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10)
- 2023(14087)
- 2022(12271)
- 2021(11750)
- 2020(9738)
- 2019(22547)
- 2018(22426)
- 2017(44288)
- 2016(23974)
- 2015(27140)
- 2014(27307)
- 2013(27083)
- 2012(24979)
- 2011(22462)
- 2010(22649)
- 2009(20859)
- 2008(20833)
- 2007(18141)
- 2006(16077)
- 2005(14301)
- 学科
- 济(94300)
- 经济(94198)
- 管理(76797)
- 业(70594)
- 企(58874)
- 企业(58874)
- 方法(43997)
- 数学(38731)
- 数学方法(38313)
- 财(36153)
- 中国(27472)
- 农(26094)
- 制(21259)
- 业经(20598)
- 地方(19757)
- 务(19306)
- 贸(19274)
- 贸易(19266)
- 财务(19239)
- 财务管理(19186)
- 易(18783)
- 企业财务(18178)
- 学(17972)
- 银(16769)
- 银行(16737)
- 农业(16690)
- 行(15863)
- 策(15422)
- 理论(15211)
- 技术(15118)
- 机构
- 大学(340506)
- 学院(339976)
- 济(139910)
- 管理(138420)
- 经济(136843)
- 理学(119644)
- 理学院(118434)
- 管理学(116713)
- 管理学院(116090)
- 研究(109956)
- 中国(85477)
- 财(73888)
- 京(71555)
- 科学(65220)
- 财经(55511)
- 所(54552)
- 经(50283)
- 中心(49799)
- 江(49226)
- 研究所(48860)
- 农(48109)
- 业大(46499)
- 北京(45696)
- 范(43289)
- 师范(42994)
- 经济学(41643)
- 财经大学(41057)
- 州(40027)
- 院(39966)
- 经济学院(37763)
- 基金
- 项目(224469)
- 科学(176825)
- 研究(168507)
- 基金(163016)
- 家(139515)
- 国家(138335)
- 科学基金(119753)
- 社会(105921)
- 社会科(100487)
- 社会科学(100464)
- 省(86723)
- 基金项目(86493)
- 教育(77433)
- 自然(76707)
- 自然科(74874)
- 自然科学(74859)
- 自然科学基金(73509)
- 划(72560)
- 编号(69986)
- 资助(67884)
- 成果(57624)
- 部(50599)
- 重点(49289)
- 课题(47640)
- 发(47226)
- 创(46685)
- 教育部(43941)
- 项目编号(43743)
- 创新(43435)
- 人文(43176)
- 期刊
- 济(153241)
- 经济(153241)
- 研究(107222)
- 中国(62987)
- 财(58692)
- 管理(50463)
- 学报(47258)
- 科学(44119)
- 农(43046)
- 大学(36469)
- 教育(36239)
- 融(34780)
- 金融(34780)
- 学学(34238)
- 农业(29955)
- 技术(28460)
- 财经(26943)
- 业经(25383)
- 经济研究(25240)
- 经(22893)
- 问题(20264)
- 理论(17828)
- 贸(17194)
- 图书(16777)
- 技术经济(16667)
- 实践(16281)
- 践(16281)
- 商业(15871)
- 现代(15683)
- 科技(15461)
共检索到5059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范炜 娄依兴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两大主要工具,两者各具所长,运行时需要合理搭配,相互取长补短。这个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在中国,无论官方还是学术界对此并不陌生。不过,实际操作并不那么容易。回顾1994年以后宏观调控中财政货币政策的表现,由于两者配合上的不协调,相当一部分政策效应在不协调中相互抵消,使财政和货币的政策效应绩效大打折扣,我国政策协同效应绩效亟待提高。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王华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同配合对于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财政收支、货币政策与广西经济增长进行了描述性分析;选用1998年以来的广西相关经济变量年度数据,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基于IS-LM模型实证视角,分析了财政与货币政策实施在广西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实证发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广西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同步,但在拉动广西经济增长的效果方面,货币政策的作用明显要大于财政政策的作用,货币政策在广西的传导性存在一定阻碍;同时分析了广西经济运行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同配合中存在的问题,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稳定广西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闫先东 魏金明
通过供给侧改革解决供需错配问题供需结构错配是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中国经济增速系统性放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后,供给老化、供需结构不匹配。我国已整体进入小康社会,正向高度商业化社会迈进,中产阶级队伍正在壮大,需求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随着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居民对产品质量和性能的要求明显提高。随着制造业体系的完备,产业价值链提升对研发、设计、标准、供应链管理、营销网络、物流配送等生产性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关键词:
总需求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闫先东 魏金明
通过供给侧改革解决供需错配问题供需结构错配是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中国经济增速系统性放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后,供给老化、供需结构不匹配。我国已整体进入小康社会,正向高度商业化社会迈进,中产阶级队伍正在壮大,需求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随着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居民对产品质量和性能的要求明显提高。随着制造业体系的完备,产业价值链提升对研发、设计、标准、供应链管理、营销网络、物流配送等生产性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优辉 郭栋
本文选择大国财政政策为研究对象,从美国财政政策的制度演变和货币政策协同两个维度进行金融史的回溯研究,得出结论:一是美国财政政策呈现制度性和理论性的演变;二是美联储投资美债受“赤字经济学”驱动,外国官方持有存在货币回流效应。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策略建议:一是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大量购买国债操作不应受理论约束而应评估政策效果;二是国债具有财政功能,购买/发行应体现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协同;三是发挥基准功能、疏通传导梗阻是国债作为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前提条件;四是扩大境外官方长期持有人民币国债规模是大国货币演进的必要环节。
关键词:
财政政策 货币协同 国债投资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宗良 刘晨
