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93)
- 2023(11649)
- 2022(10376)
- 2021(9970)
- 2020(8310)
- 2019(19382)
- 2018(19579)
- 2017(39192)
- 2016(21311)
- 2015(24143)
- 2014(24494)
- 2013(24260)
- 2012(22522)
- 2011(20559)
- 2010(20607)
- 2009(19108)
- 2008(18709)
- 2007(16446)
- 2006(14723)
- 2005(13190)
- 学科
- 济(84194)
- 经济(84097)
- 管理(62671)
- 业(59060)
- 企(48349)
- 企业(48349)
- 方法(39387)
- 数学(34610)
- 数学方法(34193)
- 中国(23870)
- 农(23857)
- 财(22621)
- 业经(18079)
- 制(17694)
- 贸(17612)
- 贸易(17604)
- 易(17179)
- 学(16807)
- 地方(16386)
- 农业(15186)
- 银(14802)
- 银行(14770)
- 行(14123)
- 策(13847)
- 理论(13845)
- 务(13725)
- 财务(13659)
- 财务管理(13631)
- 和(13408)
- 融(13166)
- 机构
- 大学(307645)
- 学院(306660)
- 济(124896)
- 管理(123930)
- 经济(122039)
- 理学(106689)
- 理学院(105573)
- 管理学(103942)
- 管理学院(103390)
- 研究(101499)
- 中国(77871)
- 京(65744)
- 科学(60642)
- 财(60161)
- 所(50798)
- 财经(47660)
- 研究所(45797)
- 中心(45607)
- 农(45038)
- 江(44253)
- 经(43160)
- 业大(42975)
- 北京(42340)
- 范(40112)
- 师范(39829)
- 经济学(36677)
- 院(36655)
- 州(36497)
- 财经大学(35323)
- 农业(35193)
- 基金
- 项目(201172)
- 科学(157641)
- 研究(151331)
- 基金(144889)
- 家(124306)
- 国家(123251)
- 科学基金(105704)
- 社会(93196)
- 社会科(88292)
- 社会科学(88269)
- 省(77595)
- 基金项目(76761)
- 教育(69447)
- 自然(68246)
- 自然科(66551)
- 自然科学(66535)
- 划(65557)
- 自然科学基金(65334)
- 编号(63673)
- 资助(61090)
- 成果(52995)
- 部(45196)
- 重点(44239)
- 课题(43511)
- 发(42668)
- 创(41238)
- 项目编号(39363)
- 教育部(38890)
- 创新(38369)
- 人文(38186)
- 期刊
- 济(138602)
- 经济(138602)
- 研究(96594)
- 中国(54003)
- 管理(45629)
- 学报(43197)
- 财(43161)
- 农(40778)
- 科学(40757)
- 教育(34690)
- 大学(33011)
- 融(32555)
- 金融(32555)
- 学学(30852)
- 农业(28368)
- 技术(26291)
- 业经(23118)
- 财经(22723)
- 经济研究(22143)
- 经(19232)
- 问题(18542)
- 理论(17001)
- 图书(16388)
- 实践(15643)
- 践(15643)
- 贸(15362)
- 技术经济(15106)
- 现代(14574)
- 商业(14052)
- 科技(13973)
共检索到4539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周孟亮 李海艳 贺方
对于中国转轨时期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应当如何选择。理论界一直存在着单目标、双目标、多目标的争论。在《中国人民银行法》通过以后,多数学者已经接受了将币值稳定固定为单一目标或双重目标、首要目标的观点,但关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争论并没有就此结束。自20世纪9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曹家和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争论由来已久,国内某些学者认为,美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一个多目标的互为矛盾的体系,使用它只能引起央行调控经济的效率下降。在对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回顾之后,笔者提出应该准确地理解美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并提出应该按照江泽民主席在十六大上提出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来确定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并对此进行了分析与论证。
关键词:
中央银行 货币政策 最终目标 演变 定位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汪洋
根据九七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的现实,社会各界要求中央银行“采取更加积极的货币政策”,因此有专家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面临着多目标约束。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我国中央银行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汪洋博士(在读)为本刊撰文着重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具体内涵以及稳定币值、稳定物价与稳定货币的重大差异,指出我国扩张型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外部均衡的目标约束下,实际演变成人民币汇率稳定优先于国内物价稳定的政策选择。文章分析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与人民币物价稳定的冲突并探讨了中国经济在目前外需不足的情况下的政策取向。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伟 李连发
本文通过尝试不同效用函数下的新凯恩斯一般均衡模型,发现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框架内一些重要经济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得出对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目标的政策建议。我们发现,在金融危机后内外部环境的制约下,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短期内宜使产出缺口目标的权重大于通胀目标的权重。为缩小产出缺口,我国货币政策当前的现实选择应是在保持货币信贷稳步增长的情况下,加强对实体经济部门的支持力度,使实体经济部门对货币信贷的需求增加。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产出缺口 通货膨胀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郭田勇
关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研究一直是我国金融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极为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指出 :科学合理地界定“币值稳定”的内涵 ,不仅是完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体系的需要 ,而且直关货币政策操作的效果。应建立一套指标体系来衡量和评价“币值稳定” ,(1 )合理的“量度” ,该“量度”应是一个目标区 ,高于该值的通货膨胀和低于该值的通货紧缩都是币值不稳定的表现 ;(2 )可行的指标体系 ,包括检讨指标和预警指标 ,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重点关注和参考预警指标 ,以克服货币政策时滞的影响。
关键词:
币值稳定 内涵 研究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力军 黄波
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的动态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货币供应量引起了实际产出、通货膨胀率和外汇储备的同向变动,而名义利率则引起了反向变动;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贡献度小于名义利率;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的政策反应是迅速的。并且建议,中央银行应当继续以控制通货膨胀为首要目标,逐步改革汇率制度,发挥汇率机制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功能。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朱正元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刘前进
1996年,我国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随着金融创新与金融市场发展,很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说明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本文从统计角度论述了我国保持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面临的问题,分析了金融创新对货币供应量统计计量以及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带来的影响。在总结分析美国、日本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演变与统计制度基础上,认为完善我国目前的金融统计体系是提高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的前提,而完善金融统计体系需要在数量统计和价格统计两方面做出努力,在货币统计上需要在货币定义基础上按照金融市场条件变化调整货币统计制度,同时尽快建立利率统计监测体系,为金融创新下宏观调控决策提供更多信息支...
关键词: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金融创新 货币统计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于慧君 邱长溶
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虽仍具备合理性,却面临一系列困难和障碍;同时,由于利率形成机制并不完善,利率暂时不能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目前我国应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直接中介目标,而以利率作为辅助中介目标,发挥利率在货币政策体系中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货币供应量 利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洪菲 范祚军
本文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实践考察入手,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描述揭示当前在中介目标选择中的发展趋势,并通过考察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终极目标的相关关系,就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提出自己的建议。主要观点是:在中介目标选择上,尽管其趋势是由数量指标转向价格指标,但根据我国目前情况,由于我国还没有实现利率、汇率市场化,金融市场规模还较小的情况下,我们仍然需要坚持货币供应量指标,在监控重点上应该重点关注M。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强 毛丽娜
我国加入WTO后,新的经济因素干扰了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调控效应,因此要适时调整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过渡期内,在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淡出之际,逐渐将中介目标由数量型指标过渡到以利率为主的价格型指标,同时加大汇率、金融资产价格等指标的辅助作用。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陈浪南 汤大杰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论分析与现实选择陈浪南,汤大杰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中,中介目标是实现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调控更具弹性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如何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以达到最终目标的实现,是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