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38)
- 2023(11601)
- 2022(9770)
- 2021(8857)
- 2020(7301)
- 2019(16634)
- 2018(16023)
- 2017(32657)
- 2016(17202)
- 2015(19035)
- 2014(19043)
- 2013(18864)
- 2012(17678)
- 2011(16257)
- 2010(16522)
- 2009(15774)
- 2008(14804)
- 2007(13403)
- 2006(12177)
- 2005(11263)
- 学科
- 济(76455)
- 经济(76392)
- 管理(47822)
- 业(47433)
- 企(36662)
- 企业(36662)
- 方法(32225)
- 数学(29784)
- 数学方法(29536)
- 中国(28035)
- 融(27781)
- 金融(27780)
- 银(26583)
- 银行(26558)
- 行(25777)
- 农(21630)
- 财(21127)
- 地方(19533)
- 制(19243)
- 贸(16782)
- 贸易(16766)
- 易(16401)
- 业经(16021)
- 农业(14190)
- 务(12497)
- 财务(12471)
- 财务管理(12450)
- 体(12044)
- 学(11985)
- 企业财务(11909)
- 机构
- 学院(249903)
- 大学(247642)
- 济(114419)
- 经济(112158)
- 管理(94896)
- 研究(84951)
- 理学(81289)
- 理学院(80397)
- 管理学(79293)
- 管理学院(78810)
- 中国(73283)
- 财(55967)
- 京(50733)
- 科学(47399)
- 财经(44040)
- 所(42129)
- 中心(40635)
- 经(39957)
- 研究所(37852)
- 农(37623)
- 经济学(37288)
- 江(37269)
- 经济学院(34006)
- 财经大学(32827)
- 业大(32486)
- 北京(32239)
- 范(31373)
- 师范(31094)
- 院(30332)
- 州(30232)
- 基金
- 项目(159556)
- 科学(127375)
- 研究(119670)
- 基金(117385)
- 家(100589)
- 国家(99770)
- 科学基金(86110)
- 社会(78881)
- 社会科(75328)
- 社会科学(75313)
- 省(61733)
- 基金项目(61196)
- 教育(54639)
- 自然(52620)
- 划(51893)
- 自然科(51391)
- 自然科学(51380)
- 自然科学基金(50510)
- 资助(48985)
- 编号(48219)
- 成果(39674)
- 部(36546)
- 发(36371)
- 重点(36179)
- 课题(33560)
- 创(33389)
- 国家社会(33216)
- 教育部(31809)
- 创新(31335)
- 人文(31287)
- 期刊
- 济(123492)
- 经济(123492)
- 研究(81052)
- 中国(45947)
- 融(45552)
- 金融(45552)
- 财(39985)
- 管理(34031)
- 农(33615)
- 学报(32714)
- 科学(31618)
- 大学(25630)
- 学学(24378)
- 教育(22875)
- 财经(22138)
- 农业(21908)
- 经济研究(21610)
- 业经(20061)
- 技术(19858)
- 经(19111)
- 问题(16903)
- 贸(15473)
- 国际(13888)
- 理论(13580)
- 商业(12637)
- 统计(12510)
- 技术经济(12425)
- 实践(12066)
- 践(12066)
- 策(11504)
共检索到3827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晓夏
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效应在中国近年来的货币政策实践中表现突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找到矛盾的成因,在形成这一效应的多个因素中,金融结构的区域差异原因尤为突出。借助国内新近的乘数货币政策效应不对称模型研究成果,详尽分析了其中的金融结构因素,从而论证金融结构的区域差异是形成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效应的重要原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蒲艳萍 邓佑甜
文章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指示变量,利用基于可变参数的状态空间模型和卡尔曼波分析就货币政策对我国东、中、西部经济的区域影响效应进行初评研究的结果显示: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不对称性差异,货币政策对东部经济增长的效应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弱;货币供给对东、中、西部经就是增长的贡献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动趋势;货币供应量对西部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最大,中部次之,东部最小。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张伟进 胡春田
VAR模型实证显示货币政策对城乡居民消费存在显著不对称效应,乡村居民消费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程度较城镇居民更大且调整时间更长。为深入剖析货币政策城乡不对称效应的产生机制,文章从城乡区域的金融发展不平衡视角,提供了一个城乡居民具有资产配置选择差异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理论模型。结果显示:DSGE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出VAR模型中城乡居民消费对货币政策冲击具有不对称调整的脉冲响应路径;而城乡居民资产配置选择差异正是造成货币政策城乡不对称效应的重要解释因素。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杨荣 郭威
本文采用最优货币区的判别标准为理论依据,分析两省经济金融发展的差异,证明了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效应的存在性,并运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分析的方法研究1984~2012年间我国货币政策在江西、浙江两省产生的不对称影响。实证分析表明,由于我国地域发展差异巨大,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在东中部地区差距明显,同一货币政策会在不同区域产生差异效果,央行应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在坚持货币政策统一性的前提下,制定差异化货币调控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提升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丘斌 邓佑甜
本文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指示变量,利用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和预测方差分解等方法对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不对称性差异,货币政策对东部经济增长的效应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弱;东部经济增长对货币供应量的响应速度最快,敏感度最大,中部次之,西部地区的敏感度最低;货币供应量对西部经济增长的解释力远低于东、中部地区,且对西部经济的影响呈明显的滞后性。文章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区域效应 不对称性 VAR模型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张晶
