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80)
- 2023(16330)
- 2022(14148)
- 2021(13366)
- 2020(11103)
- 2019(25519)
- 2018(25316)
- 2017(49792)
- 2016(26852)
- 2015(30010)
- 2014(30407)
- 2013(30198)
- 2012(28175)
- 2011(25409)
- 2010(25918)
- 2009(24042)
- 2008(23748)
- 2007(20980)
- 2006(18820)
- 2005(17035)
- 学科
- 济(122318)
- 经济(122193)
- 管理(82105)
- 业(76038)
- 企(62038)
- 企业(62038)
- 方法(49678)
- 数学(43511)
- 数学方法(43035)
- 财(38569)
- 中国(32458)
- 农(30374)
- 地方(26989)
- 学(25216)
- 业经(24613)
- 制(24297)
- 务(20798)
- 财务(20730)
- 财务管理(20674)
- 贸(20586)
- 贸易(20575)
- 农业(20096)
- 易(19955)
- 企业财务(19645)
- 银(19361)
- 银行(19319)
- 行(18393)
- 融(17720)
- 金融(17719)
- 理论(17387)
- 机构
- 大学(390831)
- 学院(390019)
- 济(167298)
- 经济(163794)
- 管理(152046)
- 研究(134031)
- 理学(130731)
- 理学院(129300)
- 管理学(127284)
- 管理学院(126563)
- 中国(101195)
- 财(84621)
- 京(82589)
- 科学(80070)
- 所(68028)
- 财经(64206)
- 研究所(61183)
- 农(59482)
- 中心(59233)
- 经(58142)
- 江(57880)
- 业大(54270)
- 北京(52690)
- 经济学(51557)
- 范(49998)
- 师范(49590)
- 院(48208)
- 财经大学(47364)
- 农业(46289)
- 经济学院(46237)
- 基金
- 项目(253833)
- 科学(199358)
- 研究(187234)
- 基金(184443)
- 家(159673)
- 国家(158347)
- 科学基金(135706)
- 社会(118924)
- 社会科(112767)
- 社会科学(112737)
- 省(97752)
- 基金项目(97085)
- 自然(86938)
- 教育(85405)
- 自然科(84866)
- 自然科学(84847)
- 自然科学基金(83331)
- 划(81961)
- 资助(77030)
- 编号(76110)
- 成果(63207)
- 部(56896)
- 重点(56381)
- 发(54433)
- 课题(52429)
- 创(51944)
- 教育部(49029)
- 国家社会(48787)
- 创新(48535)
- 科研(48140)
- 期刊
- 济(191015)
- 经济(191015)
- 研究(125038)
- 中国(72541)
- 财(67138)
- 学报(58325)
- 管理(57051)
- 农(53815)
- 科学(53764)
- 大学(44395)
- 学学(42026)
- 教育(39230)
- 融(38124)
- 金融(38124)
- 农业(36934)
- 技术(32592)
- 财经(32511)
- 经济研究(32094)
- 业经(29283)
- 经(27830)
- 问题(24771)
- 技术经济(20368)
- 贸(19908)
- 理论(19337)
- 业(17935)
- 现代(17888)
- 商业(17659)
- 图书(17596)
- 统计(17422)
- 实践(17239)
共检索到5902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满向昱 宋彦蓉 郑志聪
我国经济"新常态"下财政政策作用的有效发挥取决于其对产出等宏观经济变量影响效果的精准测度。为此,本文利用经济增长及财政收支1992年至2013年的月频数据,运用STVAR模型及广义脉冲响应分析法从多个视角实证分析了我国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我国财政政策不论是在财政政策类型角度下还是不同经济增长状态角度下均对产出存在非对称影响,据此提出重视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非对称效应、根据经济运行状态相机选择合适的财政政策、注意宏观调控的稳步推进及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等建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储德银 崔莉莉
政府在经济周期的不同态势下运用财政政策调控产出,不仅需要科学抉择其政策取向,还要准确把握政策的力度与节奏。本文通过采用实际产出缺口作为门限变量,然后采用非线性门限SVAR模型与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全面考察了我国财政政策对实际产出波动的调控效果。结果发现:财政政策冲击在"好"与"坏"两种时期对实际产出的冲击效果具有非常明显的非对称性凯恩斯效应。一方面,政府支出冲击在"坏"的时期对实际产出的当期拉动效应要比"好"的时期高出0.1742个百分点,而且对实际产出的累积拉动效应也更为持久和效果更为明显。另一方面,政府税收冲击对实际产出的当期抑制效应在"坏"的时期要高出"好"的时期0.4680个百分点,其滞...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立勇 李富强
本文利用脉冲响应函数检验相机抉择财政政策产出效应、通货膨胀效应的非对称性。检验结果表明:无论是产出效应还是通货膨胀效应,我国财政政策均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明显大于紧缩性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并且其对产出的影响也更为持久,而在通货膨胀或价格效应方面也是如此,即扩张性财政政策对价格的影响远比紧缩性财政政策大且深远。对财政政策通货膨胀效应的非对称性检验结果可从价格和工资黏性的角度进行解释,而对于财政政策产出效应的非对称性检验结果可从公众预期、政府政策实践和消费者信用市场不发达等方面寻找原因。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金全 解瑶姝
紧缩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抑制作用小于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造成这种非对称效应的原因是人们预期的非对称性、挤出效应的非对称性、价格调整和政府决策的非对称性。在经济增长波动率较高的阶段应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但不宜长期实施;在经济增长波动率较低的阶段,应使用稳健性财政政策。现阶段,我国应该优先考虑实施稳健积极的财政政策。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金成晓 马丽娟
本文从银行贷款的角度出发,运用马尔可夫区制转移向量自回归模型(MS-VAR)对1992-2008年间的信贷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以及通货膨胀率的关系分别进行总量研究。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路径和通货膨胀路径均有明显的三区制特征;各区制的持续期、转移概率均存在非对称的特点;信贷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以及通货膨胀率在各区制的同期相关系数明显不同,并且表现出结构性变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谭东洋 何启志
尽管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在不同金融周期条件下可能存在非对称性,但国内仍缺乏相关实证研究。基于此本文运用平滑转移向量自回归(STVAR)模型实证分析了1996Q1—2019Q4我国财政总量支出与财政分类支出在金融周期不同阶段的产出效应,并就我国财政政策的金融周期特征进行了识别。结果发现:与金融繁荣阶段相比,财政总量支出与财政分量支出的产出效应在金融衰退阶段更强;在金融繁荣阶段,财政分量支出的产出效应为负;财政投资支出的产出效应要大于财政消费支出;我国财政政策不论是在全国层面还是省级层面均表现出明显的顺金融周期特征。有鉴于此,逆金融周期的财政调节与合理的财政支出结构,有助于财政当局提高财政资金的配置效率与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
财政政策 产出效应 金融周期 STVAR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拴友
