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38)
2023(13088)
2022(11584)
2021(11280)
2020(9574)
2019(22533)
2018(22282)
2017(43437)
2016(23563)
2015(26936)
2014(27156)
2013(26720)
2012(25045)
2011(22739)
2010(22824)
2009(21750)
2008(21629)
2007(19141)
2006(16671)
2005(15383)
作者
(66926)
(55884)
(55721)
(53565)
(35607)
(26639)
(25759)
(21706)
(21151)
(20196)
(18889)
(18755)
(17705)
(17586)
(17531)
(17396)
(16988)
(16536)
(16250)
(16194)
(13966)
(13729)
(13681)
(12859)
(12706)
(12619)
(12445)
(12367)
(11328)
(11123)
学科
(97108)
经济(97004)
管理(68296)
(65825)
(52732)
企业(52732)
方法(46558)
数学(41792)
数学方法(41191)
(28206)
(28127)
中国(27700)
(21442)
贸易(21433)
(20929)
(20847)
业经(20012)
(17991)
农业(17921)
(17794)
银行(17766)
地方(17552)
(17081)
财务(17021)
财务管理(16977)
(16950)
(16099)
金融(16096)
企业财务(16042)
(14696)
机构
学院(337182)
大学(337051)
(144069)
经济(141070)
管理(131964)
研究(112530)
理学(112373)
理学院(111200)
管理学(109297)
管理学院(108649)
中国(90428)
(70587)
(70521)
科学(65726)
(56807)
财经(54915)
中心(53779)
(53016)
(51006)
研究所(50808)
(49655)
业大(46713)
北京(44953)
经济学(43967)
(42925)
师范(42555)
农业(41534)
(40839)
财经大学(40517)
(40044)
基金
项目(214942)
科学(169203)
研究(159368)
基金(156209)
(134552)
国家(133454)
科学基金(114506)
社会(100096)
社会科(94961)
社会科学(94935)
(83057)
基金项目(81717)
教育(73983)
自然(73574)
自然科(71834)
自然科学(71814)
(70664)
自然科学基金(70510)
编号(66482)
资助(65850)
成果(55211)
(48783)
重点(48326)
(46064)
课题(45084)
(44172)
教育部(42097)
科研(41696)
创新(41325)
人文(41067)
期刊
(157969)
经济(157969)
研究(103595)
中国(63101)
(55393)
管理(48011)
(47495)
学报(47424)
科学(44308)
(38901)
金融(38901)
大学(36437)
学学(33979)
教育(33930)
农业(31805)
技术(30408)
财经(27193)
业经(26038)
经济研究(25837)
(23355)
问题(21589)
(20124)
理论(18436)
统计(18150)
国际(17514)
图书(17291)
技术经济(17113)
实践(16615)
(16615)
(16345)
共检索到5145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雪兰  杨丹  
本文利用1996—2009年的经济金融季度数据,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经验探查。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并不存在很明显的时滞,但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政策目标间的相关性不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够通畅,继而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因此,要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应从建立良好的政策实施环境着手,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宏观和微观基础,并加强其与其他经济政策的搭配与协调。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高丽  
本文基于现代货币数量理论,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我国货币供应量M0、M1和M2与物价及产出水平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论表明,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M1优于M2及M0,但总体而言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不强,其原因是M1、M2的可控性、可测性及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在不断下降。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闫力  刘克宫  张次兰  
本文利用1998年1月到2009年3月的经济金融月度数据,采用HP滤波法分离出M_1、GDP、CPI增长率序列的趋势成分和波动成分后,运用VAR模型及其脉冲响应函数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M,的波动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十分明显,货币政策的价格效应显著;货币供应量M_1的波动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影响,但相对而言,产出效应不如价格效应大。同时,货币政策效应呈现出非对称性,货币政策紧缩效应大于扩张效应。因此,目前中央银行应重申将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以稳定公众预期,并采取措施尽量减小货币政策的时滞。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叶斌  潘淑娟  
本文以自然利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状态空间模型,利用Kalman滤波法对我国的自然利率进行估测,研究发现我国的自然利率走势大致呈现下降、上升的趋势变动,进一步地通过回归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和VAR模型对我国自然利率与产出缺口、未来通货膨胀率以及货币政策宽松度的关系进行检验,发现产出缺口是自然利率变动的G r a n g e r原因,与其呈现微弱的负相关关系,同时,与未来的通货膨胀率也呈负相关关系,通过对自然利率的估测能够有效地反映未来通货膨胀的走势情况和货币政策的相对松紧程度,对政策当局的货币政策实际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潘淑娟  叶斌  