<正>2023年,面对多重挑战交织叠加,我国实现GDP增长5.2%,高于全年5%左右的预期目标,夯实了2024年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重要基础。2024年3月5日,李强总理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2024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这一增速水平充分考虑到了当前经济形势、长期发展目标以及对改善的预期,具有合理性;考虑到上年基数较高,如果顺利实现也颇具含金量。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安平
财政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是有关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建立了一个包括政府投资、银行贷款、价格指数和东中西部人均产出等变量的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通过比较投资和贷款冲击的脉冲响应,发现:①我国的财政货币政策对东部的作用强于中西部,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效应;②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大;③1978年后,两种政策的作用都有所增强,货币政策对中西部,特别是对西部的影响明显增加。其含义是,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应根据各个区域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政策,在注重财政政策的同时,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卜林 郝毅 李政
本文在DSGE框架下对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代表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显示,宏观审慎政策无法配合货币政策实现通胀、产出和信贷的稳定,只能采用财政政策应对经济衰退;在财政扩张背景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非合作模式会带来更好的政策效果,两个政策并不应该局限于简单的统筹协作关系,而是应该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对方的政策行为。宏观审慎政策会影响财政政策有效性,但能够增加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并降低由于财政政策不连续所造成的经济波动。在构建中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时,除了考虑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关系外,还应该让财政当局参与到宏观审慎政策的制定中来。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潘英丽 何知仁
扩大内需是2023年中央的首要经济工作,但扩大内需应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达纲举目张、事半功倍之效。本文首先梳理了扩大内需的底层逻辑,明确消费和投资的相互关系,提出内循环的需求倍增机制以及人力资本投资的战略地位;分别从消费和投资两方面,探讨了中国长期内需不足的主要特征和结构性原因;通过包含三部门、三市场的内循环分析框架,分析了中国产业发展和结构性改革的未来方向。笔者认为,当前经济的主要矛盾是经济主体的信用透支和债务收缩引起的局部性通缩趋势;亟须发挥国家信用优势,以央行购买国债的方式启动民生工程,打破供需双侧瓶颈,最大限度实现扩内需、稳就业、促增长的乘数效应。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周昌政
货币、财政政策是现代经济的产物,货币供应量和财政收支规模作为经济动态系统的两大可控输入,是以货币为载体的。货币作为“第一推动力”启动和制约着实物的运动,货币、财政政策通过对货币运动或价值运动的操作组织和协调着宏观经济的运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货币、财政政策可根据经济情况使货币流入或流出经济系统,或在货币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实现货币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转移,从而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对经济产生影响,因此,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袁卓群 杨汇潮 秦海英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宏观调控的两大手段,两者能否有效配合决定了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文章以1999年1月到2014年1月全国月度财政收支和广义货币供给量M2为样本,通过建立VAR模型研究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互补关系,并且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效果要大于货币政策对财政政策的影响效果。
关键词: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协调性 VAR模型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杨心葵 李明
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是以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为基础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基本保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控社会供需总量和结构不可或缺的工具。当前我国在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系列弊病。为此提出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六项战略构想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晔
随着市场架构的完善和宏观经济调控重心的位移,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怎样配合成为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在实证分析我国近年来“两大政策”配合情况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实现二者协调配合的机制。一、我国改革实践中“两大政策”的搭配运用随着我国财税...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邢俊英 郭治薇
建国以来,计划、财政和银行作为国家最重要的三大综合经济部门,一直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和手段都发生了变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近几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在这方面更是作出了不少努力。但长期以来,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的配合却难如人意。本文将在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运用情况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探讨造成财政货币政策配合不利的原因和改进的办法
关键词: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财政职能,银行职能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张晔
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与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经济目前已进入相对过剩、适度增长的发展新阶段。随着市场架构的完善和宏观经济调控重心的位移,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怎样配合又成了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在实证分析我国近年来“两大政策”配合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基础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