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76)
- 2023(6931)
- 2022(5953)
- 2021(5710)
- 2020(4716)
- 2019(10755)
- 2018(10771)
- 2017(22012)
- 2016(11957)
- 2015(13758)
- 2014(13811)
- 2013(13698)
- 2012(13306)
- 2011(12340)
- 2010(12631)
- 2009(12302)
- 2008(12332)
- 2007(11458)
- 2006(10414)
- 2005(9668)
- 学科
- 济(50100)
- 经济(50039)
- 管理(36310)
- 业(33644)
- 企(26296)
- 企业(26296)
- 方法(22443)
- 数学(20174)
- 数学方法(19879)
- 中国(16472)
- 农(15186)
- 财(14544)
- 贸(13173)
- 贸易(13164)
- 易(12919)
- 制(12819)
- 银(11138)
- 银行(11128)
- 行(10727)
- 策(10286)
- 业经(10089)
- 融(9580)
- 金融(9580)
- 农业(9067)
- 学(8586)
- 税(8484)
- 税收(8073)
- 收(8020)
- 地方(7900)
- 及其(7827)
- 机构
- 学院(181554)
- 大学(181390)
- 济(80722)
- 经济(78958)
- 管理(68252)
- 研究(61224)
- 理学(57518)
- 理学院(56934)
- 管理学(56009)
- 管理学院(55665)
- 中国(50820)
- 财(42079)
- 京(38101)
- 科学(33854)
- 财经(32347)
- 所(31228)
- 经(29241)
- 中心(28314)
- 江(27883)
- 研究所(27488)
- 农(25773)
- 经济学(25516)
- 北京(24936)
- 财经大学(23840)
- 经济学院(23144)
- 范(23040)
- 师范(22861)
- 州(22515)
- 业大(22225)
- 院(21569)
- 基金
- 项目(106060)
- 科学(83658)
- 研究(80550)
- 基金(77395)
- 家(65782)
- 国家(65210)
- 科学基金(55627)
- 社会(51436)
- 社会科(48913)
- 社会科学(48905)
- 省(39530)
- 基金项目(39268)
- 教育(37608)
- 自然(34172)
- 资助(33975)
- 划(33932)
- 编号(33468)
- 自然科(33384)
- 自然科学(33374)
- 自然科学基金(32775)
- 成果(29172)
- 部(24976)
- 重点(23349)
- 课题(23339)
- 发(22665)
- 教育部(21817)
- 创(21243)
- 性(21218)
- 国家社会(21077)
- 人文(20964)
共检索到2881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裴平 熊鹏
通过对 5年多来我国“积极”货币政策效果不尽如人意原因的研究 ,本文认为 :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有大量货币不是被传导并作用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实体经济环节 ,而是“渗漏”到股票市场“漏斗”和银行体系“黑洞” ,其效应构成了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反制力量。公众心理预期变化、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渗漏”效应产生的最直接、甚至是最重要的原因 ,它们交织在一起 ,共同驱动货币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大量“渗漏” ,导致严重的“渗漏”效应。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必须有效抑制“渗漏”效应。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熊鹏
本文讨论了近年来我国“积极的”货币政策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认为“积极的”货币政策在向实体经济传导过程中出现了货币“渗漏” ,大量货币不是有效地作用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实体经济环节 ,而是“渗漏”到资本市场“漏斗”和银行体系“黑洞” ,产生了削弱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漏斗”效应和“黑洞”效应。它们构成了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反制力量 ,使持续 5年多的“积极的”货币政策未能有效地推动经济增长。为改善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就必须针对货币政策传导的“漏斗”效应与“黑洞”效应采取有效措施 ,从而逐步抑制货币供给“渗漏”。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新
我国历年在对基础货币进行管理的同时,对银行体系外的现金存量也实施着计划性控制。论文认为,当前我国的公众消费仍以现金交易为主要手段,现金和基础货币管理的双轨制度虽然能够抑制价格上涨,但也极易引起消费需求与信贷投资之间的非均衡增长,形成消费需求缺口。并以我国近些年几种现金需求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
关键词:
现金管理 消费需求 基础货币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王新
一、对现金管理效应的描述(一)现金管理与经济均衡的关系。现金管理政策的主要依据是:由于现金M_o在我国过去乃至当前的一般商品和劳务交易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流动性,而其他层次货币的流动性却比较差,对现金投放数量和从银行非储蓄账户提取现金进行控制,就能够有效地抑制价格上涨和侵吞公款行为。因此我国的M_o比其他层次的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媛 谢凤敏
影子银行是正规金融机构的有益补充,但因其具有脆弱性,不受监测和监管,会削弱货币政策效果。本文从理论上提出影子银行体系下货币政策传导"渗漏"与"扭曲"效应假设,并运用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借助信用创造功能、加速社会资金运转,显著影响货币供给总量与货币流动速度,导致货币政策传导的"总量渗漏"和"结构扭曲",在货币政策宽松、社会总需求扩张时期,影子银行活动能够有效补充正规金融体系的货币信用供给不足,强化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力;但在货币政策收缩阶段,影子银行的"总量渗漏"会显著弱化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调控能力,扭曲紧缩性货币政策传导效果。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石长洪