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关注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问题,相关的实证研究都采用了非约束性VAR模型。在考虑到这种计量模型存在的局限性和我国货币政策效应检验的特殊性后,本文采用更具有优势的面板模型,对我国1978~2005年间的货币政策在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上的效应进行了检验,结果证明在95%的置信度下,我国货币政策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对称性。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区域效应 不对称 面板模型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耿识博 谢士强 董军
本文以凯恩斯宏观调控理论为基础,在乘数不对称和经济非均质性条件下,通过构建和比较货币政策区内不对称效应和区间不对称效应模型,揭示了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的不对称影响。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乘数 区域不对称效应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海鸥 虞伟荣
现代西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理论指出 ,信息不对称和金融加速器效应是阻碍信贷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 ,这种情况在金融市场不发达的我国尤为突出。文章介绍和分析了这两个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有关概念 ,以及它们在我国的表现形式和影响 ,证明信贷传导不畅是我国货币政策效果偏低的重要原因 ,提高货币政策的效果主要在于疏通信贷渠道中存在的货币政策传导障碍。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景乃权
探讨中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区域差异对于研究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文章通过数据的聚类分析和模型设计对中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传导效果最为显著。对此文章阐述了地区差异的形成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方法。
关键词:
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 向量自回归 因素分析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王胜 彭鑫瑶
本文发展了开放经济中的货币政策模型,重点分析了基于不对称价格粘性下的最优货币政策问题。在假定本国实行LCP而外国实行PCP的情况下,我们发现国内外的生产力冲击对本国最优货币政策的影响更加复杂,其影响程度与货币需求弹性的大小密切相关。在纳什均衡时,外国货币当局拥有实施货币政策的占优策略,而本国最优货币政策则取决于外国货币当局的决策。此外,定价机制的不对称性导致了两国福利效应的差异,纳什均衡时本国居民遭受经济扭曲的福利损失要低于外国居民;而合作均衡则能有效地提高纳什均衡时两国总体的福利水平。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吴伟军
本文通过建立回归面板数据模型,证实了企业数量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后通过建立SVAR模型,检验了各种规模企业对货币政策的相应作用,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型企业对货币政策比较敏感,特别是中型企业最为敏感。由于我国区域之间企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这必然会产生货币政策区域效应。
关键词:
企业结构 货币政策 区域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蒋冠 黄合建
货币政策可能通过区域中有结构性差异的金融体系对政策冲击的不同反应,产生出不对称的区域分配性政策效应。因此有必要对中国货币政策基于区域金融结构差异的区域分配性效应进行实证考察,以便提出在操作目标和执行机制层面配合总量性货币政策的结构性政策建议。本文基于区域金融结构差异的视角,从金融机构、金融资产结构和金融渗透程度差异的实证分析着手,分析了金融结构差异导致中国货币政策区域分配效应的机制和效应,由此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邵翠丽
在"新常态"背景下,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是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之一,但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差异明显,传统的货币政策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货币政策如何实现引导产业升级并兼顾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本文基于中国2005年第一季度到2017年第四季度的季度数据,利用SV-TVP-FAVAR模型,检验中国货币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引导与区域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总体来看,数量型及价格型货币政策都能对不同经济区的产业结构产生有效影响,但调控的区域差异较大;扩张的价格型货币政策倾向于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产生负向作用,扩张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则倾向于产生正向作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对产业增加值的冲击作用效果比价格型货币政策弱,但无论是使用何种工具的货币政策都无法对产业结构产生长期持久的影响;利率渠道是货币政策存在区域效应的最可能成因。因此,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经济政策应该结合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及政策传导渠道的差异,最大限度发挥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动态效应 区域效应 产业结构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胡振华 胡绪红
我国实行的主要是总量调控的货币政策,而忽视了金融结构的差异。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章从金融结构差异的角度,结合我国中部六省金融发展的实际状况,分析了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结果表明:中部六省存在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而且各省存在一定的特点,其原因主要是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的差异。文章认为,为促进中部六省经济协调发展,可以考虑在中部地区建立区域证券交易中心。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区域效应 金融结构 VAR模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书华 崔满红
作为货币政策体系中最为关键和核心的环节——货币政策的传导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在分析我国区域金融结构差异的基础上,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对保费收入、股本融资以及银行信贷规模等变量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检验了区域金融结构差异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重要影响。数据分析和模型检验发现保费收入、股本融资等区域金融结构间的变量差异在统一货币政策传导中存在着非对称性,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区域效应。改善货币政策调控的经济效应,提高货币政策传达的效率,需要政府在制度和政策方面完善区域间巨大的金融结构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