雪、西蒙分别提出了货币当局应按照规则行事的货币政策。作为货币主义的主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黄国妍  
近年来中国的货币政策实践表明我国货币政策效果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别。本文从统一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最优货币区理论出发,运用最优货币区标准对中国进行检验分析,找出产生货币政策区域差别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减少统一货币政策的区域差别,增进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国松  
本文运用信用可得性理论对我国近两年来的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 ,近期的货币政策提高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和信用供给量 ,使企业与居民的信用可得性和流动性水平得以提高 ,从而增加了其投资与消费支出 ,拉动了经济增长 ,实现了货币政策的预期目标。故近期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文也  
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弱效应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其原因是复杂的,必须辩证地加以分析。首先必须排除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评价标准去衡量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错误做法;其次必须用合理的物价稳定监控指标去衡量我国的货币政策效应;再者必须理性地分析制约我国货币政策弱效应的内外部因素。只有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赵昕东  陈飞  高铁梅  
本文利用国内生产总值、消费品价格指数及相关的货币政策工具变量,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建立了货币政策冲击反应模型,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货币政策工具变量的冲击导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及消费品价格指数的变动特点。从而为及时准确地调整我国的货币政策,实现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提出参考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董志勇  黄迈  周铭山  
本文利用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估计了1985—2007年我国(及主要区域)的动态货币政策乘数,从新的视角论证了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显著存在性。此外,还从供给视角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成因做了新的解释。研究表明,经济开放度、劳动生产率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地方政府行为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说明地方政府干预经济过多反而会削弱货币政策效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