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42)
- 2023(14657)
- 2022(12750)
- 2021(11873)
- 2020(10140)
- 2019(23258)
- 2018(22989)
- 2017(45341)
- 2016(24557)
- 2015(27438)
- 2014(27207)
- 2013(27251)
- 2012(25110)
- 2011(22863)
- 2010(22616)
- 2009(20897)
- 2008(20478)
- 2007(17832)
- 2006(15737)
- 2005(13814)
- 学科
- 济(98855)
- 经济(98738)
- 管理(70343)
- 业(67858)
- 企(54928)
- 企业(54928)
- 方法(49841)
- 数学(44338)
- 数学方法(43984)
- 中国(26841)
- 财(26638)
- 农(26317)
- 贸(24146)
- 贸易(24138)
- 易(23517)
- 学(20749)
- 业经(20645)
- 制(18561)
- 地方(18038)
- 农业(17410)
- 银(16113)
- 务(16095)
- 银行(16045)
- 财务(16035)
- 财务管理(16001)
- 技术(15576)
- 行(15312)
- 融(15241)
- 金融(15240)
- 企业财务(15150)
- 机构
- 大学(359782)
- 学院(355704)
- 济(145476)
- 经济(142553)
- 管理(141029)
- 理学(123279)
- 理学院(121917)
- 管理学(119879)
- 管理学院(119266)
- 研究(118104)
- 中国(88693)
- 京(75827)
- 科学(73738)
- 财(67541)
- 农(61618)
- 所(59857)
- 业大(56543)
- 财经(55197)
- 研究所(54703)
- 中心(52885)
- 经(50347)
- 江(49425)
- 农业(49000)
- 北京(47710)
- 经济学(44814)
- 范(44492)
- 师范(43978)
- 院(42239)
- 财经大学(41411)
- 经济学院(40957)
- 基金
- 项目(245613)
- 科学(191976)
- 基金(179787)
- 研究(174017)
- 家(158517)
- 国家(157252)
- 科学基金(133906)
- 社会(110863)
- 社会科(105229)
- 社会科学(105203)
- 基金项目(96130)
- 省(94183)
- 自然(88773)
- 自然科(86691)
- 自然科学(86664)
- 自然科学基金(85156)
- 划(80260)
- 教育(79418)
- 资助(74742)
- 编号(69357)
- 成果(55279)
- 部(54807)
- 重点(54765)
- 发(51330)
- 创(50789)
- 科研(47644)
- 创新(47390)
- 课题(47102)
- 教育部(46763)
- 国家社会(45754)
- 期刊
- 济(150512)
- 经济(150512)
- 研究(104310)
- 学报(61891)
- 中国(60003)
- 农(54439)
- 科学(53678)
- 管理(49417)
- 财(48533)
- 大学(45937)
- 学学(43641)
- 农业(37260)
- 融(33919)
- 金融(33919)
- 教育(32522)
- 技术(27380)
- 财经(27096)
- 经济研究(25621)
- 业经(24827)
- 经(23012)
- 问题(20732)
- 贸(18862)
- 业(18656)
- 理论(17925)
- 科技(17538)
- 技术经济(17047)
- 商业(17009)
- 图书(16632)
- 版(16454)
- 实践(16288)
共检索到5065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郑挺国 刘金全
货币与产出之间的非对称影响关系研究,近年来在宏观经济学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运用平滑迁移向量误差修正(STVECM)模型,对1989—2007年我国货币与产出之间是否存在非对称影响关系展开实证分析。引入年产出增长率、年货币增长率以及年通货膨胀率的年度变化作为转移变量,线性检验表明我国货币、产出和价格系统存在显著的非线性;通过模型估计识别了我国货币—产出关系的经济和/或政策状态相依性;运用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进一步证明了两者之间是一种非对称关系。概括来说,我国货币对产出的影响关系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其依赖于经济周期的高速增长和低速增长阶段、货币供给的高速增长和低速增长阶段以及通货...
