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577)
2023(18302)
2022(15978)
2021(14958)
2020(12668)
2019(29433)
2018(29297)
2017(57696)
2016(31288)
2015(35541)
2014(35743)
2013(35133)
2012(32672)
2011(29738)
2010(29770)
2009(27773)
2008(27661)
2007(24638)
2006(21436)
2005(19184)
作者
(91348)
(76297)
(75780)
(72332)
(48546)
(36568)
(34646)
(29781)
(28797)
(27364)
(25754)
(25464)
(24074)
(24028)
(23686)
(23592)
(23137)
(22530)
(21961)
(21902)
(18875)
(18819)
(18625)
(17378)
(17161)
(16956)
(16918)
(16868)
(15452)
(15103)
学科
(128159)
经济(128011)
管理(91990)
(87919)
(72417)
企业(72417)
方法(62195)
数学(54317)
数学方法(53631)
(35151)
(34928)
中国(33601)
业经(27631)
(27116)
(25606)
贸易(25598)
(24853)
(24575)
地方(24284)
农业(23123)
(21989)
财务(21904)
财务管理(21853)
理论(21711)
(21069)
银行(21016)
企业财务(20698)
(19987)
(19878)
金融(19874)
机构
大学(457652)
学院(456405)
(185943)
经济(181912)
管理(180112)
理学(155850)
理学院(154155)
管理学(151439)
管理学院(150606)
研究(149577)
中国(113257)
(96298)
科学(91740)
(88110)
(75366)
(72610)
财经(70753)
中心(68689)
研究所(68387)
业大(66929)
(66462)
(64188)
北京(60944)
(59521)
师范(58984)
农业(57191)
经济学(56672)
(53989)
(53928)
财经大学(52552)
基金
项目(304535)
科学(238958)
研究(222465)
基金(220659)
(191291)
国家(189733)
科学基金(163059)
社会(139191)
社会科(131916)
社会科学(131883)
(118472)
基金项目(116454)
自然(106537)
自然科(103995)
自然科学(103967)
教育(103313)
自然科学基金(102094)
(99787)
资助(92703)
编号(91755)
成果(74933)
(67964)
重点(67924)
(64235)
课题(62917)
(62368)
科研(58374)
教育部(58365)
创新(58207)
大学(57214)
期刊
(199504)
经济(199504)
研究(134276)
中国(79412)
学报(70283)
(67093)
(64979)
科学(64039)
管理(64016)
大学(53237)
学学(50189)
教育(48201)
农业(44493)
(42820)
金融(42820)
技术(39617)
财经(34532)
业经(33015)
经济研究(32424)
(29505)
问题(26558)
理论(22516)
技术经济(22428)
(22314)
图书(22283)
(22198)
统计(22181)
商业(21016)
(20694)
实践(20416)
共检索到6608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徐亚平  宋杨  
经济主体与政策制定者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经济主体可以利用可获得的信息形成具有动态反馈的预期。在实际经济运行中,经济主体的预期形成与货币政策可信度密切相关,政策的可信度越高,对经济主体预期的引导效应就越明显,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就越好。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对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的要求更高,在这种背景下,不断提高货币政策的可信性和信誉度,对于引导经济主体预期,进而完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是非常有效的。该文分析货币政策可信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基于预期引导效应,进一步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可信度。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徐亚平  宋杨  
经济主体与政策制定者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经济主体可以利用可获得的信息形成具有动态反馈的预期。在实际经济运行中,经济主体的预期形成与货币政策可信度密切相关,政策的可信度越高,对经济主体预期的引导效应就越明显,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就越好。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对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的要求更高,在这种背景下,不断提高货币政策的可信性和信誉度,对于引导经济主体预期,进而完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是非常有效的。该文分析货币政策可信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基于预期引导效应,进一步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可信度。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尹继志  
货币政策可信度是指经济主体相信中央银行采取系统性的行动以最终达到所承诺的政策目标。如果公众相信中央银行将言行一致地进行货币政策操作,那么这样的货币政策就是可信的。市场经济中,货币政策的可信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效率。因此,明确货币政策可信度的涵义,分析货币政策可信度的影响因素,致力于提高货币政策可信度的制度建设,对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具有现实意义。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陈学彬  
货币政策可信度的决定及其影响分析陈学彬货币政策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对经济实施宏观间接调控的重要手段。其调节经济的作用是通过其政策措施的实施对公众的引导来实现的。因此,其政策效应如何直接取决于该政策的可信度如何。政策可信性(Credibility)是指中...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韦  郑中华  
近期我国货币供应量以及贷款规模的快速增长引发各界对我国通胀的担忧。对我国历年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当期的价格水平和前一期GDP的增长率是正相关,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引起下一年度物价水平的上升,检验结果都显著。货币当局在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应该增加货币供应量调节手段,防止流动性泛滥;进行窗口指导,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国际资金流动监管,防止输入型通货膨胀;维持汇率稳定,增强产品出口竞争力。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赵昕东  陈飞  高铁梅  