由一个简单的IS -LM模型可以推导出财政政策乘数公式。对于我国的IS -LM曲线的估计 ,发现它们有正常的斜率。我国的财政政策乘数约等于 2 ,可测算出我国历年财政调控的效应 ,发现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占 1/ 5到1/ 3强 ,表明我国财政政策在需求管理中的有效性。根据以上所述 ,可以提出当前扩大总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有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毅 周彬
把宏观经济系统看成是一个动态的、随机性系统的观点是十分有益的,它是现在和过去各种冲击的反应。实践表明,用VAR模型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冲击是一个相当有效的方法,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可以进一步分析宏观经济系统中各变量的长期均衡关系。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刘金全 张龙
本文首先基于混频动态因子模型测算我国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进一步运用TVTP-MS-FAVAR模型分析了我国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在经济质量快速增长阶段,积极的财政政策能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增值税、降低消费税为主,提高教科研支出、降低投资性支出为辅的财政政策利于维持经济质量快速增长;在经济质量适速增长阶段,增加财政支出和税收能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增值税和教科研支出为主,降低投资性支出和所得税为辅的财政政策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经济新常态下,政策当局应构建"总量调控+结构优化"双轮驱动的财政政策,助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金全 崔畅 谢卫东
财政政策的非对称性主要是指它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对GDP的变化具有不同的响应。通过对经济周期状态的划分和度量 ,我们发现在我国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对不同程度的经济扩张和经济收缩具有非对称反应 ,而且预算盈余也表现了非对称迹象。因此 ,在我国经济的收缩期 ,应该加大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来刺激需求和促进经济增长 ,尤其要注意发挥财政收入对经济波动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
财政政策 非对称性 经济周期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童泽恒 高勇 严福春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任爱华 钱宇
文章应用马尔科夫区制转移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财政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非对称效应,并根据区制时间的划分进一步研究了财政支出内部结构变化和税收内部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非对称性影响。在区制一,财政支出的增加对产业结构优化有促进作用,而税收的增加有阻碍作用;在区制二,财政支出的增加对产业结构优化有阻碍作用,而税收的增加有促进作用。当经济系统处于区制一时,建议采取宽松型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具体操作为提高政府投资性支出占比、降低科学技术支出和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占比、提高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占比以及降低增值税占比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任爱华 钱宇
文章应用马尔科夫区制转移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财政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非对称效应,并根据区制时间的划分进一步研究了财政支出内部结构变化和税收内部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非对称性影响。在区制一,财政支出的增加对产业结构优化有促进作用,而税收的增加有阻碍作用;在区制二,财政支出的增加对产业结构优化有阻碍作用,而税收的增加有促进作用。当经济系统处于区制一时,建议采取宽松型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具体操作为提高政府投资性支出占比、降低科学技术支出和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占比、提高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占比以及降低增值税占比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任爱华 钱宇
文章应用马尔科夫区制转移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财政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非对称效应,并根据区制时间的划分进一步研究了财政支出内部结构变化和税收内部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非对称性影响。在区制一,财政支出的增加对产业结构优化有促进作用,而税收的增加有阻碍作用;在区制二,财政支出的增加对产业结构优化有阻碍作用,而税收的增加有促进作用。当经济系统处于区制一时,建议采取宽松型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具体操作为提高政府投资性支出占比、降低科学技术支出和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占比、提高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占比以及降低增值税占比;当经济系统处于区制二时,建议采取紧缩型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具体操作为提高教育支出和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占比、提高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占比、降低营业税和消费税占比。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龙 刘金全
利用2007—2018年的宏观数据,基于总量和结构视角,运用MS-VAR模型和SV-TVP-FAVAR模型分析我国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在经济适速增长阶段,总量上看,财政支出和税收都对经济增长具有负向冲击效应;结构上看,教科研支出和投资性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冲击效应,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值税、消费税和所得税对经济增长具有负向冲击效应。(2)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总量上看,财政支出和税收都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冲击效应;结构上看,教科研支出、投资性支出、增值税和所得税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冲击效应,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和消费税对经济增长具有负向冲击效应。为此,国家既要对特定产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又要对具体行业实行结构性优化。
关键词:
财政政策 总量调控 结构优化 时变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