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720)
2023(21710)
2022(18733)
2021(17594)
2020(15049)
2019(34576)
2018(34196)
2017(65740)
2016(36230)
2015(40880)
2014(41139)
2013(40462)
2012(37571)
2011(34020)
2010(34596)
2009(32224)
2008(31927)
2007(28421)
2006(25098)
2005(22346)
作者
(108358)
(90514)
(89946)
(85902)
(57546)
(43609)
(41013)
(35391)
(34109)
(32528)
(30516)
(30255)
(29060)
(28761)
(28347)
(28036)
(27404)
(26803)
(26064)
(25935)
(22840)
(22511)
(22217)
(20636)
(20469)
(20111)
(20076)
(20067)
(18473)
(17882)
学科
(152397)
经济(152230)
管理(105795)
(99667)
(81844)
企业(81844)
方法(66558)
数学(58246)
数学方法(57372)
(45086)
(40379)
中国(40067)
(33885)
业经(31946)
地方(31866)
(29678)
(27640)
贸易(27627)
(26800)
农业(26759)
(25758)
财务(25661)
财务管理(25591)
理论(24240)
企业财务(24208)
(23632)
银行(23543)
(22368)
(22265)
(21885)
机构
学院(523601)
大学(522782)
(211656)
经济(207070)
管理(199031)
研究(179263)
理学(171606)
理学院(169623)
管理学(166188)
管理学院(165256)
中国(134306)
科学(113685)
(111164)
(103023)
(93385)
(93186)
研究所(84627)
业大(81769)
中心(80810)
财经(79308)
(78765)
农业(73719)
(71750)
北京(70280)
(67410)
师范(66624)
(64300)
经济学(63858)
(62862)
财经大学(58411)
基金
项目(347980)
科学(270197)
基金(249788)
研究(247392)
(220414)
国家(218590)
科学基金(185277)
社会(153301)
社会科(145173)
社会科学(145133)
(137222)
基金项目(131453)
自然(123209)
自然科(120299)
自然科学(120262)
自然科学基金(118083)
(115835)
教育(115038)
资助(105036)
编号(100798)
成果(82553)
重点(78675)
(75774)
(74199)
(71391)
课题(70384)
科研(67235)
创新(66717)
计划(64889)
大学(64200)
期刊
(235858)
经济(235858)
研究(153897)
中国(99741)
学报(90065)
(84229)
(82432)
科学(78536)
管理(73248)
大学(66680)
学学(63329)
农业(56996)
教育(54681)
(46470)
金融(46470)
技术(46086)
财经(39230)
经济研究(38787)
业经(37598)
(33630)
问题(30555)
(29480)
统计(26343)
技术经济(26329)
(25934)
(24668)
科技(24437)
图书(24230)
理论(23820)
(23816)
共检索到7778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孙飞  任奕繁  
财政政策在我国宏观调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聚焦点。基于此背景,本文首先对亚洲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新冠疫情等突发危机造成经济波动下的财政政策调控效应进行理论阐述,然后建立财政政策效应与经济增长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及相关指标模型,选取2001年至2019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对财政收入、税收、工业产出以及消费价格水平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函数响应。研究发现:财政支出和税收对工业产出的波动冲击是有效相关的,同时这两种政策有利于平抑经济波动,拉动经济增长。总体来看,税收政策短期内可以达到稳定波动的作用,但从长期来看,调整财政支出对于经济的波动减缓是有效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闵继胜  胡浩  
本文运用VAR分析方法,考察了我国1994-2007年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演进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经济增长是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人均碳排放量变化却不是引起人均收入变化的原因;2.经济增长导致碳排放量上升,而碳排放量的增加反过来会抑制经济增长速度,但其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期;3.方差分解结果表明人均GDP能解释人均碳排放量预测方差的很大比重,而人均碳排放量在解释人均GDP的预测方差方面所起的作用很小。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速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水平提升是以环境为代价;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缺乏一个碳排放权的有效交易市场,使得环境污染所产生的负外部效应,无法通过碳排放权...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程婉静  冯烽  
使用1999-2014年中国的税收收入和GDP的季度数据,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长期的税收弹性大于1,税收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经济上行阶段的税收弹性为1.28,富有弹性的税收具有抑制通胀的作用;经济下行阶段的税收弹性为0.98,说明税收并没有起到缓解经济波动的作用,其刺激经济活力的作用不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对税收的边际效应显著大于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总税收增速放缓与第二产业经营遇阻有密切关系;在开放经济环境下,国内税收对世界经济的依赖性较为稳定,国内税收的长期增长有赖于国内GDP的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贾功祥  谢湘生  
