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27)
- 2023(11991)
- 2022(10566)
- 2021(10196)
- 2020(8498)
- 2019(19789)
- 2018(19725)
- 2017(38832)
- 2016(20910)
- 2015(23708)
- 2014(23778)
- 2013(23820)
- 2012(22000)
- 2011(19576)
- 2010(19720)
- 2009(17982)
- 2008(17845)
- 2007(15435)
- 2006(13605)
- 2005(12037)
- 学科
- 济(82027)
- 经济(81937)
- 管理(65091)
- 业(60311)
- 企(50239)
- 企业(50239)
- 方法(40063)
- 数学(35239)
- 数学方法(34931)
- 财(34327)
- 中国(24550)
- 农(22077)
- 贸(20114)
- 贸易(20107)
- 易(19694)
- 制(18182)
- 务(18030)
- 财务(17971)
- 财务管理(17911)
- 业经(17581)
- 企业财务(17011)
- 地方(16444)
- 学(16371)
- 银(14326)
- 银行(14294)
- 财政(14265)
- 出(14173)
- 农业(14032)
- 行(13477)
- 理论(12984)
- 机构
- 大学(299418)
- 学院(296958)
- 济(121686)
- 管理(120296)
- 经济(119133)
- 理学(104342)
- 理学院(103273)
- 管理学(101776)
- 管理学院(101242)
- 研究(95503)
- 中国(73324)
- 财(66011)
- 京(63386)
- 科学(57587)
- 财经(49424)
- 所(47579)
- 经(44836)
- 中心(42755)
- 研究所(42697)
- 农(42420)
- 江(41844)
- 业大(41680)
- 北京(40428)
- 范(37217)
- 经济学(37199)
- 师范(36930)
- 财经大学(36757)
- 院(34634)
- 州(33970)
- 经济学院(33948)
- 基金
- 项目(198902)
- 科学(155964)
- 研究(147790)
- 基金(144876)
- 家(124629)
- 国家(123613)
- 科学基金(106449)
- 社会(93035)
- 社会科(88276)
- 社会科学(88254)
- 基金项目(77553)
- 省(76197)
- 自然(68459)
- 教育(67379)
- 自然科(66801)
- 自然科学(66786)
- 自然科学基金(65558)
- 划(63865)
- 编号(60915)
- 资助(60160)
- 成果(49678)
- 部(45024)
- 重点(43649)
- 发(41419)
- 创(40968)
- 课题(40861)
- 教育部(38960)
- 项目编号(38250)
- 创新(38171)
- 人文(38156)
- 期刊
- 济(130379)
- 经济(130379)
- 研究(93448)
- 中国(52881)
- 财(52865)
- 学报(43944)
- 管理(42973)
- 科学(39859)
- 农(37627)
- 大学(33556)
- 学学(31498)
- 教育(29776)
- 融(27344)
- 金融(27344)
- 农业(26487)
- 财经(24132)
- 技术(23961)
- 经济研究(21916)
- 业经(21070)
- 经(20415)
- 问题(18057)
- 理论(16183)
- 贸(16010)
- 图书(15477)
- 实践(14827)
- 践(14827)
- 技术经济(14502)
- 商业(13607)
- 科技(13534)
- 现代(13511)
共检索到4359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罗嗣红
近几年财政大规模发行国债、增加投资和扩大支出 ,有人担心会对私人部门经济产生挤出效应 ,从而对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效果提出质疑。本文认为 :现阶段我国公共部门投资增加 ,对民间部门投资的挤出效应并不明显 ;我国现阶段仍具备较大的国债发行潜力 ,但国债发行规模的增长率应逐步控制 ;挤出效应通常会随着国债还本付息期限的延长而增加 ,但在当前我国“挤出效应”较小的前提下 ,选择发行更多的长期国债不失为一种低成本高收益的政策选择。
关键词:
财政赤字 国债 挤出效应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曾青春 刘松竹
本文运用IS-LM模型对我国财政赤字和国债所产生的挤出效应进行了分析,得出政府投资增加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不明显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应的建议:我国现阶段仍然可以发行国债、扩大支出,但是要注意强化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稳妥把握国债规模和提高政府支出的效率。
关键词:
赤字 国债 挤出效应 IS-LM模型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赵志耘 吕冰洋
本文首先通过把财政收支引入居民消费函数,估计财政赤字对民间消费的影响;然后,分别从经济周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以及资本收益率等角度,分析财政赤字对民间投资的影响。其结果均表明,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所导致的财政赤字,并没有产生排挤效应。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溶沧 马拴友
本文从实证角度分析了赤字、国债与利率、私人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认为我国的赤字、国债规模没有产生挤出效应 ,不但财政赤字没有使利率上升 ,而且财政投资也未挤出私人投资。如果不结合财政支出考虑赤字、国债的效应 ,或者赤字、国债用于转移或其他经常性支出时 ,它们对经济增长具有负影响 ;但如果赤字和国债用于公共投资 ,那么它们的净效应是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这对目前在总需求不足时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