以自然利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状态空间模型,利用Kalman滤波法对中国自然利率进行估测,结果发现其走势大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变动;进一步通过回归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和VAR模型对中国自然利率与产出缺口、未来通货膨胀率以及货币政策宽松度的关系进行检验,发现产出缺口是自然利率变动的Granger原因,与其呈现微弱的负相关关系,同时与未来的通货膨胀率也呈负相关关系;通过对自然利率的估测能够有效地反映未来通货膨胀的走势和货币政策的相对松紧程度,为未来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一个稳定预期的变量,提升宏观经济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谭旭东  
本文对政策时间不一致性理论模型加以修正以分析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结果表明,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政策的可信性之间密切相关,随着货币政策可信性的提高,其有效性也相应提高。因此,实行有规则、透明度高、连贯性强的货币政策,对于提高政策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力军  黄波  
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的动态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货币供应量引起了实际产出、通货膨胀率和外汇储备的同向变动,而名义利率则引起了反向变动;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贡献度小于名义利率;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的政策反应是迅速的。并且建议,中央银行应当继续以控制通货膨胀为首要目标,逐步改革汇率制度,发挥汇率机制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功能。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梁希喆  
通过构建以收入、预期一年期存款实际利率、预期实际汇率、股票市场市值四个宏观经济指标为决定变量的货币需求计量模型,得出各影响因素的弹性值并检验各变量对于我国货币需求的传导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利率与汇率弹性均为负数且数值较大,收入与股票市值弹性均为正数但后者数值较小。说明我国近六年来经济开放程度与预期实际利率水平对我国的货币需求影响程度较深,收入水平对其影响程度相对减弱,股票市值的影响并不显著。应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控制我国的货币需求量。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崔建军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志在于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经验实证表明 ,中国 18年货币政策操作经历了反通货膨胀和反通货紧缩两方面的考验 ,总体来说是有效的。当前妨碍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是中国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内部存在信贷收缩机制。要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关键在于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放宽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杨丽  
本文将1998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分为1998-2002年及2003年至今两个阶段进行了简要回顾,从操作目标、中介目标、终极目标三个层次分析了1998-2002年和2003年至今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对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林  吕红娟  何炼成  
本文基于货币供应量与产出、物价水平的一般关系的理论分析,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与产出的相关性比较好,但跟物价的相关性比较弱,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与实体经济相脱节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货币供应量具有内生性,中央银行对其可控性正在逐渐减弱。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翟光宇  
本文首先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增长率等经济现象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理论推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导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上升,进而造成存款转移和增长乏力。实证分析表明,贷款增速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相关性不显著,但同业拆借利率对贷款的抑制作用明显,存款增长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负相关。实证结果证实了理论推理,在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增长条件下,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发生变化,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代表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冻结资金有限,信贷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相关性减弱,货币政策效果被削弱。货币政策应尽快从依赖数量型工具转为价格型调控。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邹小梵  汪传敬  
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及操作空间,得出有效性不足和操作空间有限的结论。其原因在于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制约了货币政策作用,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剧了这种状况。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杨中东  
从我国货币政策的数量与质量效果和货币政策的时滞三个方面,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从理论和实证方面进行了分析,不难看出,货币政策已成为我国调控经济政策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应该密切关注货币数量特别是M2的变动、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和货币政策时滞等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三个主要因素,以利于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