关键词:
货币 产出 非对称 平滑迁移误差修正模型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德伟 徐琼 孙崎岖
本文运用预测方差分解法对我国1993年~2001年货币政策作用的非对称性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货币冲击的紧缩效应大于扩张效应,紧缩性货币政策能够有效地抑制经济的过热增长,而扩张性货币政策却无法显著摆脱经济的恶性衰退。因此从对称性角度看,在扩张时期和紧缩时期,货币冲击效果在我国具有微弱的非对称性。
关键词:
货币政策效果 非对称性 预测方差分解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欧阳志刚 王世杰
本文基于我国货币政策在通胀水平和增长速度不同的情况下对通胀和产出具有非线性非对称反应的实际背景,分别以经济增长率和通胀率为阈值变量建立非线性货币政策反应函数,估计结果表明:(1)我国货币政策对通胀和产出的反应随着预期的通胀率和经济增长率的变化而有显著的非线性非对称性,非线性转换形式由逻辑函数刻画,转换速度较快且显著;(2)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率的调节区间为2.96%—3.23%,对经济增长率的调节区间为8.52%—8.83%;(3)当经济增长率或通胀率高于调节区间的上限,央行应以通货膨胀为主要调节目标,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当经济增长率或通胀率低于调节区间的下限时,央行应以经济增长为主要调节目标,...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郑挺国 郭辉铭 钱鹏程
本文运用弹性非线性推断方法研究我国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非线性特征,以新的视角解释和分析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行为。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存在显著的非线性特征,突出表现为利率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非对称反应,即在高通胀时期中央银行实施严厉的利率政策以降低通货膨胀;而在低通胀时期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通胀变化线性微调短期利率。研究结果还表明,这种非线性特征可能主要源于中央银行对通胀正负偏离的非对称偏好,并有部分来自其对通胀缺口和产出缺口之间相互影响的政策反应。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刘斌
本文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 ,通过实证发现 ,长期内产出的变化与物价、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没有必然的关系 ,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 ,产出的变化主要由实质部门因素确定。而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 ,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物价会产生影响。在估计出经济达到均衡状态下的潜在产出增长率、物价和货币流通速度增长率后 ,得到货币供应量M2 的合理增长目标
关键词:
货币中性 协整 冲击响应分析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曹永琴
统一货币政策对三次产业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本文运用ARMA模型和VAR模型分析了1978~2005年间中国三大产业对货币政策冲击的不同反应。研究发现,中国货币政策效应存在显著的产业非对称性,高有形资产产业对货币政策的敏感程度小于低有形资产产业,即第一产业对货币供给冲击的反应最为强烈,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最小。由于各产业的市场结构差异、产业内企业的规模和性质不同使得各产业所面临的金融摩擦存在较大差异,进而使得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出现非对称性,在金融加速器机制的作用下货币政策效应在产业层面上表现出了非对称性。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产业效应 市场结构 传导机制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金全 郑挺国
本文运用马尔可夫转移模型和冲击响应分析等方法,检验了我国货币政策冲击与实际产出之间的动态关系,发现货币政策冲击对产出的影响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并且产出对货币冲击的反应存在着“低度反应”和“高度反应”区制;我们通过时变转移概率方法进一步检验描述非对称反应的三种可能形式,即关于货币政策冲击方向、冲击规模和经济周期阶段的非对称形式。
关键词:
非对称 货币政策冲击 区制转移 实际产出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唐安宝 姚绍真
本文选取1999年第1季度至2009年第1季度的季度数据,通过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我国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货币供给具有较显著的产出效应,说明我国现阶段重视货币政策的作用,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基于需求角度对我国货币供给产出效应的三条传导路径进行实证分析,结论为:"投资路径"和"消费路径"有效,但在不同传导环节上的传导效果存在差异。从总体上看,"投资路径"的传导效果较"消费路径"更为显著。"净出口路径"发生阻滞和逆转。基于此,本文探究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疏通传导路径、增强我国货币供给产出效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货币供给 产出效应 传导路径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杨建明
本研究在收集整理我国季度CPI和GDP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均衡修正模型对中国1986~2001年货币供应量变动与产出、物价相关性进行协整分析。有很强的经验证据表明,在整个样本期内,狭义货币m1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广义货币m2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之间虽然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但是,自1994年以来,短期内我国的货币供应量m2和真实经济变量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减弱,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而且这种关系也是不稳定的。本文的实证研究不支持以货币供应量(无论是m1还是m2)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关键词:
货币供应量 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董青马 雷洪光 胡正
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对1978—2009年中国货币供应量、产出和价格三者之间变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用Johansen协整检验发现在三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当中,仅M1与价格及产出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而M0和M2均不存在。以此为基础文章构建了三变量误差修正模型VEC(3),并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讨论了货币供给冲击对价格和产出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中国狭义货币供给(M1)具有显著中性的特征,而在短期内货币供给冲击将导致产出和价格同向变动,但是产出变动对货币供给冲击更为敏感。
关键词:
货币供应量 价格水平 产出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马亚明 刘翠
以货币政策在时间维度上存在的非对称性质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针对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产生的时间非对称效应,利用CARCH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考察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非对称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存在非对称效应,即存在关于经济周期、传导渠道、政策取向三个方面的非对称形式。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耿中元 曾令华
理论分析表明,就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相关性标准而言,狭义货币供应量M1优于广义货币供应量M2。实证结果表明:M1、M2均与产出和物价之间存在协整关系,M1是实际GDP、物价水平变化率的格兰杰原因,M2与实际GDP、物价水平变化率则互为格兰杰原因;物价水平变化率对M1冲击具有持久的正向响应,对M2冲击无正向响应。实际GDP对M1冲击有显著、持久的正向响应,对M2冲击有不稳定的正向和负向响应。因此,我国仍应以M1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将M2作为观测目标。
关键词:
M1 M2 相关性 中介目标
[期刊]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作者]
蔡彤娟 杨春艳
本文在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对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货币政策执行效果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证实了中国区域间存在显著的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非对称效应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放大了东部与中西部的区域经济差距。对影响渠道的检验表明信贷渠道和汇率渠道是导致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主要原因。长期来看,只有改善中西部产业结构,提高中西部金融发展水平和地区开放程度,才能推动中国区域经济的同质化。
关键词:
货币政策 非对称效应 传导机制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曹永琴 李泽祥
已有研究表明,紧缩性与扩张性货币政策对真实产出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效应。但与现有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实证结果表明:(1)扩张性货币政策更为有效;(2)不同经济周期阶段货币政策的政策效应具有非对称性,较之于经济扩张时期,经济紧缩时期的货币政策更为有效;(3)"大"的货币政策与"小"的货币政策的政策效应有差别,"小"的货币政策相对有效。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闫红波 王国林
货币政策影响实体经济的主要传导途径有三个:利率途径、汇率途径和信贷途径。制造业中,不同的行业对这三种传导途径的反应速度和深度均不同,所以统一的货币政策对不同产业往往带来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产量也包括价格,被称为货币政策产业效应的非对称性。本文利用向量自回归和脉冲响应函数证实了我国货币政策对制造业中各产业存在的这种非对称性,提出并检验了造成这种产业效应非对称性的原因。
关键词:
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 向量自回归 行业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