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40)
2023(10468)
2022(9068)
2021(8341)
2020(7113)
2019(16453)
2018(16190)
2017(32963)
2016(18009)
2015(20461)
2014(20775)
2013(20743)
2012(19800)
2011(18231)
2010(18389)
2009(17583)
2008(17686)
2007(16197)
2006(14272)
2005(13092)
作者
(53328)
(44544)
(44540)
(42716)
(28400)
(21193)
(20568)
(17362)
(16602)
(15980)
(15021)
(14772)
(14193)
(14170)
(14016)
(13987)
(13650)
(13184)
(13042)
(12897)
(11160)
(11079)
(10904)
(10277)
(10099)
(10021)
(9913)
(9906)
(8933)
(8918)
学科
(81483)
经济(81406)
管理(50668)
(48213)
方法(36961)
(36791)
企业(36791)
数学(33616)
数学方法(33306)
(23186)
中国(22400)
(20770)
地方(18423)
(17841)
贸易(17834)
(17370)
(16486)
业经(15418)
农业(14844)
(14644)
(14527)
银行(14503)
(13918)
(13405)
金融(13403)
环境(12209)
(11792)
(11603)
财务(11576)
财务管理(11545)
机构
学院(270633)
大学(269647)
(119083)
经济(116598)
管理(102922)
研究(92629)
理学(87849)
理学院(86865)
管理学(85531)
管理学院(85010)
中国(72849)
(57308)
(56298)
科学(54583)
(47816)
财经(44995)
(43767)
研究所(42985)
中心(42850)
(41300)
(40661)
经济学(37569)
业大(37185)
北京(35876)
(35175)
师范(34903)
农业(34602)
经济学院(34244)
财经大学(33152)
(33006)
基金
项目(170393)
科学(134245)
研究(126606)
基金(123464)
(106307)
国家(105449)
科学基金(89652)
社会(80663)
社会科(76611)
社会科学(76590)
(66067)
基金项目(64626)
教育(58224)
(56192)
自然(56129)
自然科(54738)
自然科学(54720)
自然科学基金(53744)
编号(52441)
资助(51873)
成果(43599)
(39036)
重点(38588)
(38070)
课题(36277)
(34780)
教育部(33377)
国家社会(33083)
创新(32680)
科研(32637)
期刊
(131354)
经济(131354)
研究(83748)
中国(48252)
(42496)
(39311)
学报(37888)
管理(35650)
科学(35629)
(32125)
金融(32125)
大学(28402)
学学(26775)
农业(26263)
教育(25799)
技术(22519)
财经(22339)
经济研究(22132)
业经(21716)
(19209)
问题(18242)
(16703)
理论(14368)
统计(14223)
技术经济(14162)
国际(14077)
商业(13836)
(13338)
实践(12876)
(12876)
共检索到4061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董志勇  黄迈  周铭山  
本文利用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估计了1985—2007年我国(及主要区域)的动态货币政策乘数,从新的视角论证了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显著存在性。此外,还从供给视角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成因做了新的解释。研究表明,经济开放度、劳动生产率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地方政府行为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说明地方政府干预经济过多反而会削弱货币政策效力。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于则  
要实现各地区协调发展需要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了解各项政策给不同地区所带来的不同影响。本文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聚类分析讨论了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即不同地区对于货币政策的不同反应。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对于货币政策的反应与全国水平的平均反应接近,东部地区反应十分强烈,京津冀地区对于货币政策反应轻微,西部地区对于货币政策反应持续时间较短。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彭惠  全智敏  
本文使用1984-2010年的年度数据,从省际视角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通过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的研究发现,我国存在明显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货币政策对各省、直辖市及自治区GDP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发现,产业结构差异不是导致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效果出现区域差异的原因,而市场化程度差异、对外开放程度差异以及资本市场的相对发达程度才是导致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形成区域差异效应的主要原因。最后,我们认为应该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扶持中西部地区金融市场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同时完善各地区产业结构,不断提高各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以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赵玉  胡亮  
本文以泛长三角地区为例,结合该地区的具体产业结构特征,研究我国货币政策变动对泛长三角各地区产出和各产业部门产出的具体影响。本文运用VAR模型和多因素方差分析实证检验得出: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表现明显并且与各地区的产业结构有关。而且,在货币政策的变动的过程中,产业部门的影响效果要突出于地区影响效果。最后本文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提高货币政策的合意性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宋旺  钟正生  
早在蒙代尔提出最优货币区理论之时,他就指出了最优货币区的范围可以大于国界,也可以在一国国界之内。本文把常用于国际经济领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运用于我国这样一个大国内部,指出我国并不满足最优货币区标准;利用VAR模型和IRF检验也证实我国货币政策存在显著的区域效应。进一步,本文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角度分析得出信贷渠道和利率渠道是导致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主要原因。最后本文提出推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缩小东中西区域经济差异,顺畅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建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戴逸飞  
