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65)
2023(6414)
2022(5416)
2021(5198)
2020(4251)
2019(9854)
2018(9945)
2017(20725)
2016(11153)
2015(12780)
2014(13196)
2013(13145)
2012(12564)
2011(11752)
2010(12137)
2009(11737)
2008(11924)
2007(10856)
2006(10065)
2005(9381)
作者
(32598)
(27073)
(26772)
(25944)
(17366)
(12743)
(12397)
(10361)
(10295)
(10021)
(9082)
(8770)
(8761)
(8723)
(8581)
(8400)
(7966)
(7923)
(7841)
(7838)
(7021)
(6699)
(6592)
(6314)
(6243)
(6105)
(6063)
(5981)
(5444)
(5261)
学科
(48454)
经济(48402)
管理(33637)
(31860)
(25653)
企业(25653)
方法(21026)
数学(18194)
数学方法(17959)
中国(15856)
(14368)
(13737)
(12350)
(11903)
贸易(11896)
(11674)
(10789)
银行(10772)
(10465)
(10426)
业经(10302)
(9150)
金融(9150)
(8779)
农业(8651)
理论(8554)
(8106)
税收(7773)
(7718)
及其(7693)
机构
大学(173263)
学院(172943)
(78511)
经济(76822)
管理(65692)
研究(58915)
理学(55215)
理学院(54684)
管理学(53950)
管理学院(53615)
中国(48463)
(41638)
(36480)
财经(31882)
科学(31407)
(29590)
(28766)
中心(26366)
(26187)
研究所(26028)
经济学(24967)
北京(24065)
财经大学(23574)
(23097)
经济学院(22440)
(22127)
师范(21992)
(21380)
(20751)
业大(20184)
基金
项目(98396)
科学(77405)
研究(76815)
基金(71002)
(59764)
国家(59242)
科学基金(50290)
社会(48714)
社会科(46190)
社会科学(46182)
(36727)
教育(36018)
基金项目(35602)
编号(32367)
(31368)
资助(31334)
自然(30069)
自然科(29284)
自然科学(29274)
成果(28921)
自然科学基金(28767)
(23538)
课题(22921)
重点(21884)
(21370)
(20855)
教育部(20669)
人文(19895)
(19819)
项目编号(19655)
期刊
(91447)
经济(91447)
研究(60924)
中国(31557)
(30134)
管理(25687)
(25293)
金融(25293)
(21390)
学报(20373)
科学(20117)
教育(20076)
财经(16404)
大学(16227)
经济研究(15520)
学学(15110)
业经(14497)
技术(14353)
(14128)
农业(14043)
问题(12708)
(12313)
国际(10698)
理论(10023)
实践(8873)
(8873)
商业(8810)
技术经济(8660)
现代(8471)
统计(8224)
共检索到2742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周孟亮  李海艳  贺方  
对于中国转轨时期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应当如何选择。理论界一直存在着单目标、双目标、多目标的争论。在《中国人民银行法》通过以后,多数学者已经接受了将币值稳定固定为单一目标或双重目标、首要目标的观点,但关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争论并没有就此结束。自20世纪9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曹家和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争论由来已久,国内某些学者认为,美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一个多目标的互为矛盾的体系,使用它只能引起央行调控经济的效率下降。在对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回顾之后,笔者提出应该准确地理解美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并提出应该按照江泽民主席在十六大上提出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来确定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并对此进行了分析与论证。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伟  李连发  
本文通过尝试不同效用函数下的新凯恩斯一般均衡模型,发现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框架内一些重要经济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得出对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目标的政策建议。我们发现,在金融危机后内外部环境的制约下,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短期内宜使产出缺口目标的权重大于通胀目标的权重。为缩小产出缺口,我国货币政策当前的现实选择应是在保持货币信贷稳步增长的情况下,加强对实体经济部门的支持力度,使实体经济部门对货币信贷的需求增加。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汪洋  
根据九七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的现实,社会各界要求中央银行“采取更加积极的货币政策”,因此有专家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面临着多目标约束。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我国中央银行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汪洋博士(在读)为本刊撰文着重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具体内涵以及稳定币值、稳定物价与稳定货币的重大差异,指出我国扩张型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外部均衡的目标约束下,实际演变成人民币汇率稳定优先于国内物价稳定的政策选择。文章分析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与人民币物价稳定的冲突并探讨了中国经济在目前外需不足的情况下的政策取向。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延群  
本文运用1994~2008年的季度数据,在VECM模型框架下,实证分析货币供给M1、M2与GDP、CPI、利率等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调整系数,目的在于检验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及M1和M2,哪个指标更适合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结果显示,在样本期间,央行的货币政策是积极有效的。同时,从可控性和相关性看,M2应当成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此外,本文对央行2007年以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调整的含义进行了解析。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郭田勇  
关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研究一直是我国金融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极为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指出 :科学合理地界定“币值稳定”的内涵 ,不仅是完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体系的需要 ,而且直关货币政策操作的效果。应建立一套指标体系来衡量和评价“币值稳定” ,(1 )合理的“量度” ,该“量度”应是一个目标区 ,高于该值的通货膨胀和低于该值的通货紧缩都是币值不稳定的表现 ;(2 )可行的指标体系 ,包括检讨指标和预警指标 ,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重点关注和参考预警指标 ,以克服货币政策时滞的影响。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姜波克  王军  
货币投机的微观分析和政策含义姜波克王军90年代国际金融市场上一连串的投机攻击和货币危机使各国经济学家、国际机构普遍关注汇率问题并研究危机形成的原因,我国也有为数甚多的专家学者发表了大量的文章研究危机形成的直接和深层原因。但从技术角度和动态角度研究投机...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陈浪南  汤大杰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论分析与现实选择陈浪南,汤大杰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中,中介目标是实现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调控更具弹性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如何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以达到最终目标的实现,是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徐琼  陈德伟  周英章  
效应时滞是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时差相关系数法和脉冲响应函数法对我国 1 993——— 2 0 0 1年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效应时滞分别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无论是对经济产出还是对价格的影响均是存在一定的效应时滞的 ,中央银行应提高对货币政策效应时滞的预测能力 ,为前瞻性货币政策决策提供准确的实证依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力军  黄波  
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的动态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货币供应量引起了实际产出、通货膨胀率和外汇储备的同向变动,而名义利率则引起了反向变动;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贡献度小于名义利率;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的政策反应是迅速的。并且建议,中央银行应当继续以控制通货膨胀为首要目标,逐步改革汇率制度,发挥汇率机制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功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杜秋莹  张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媛  徐晓明  尚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