传导渠道是否畅通,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社会经济主体资产选择日趋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如果仍然局限于传统的货币信贷观点,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文章将视角转向货币政策产生作用的终端,从企业投融资行为入手,着重分析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区域结构、行业结构及融资结构等各种社会结构对传导机制效力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实施配套改革的重要性。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传导机制 企业结构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沈菊琴 傅宇瑾 孙付华
本文将货币政策的资产价格传导机制划分为货币政策影响资产价格和资产价格作用于实体经济两个环节,利用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应用Granger因果检验、IRF函数等方法,对我国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的资产价格传导机制存在非对称性,房地产价格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相对显著。最后,本文在实证结果的基础上对科学引导我国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传导效应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钟永红
采用1997年至2007年的季度数据,利用SVAR方法全面分析了利率变动对不同种类银行信贷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利率变动对不同种类的贷款存在效果和时滞的差异性,其中,短期工商业贷款和中长期企事业贷款对加息的反应不明显,消费贷款对利率的变动敏感。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利率传导效应 贷款结构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辉 王征
本文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在缩短时间跨度和提高数据频率基础上,从利率、信贷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角度综合分析了2005-2010年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研究发现,对于东北和南部沿海地区,利率对投资的影响比较明显;对于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大西南和大西北四个内陆地区,信贷规模对投资的影响比较明显;对于东北、北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利率对物价的影响比较明显;对于北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信贷规模对物价的影响比较明显。本文研究认为企业结构差异、政府行为差异和金融结构差异是影响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性的三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传导机制 区域结构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许祥秦
本文从货币政策影响产出的可能途径出发 ,考察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现状 ,从六个方面分析了其成因 ,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措施。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传导机制 产出效应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楚尔鸣
我国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系统中消费传导渠道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货币政 策传导的弱有效性。分析证明,我国货币政策消费传导的第一阶段的有效性是微弱的,“财富效应”和“流动性效应”几乎不发 挥作用,在经过第二阶段弱有效的乘数效应后,将使全过程的传导呈现出弱弱有效的特征。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徐厦楠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传导机制是否畅通,而利率机制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最重要的传导机制;对利率的行政管制严重制约着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破坏了利率机制内在的平衡机制,导致利率结构失衡,无法形成合理的利率体系;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改革利率行政管制,推进利率市场化。
关键词: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利率机制 利率市场化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宋清华
信贷市场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但货币政策在信贷市场的传导过程中仍然面临来自商业银行和微观经济主体的障碍。笔者就提高信贷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建议如下:一要实行稳健的信贷政策,完善信贷政策的操作及实施机制;二要增强商业银行的贷款营销观念,积极拓展信贷市场;三要转变政府职能,改善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经济基础。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信贷市场 传导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