本文采用1990-2006年的样本数据,通过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对货币政策响应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存在明显的区域效应。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应考虑这一因素,在统一的货币政策目标前提下,采取可行措施缩小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差异,从而使各区域间的经济均衡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辉  王征  
本文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在缩短时间跨度和提高数据频率基础上,从利率、信贷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角度综合分析了2005-2010年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研究发现,对于东北和南部沿海地区,利率对投资的影响比较明显;对于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大西南和大西北四个内陆地区,信贷规模对投资的影响比较明显;对于东北、北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利率对物价的影响比较明显;对于北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信贷规模对物价的影响比较明显。本文研究认为企业结构差异、政府行为差异和金融结构差异是影响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性的三个重要因素。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国松  孙自胜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基于1995-2014年的年度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货币政策存在显著的非对称区域效应,货币政策产出的反应由强至弱次序为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部。经对区域异质性信贷传导渠道的检验发现,各区域信贷对货币政策响应存在同样的强弱次序,即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是由于区域异质性信贷渠道所致。但对各区域的信贷产出效应检验发现,由强至弱次序分为西部、中部、东部和东北部,主要是由于各区域对信贷依赖度不同所致。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黄国妍  
近年来中国的货币政策实践表明我国货币政策效果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别。本文从统一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最优货币区理论出发,运用最优货币区标准对中国进行检验分析,找出产生货币政策区域差别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减少统一货币政策的区域差别,增进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雅丽  
我国地区之间的经济金融差异和统一货币政策产生的区域效应这两种现象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只有提高货币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和灵活性,并向欠发达地区实行财政政策和政策性金融倾斜,同时加强欠发达地区的金融生态建设,才能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卞志村  杨全年  
本文应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和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存在显著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通过修正贷款决策模型分析了信息不对称前提下我国转轨经济中的地域性信贷配给,其突出表现为金融市场中的"银政壁垒"。我们通过构建样本分割的阈值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各区域货币政策效应具有显著的配给均衡特征。我国商业银行地域性信贷配给和结构性信贷配给行为一方面限制了金融资源的跨区域自由流动,另一方面通过信贷渠道对各区域实体经济产生非对称性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区域性配给均衡突出表现为各区域货币政策效应的差异性和配给均衡特征。我们认为,区域差别化的货币政策调控并非解决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问题的治本之策,打破金融...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宝仁  邬琼  杨倩  
目前我国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其弊端是往往忽略各地区由于不同发展水平而造成对货币政策反应不一致的问题,从而产生不利于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连带效应。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31个省份1994年至2009年各省的数据进行分析,依据模型的选择标准对各省的实际GDP与货币供应量建立变系数模型,以此来考察各省经济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确实存在区域效应,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预测  [作者] 石华军  凌智勇  郑贵华  易棉阳  
本文在对有关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地区差别的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利用VAR模型和IRF检验证实我国货币政策存在显著的区域效应。随后从货币经济学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得出信贷渠道、利率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主要原因,汇率渠道对货币政策传导影响较弱。最后建议:加强欠发达地区的金融生态建设,改善利率传导机制,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主动性。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董琦  
通过对我国各地区1985~2009年相关的年度数据建立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在我国不同区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东部地区货币渠道发挥作用更加显著;西部地区主要依赖信贷渠道;中部地区则主要依赖货币渠道,信贷渠道作用极其有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区域产业结构、金融发展水平及金融生态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以及总部经济效应的影响。因此设立区域化政策性金融机构及省域资金流动监管机构、协调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区域化择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区域化差异。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常海滨  徐成贤  
本文在系统阐述西方区域金融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实证研究表明,央行货币政策在我国黄河中游、西北、长江中游等三个区域共计13个省份不具有有效传导机制,利率政策的区域传导效应时滞为一年。本文认为,区域贸易和资金流动影响货币政策区域传导效应,区域金融资源外流和金融结构失衡相互影响,是造成货币政策传导区域失效的主要原因。本文建议建立综合政策调控机制和区域货币政策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