本文利用国内生产总值、消费品价格指数及相关的货币政策工具变量,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建立了货币政策冲击反应模型,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货币政策工具变量的冲击导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及消费品价格指数的变动特点。从而为及时准确地调整我国的货币政策,实现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提出参考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陈飞  赵昕东  高铁梅  
本文利用国内生产总值GDP及相关的货币政策工具变量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 )的脉冲响应函数建立了货币政策冲击反应模型 ,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货币政策工具变量的冲击导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上下波动。同时利用方差分解技术 ,考察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变量冲击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及其贡献率的大小。从而为及时准确地调整我国的货币政策 ,实现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提出参考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戴金平  金永军  陈柳钦  
本文从基于要素密集度不同的两部门例子出发,说明了由于行业自身的异质性,每个行业对同一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各异。接着利用E-G两步法、ADL模型和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1995年后中国六个行业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结果显示第一、二产业、房地产业对利率政策冲击反应明显,第三产业、餐饮业和批发贸易零售业反应较小。在此基础上简单分析了造成行业反应不同的原因并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刁节文  王铖  
本文通过建立基于市场预期下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与债券市场交易利率的时间序列的动态指标体系,对货币政策效应进行了更为深入的量化分析,这种量化是基于市场的真实行为所进行的,并利用其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效应进行研究,以得出在我国的经济现实下市场预期与政策有效性之间的关系。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严佳佳  何梅蓉  
本文从公众预期视角出发,构建美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异质性模型,将2008年1月至2019年6月的美国货币政策划分为宽松和紧缩两个时期,运用SVAR模型比较研究美国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溢出效应的差异,并探讨公众预期对外部冲击的缓解作用。实证结果表明:美国宽松和紧缩的货币政策对我国的冲击在持续时间和振幅方面都存在异质性;金融周期对经济周期存在先行效应,对美国货币政策冲击的响应和消化时间均强于经济周期;公众预期对美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存在显著的缓解作用。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封思贤  任琇卿  朱鸿粟  
本文在梳理通胀预期与货币政策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基于1997~2011年的季度数据和非线性的LSTR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在不同通胀预期环境中的实施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通胀预期环境会显著影响我国的货币政策效力。在不同的通胀预期环境中,利率与货币供应量两种货币政策工具稳定物价的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当公众通胀预期程度较弱时,减少货币供应量比提高利率更容易有效控制实际物价水平,但当通胀预期程度较强时,利率政策稳定物价的效果优于货币供给量政策。因此,为提高货币政策的通胀治理效率,央行不但要稳定公众的通胀预期,还应根据不同的通胀预期环境选择更为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何运信  
文章分析了中央银行言行一致的行为记录和良好的反通胀成绩等行为特征与央行独立性和透明度等制度特征对货币政策可信度的影响,以及这两类特征因素的关系;对中国央行独立性和透明度进行了评价和国际比较,并分析了提升我国货币政策信誉的体制改革路径。基本结论是:(1)行为特征是决定公众对央行政策信任程度的最直接因素,但体制特征是决定货币政策信誉最根本的主导性因素;(2)与主要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央行的独立性和透明度还相对较低;(3)由于我国政治制度、经济金融基础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特殊性,应该把中央银行体制改革的重心放在增强央行透明性而不是独立性上。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宝仁  邬琼  杨倩  
目前我国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其弊端是往往忽略各地区由于不同发展水平而造成对货币政策反应不一致的问题,从而产生不利于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连带效应。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31个省份1994年至2009年各省的数据进行分析,依据模型的选择标准对各省的实际GDP与货币供应量建立变系数模型,以此来考察各省经济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确实存在区域效应,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国松  孙自胜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基于1995-2014年的年度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货币政策存在显著的非对称区域效应,货币政策产出的反应由强至弱次序为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部。经对区域异质性信贷传导渠道的检验发现,各区域信贷对货币政策响应存在同样的强弱次序,即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是由于区域异质性信贷渠道所致。但对各区域的信贷产出效应检验发现,由强至弱次序分为西部、中部、东部和东北部,主要是由于各区域对信贷依赖度不同所致。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麦元勋  田晔  
在分析西方货币理论的基础上 ,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和方差分解技术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效应时滞进行实证研究 ,得出我国货币政策无论是对经济产业还是对物价水平均存在一定的效应时滞 ,我国货币政策的价格时滞效应长于产业效应时滞 ,不同的货币供应量效应时滞不同等结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