预算赤字 国债 挤出效应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郭庆旺 吕冰洋 何乘才
自 1 998年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 ,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都大大增加了 ,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近年来的财政赤字过大吗 ?是否会引起财政危机 ?本文根据政府跨时预算约束理论 ,利用协整方法 ,从动态角度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赤字的可持续性。我们发现 ,尽管 2 0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财政赤字 ,而且近年来财政赤字增加了 ,但没有证据表明我国的财政赤字过大。因此 ,我们的结论是 ,我国的财政赤字政策是可持续的。
关键词:
财政赤字 政府跨时预算约束 协整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曾莲 张瀚之
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是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控制债务风险以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地方政府债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改善基础设施。由于这些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债务风险也随之增加,控制不当可能引发债务危机。因此,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变得至关重要。文章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选取2009-2014年34个国家的政府债务风险数据,利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财政赤字对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财政赤字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存在门槛值,且在不同区间对政府债务风险起到不同的作用。财政赤字低于第一门槛值-2.591%时,财政赤字与政府债务风险不显著负相关;财政赤字介于第一、二门槛值之间时,财政赤字与政府债务风险不显著正相关;财政赤字高于第二门槛值8.064%时,财政赤字与政府债务风险显著正相关。为了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应将财政赤字控制在8.064%的上线内。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财政赤字和国债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宏观调控普遍遇到的一个难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未来一个时期能否继续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把大量举债和赤字作为推进经济发展的工具,这是当前理论界亟需深入研...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米建国 倪红日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郭庆旺 赵志耘
1998年以来,我国实行了(扩张性)“积极财政政策”,导致1998年我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率高达22%(中国的现行统计口径)。这种较高的赤字比率引起了政府和百姓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在经济学界,有人提出赤字比率提高、国债发行规模增大可能会产生排挤效应,...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周达军 陈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宇霞 张柯贤 陈政
文章通过分析美国财政赤字率、国债水平与美元指数的关系,发现美国政府主要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导致美国的国债余额已经超过GDP的水平;而美国畸高的财政赤字率与债务比率导致美元面临贬值的压力。如果美国继续保持高财政赤字率,美元贬值的压力便不会缓解,这会导致美国人民和全球各国对美元的信心不足,最终会威胁到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
关键词:
财政赤字率 国债余额比例 美元指数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侯荣华 沈小平
目前,对我国财政赤字风险进行评估较为常用的指标是财政赤字率(即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和债务依存度(即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一般认为,如果财政赤字率达到3%、债务依存度达到60%,则认为财政赤字风险达到警戒线水平。我们认为,仅仅对以上指标进行度量并不能充分体现出我国财政赤字的风险水平,不足以构成我国财政赤字风险的科学预警指标体系。本文试图从财政赤字结构风险的角度,研究财政赤字风险评估指标并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更全面准确地评估和防范风险。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郑超愚 张燕
本文在财政赤字分解的传统两缺口模型基础之上,建立财政赤字构成的三缺口理论模型,并据此对 1992—2003年间中国财政赤字进行分解,进而运用实际分解结果,建立中国经济波动的政策响应函数,描述和阐释中国财政支出政策的经济稳定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