为了更加深刻地认识地区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的短期波动及相互影响,文章构建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模型,检验中国29个省市地区,1997~2009年间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消费量两者互相对对方的冲击情况。研究表明,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相互拉动作用是非对等的;电力、柴油和汽油单个能源消费和短缺对经济增长波动影响较小,表现出能源间的替代性;能源总量的消费对经济增长波动的影响较显著,与之前研究认为影响性较小的结论有所不同。在制定能源政策时,需要考虑能源总量供给和单个能源供给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潘文富  赵玲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潘文富  赵玲  
文章在利用Muller and Robert方法估计的实际预算余额的结构性成分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结构性预算余额、私人消费和实际GDP三变量的SVAR模型,结合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方法得出我国现行的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对私人消费的长期贡献率为9.38%,私人消费对产出的贡献远高于财政支出(结构性预算余额)对产出的贡献。文章首先将实际预算余额分成结构性预算余额和周期性预算余额两部分,同时利用估算出的潜在产出对实际预算余额进行了估计,其次检验了结构性预算余额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对私人消费以及产出的影响,最后实证分析我国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对产出和私人消费的影响,即都存在正向关系。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潘文富  赵玲  
文章在利用Muller and Robert方法估计的实际预算余额的结构性成分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结构性预算余额、私人消费和实际GDP三变量的SVAR模型,结合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方法得出我国现行的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对私人消费的长期贡献率为9.38%,私人消费对产出的贡献远高于财政支出(结构性预算余额)对产出的贡献。文章首先将实际预算余额分成结构性预算余额和周期性预算余额两部分,同时利用估算出的潜在产出对实际预算余额进行了估计,其次检验了结构性预算余额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对私人消费以及产出的影响,最后实证分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牟俊霖  王阳  
为了充分利用宏观经济数据的信息,本文以中国118个宏观经济变量的季度数据为基础,采用要素扩展的向量自回归模型估计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中国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发现:第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能够有效地促进城镇单位就业、城镇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的增长;第二,除了增加货币供给M0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城镇国有和集体单位的就业有微弱的促进作用之外,增加货币供给M1、M2以及降低利率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城镇单位就业、城镇国有和集体单位的就业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第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均能有效地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因此,我们建议,如果促进就业是宏观调控的关键政策目标,则应当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为主,如果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都是宏观调控的关键政策目标,则应当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搭配使用的政策组合,而不应当单独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这样会造成"无就业的经济增长"。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牟俊霖  王阳  
为了充分利用宏观经济数据的信息,本文以中国118个宏观经济变量的季度数据为基础,采用要素扩展的向量自回归模型估计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中国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发现:第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能够有效地促进城镇单位就业、城镇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的增长;第二,除了增加货币供给M0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城镇国有和集体单位的就业有微弱的促进作用之外,增加货币供给M1、M2以及降低利率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城镇单位就业、城镇国有和集体单位的就业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第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均能有效地促进中国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先涛  石俊  
文章针对我国能源消费及经济增长间关联进行基于1990~2011年间时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检验,并以国际通行的协整性检验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证实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双向因果关联,但并不具备长期的协整性。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生明  张亚斌  陈晓玲  
利用1997—2013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半参数空间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SSPVAR)及时空脉冲响应函数,实证检验我国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之间的时空传导效应,并探讨对外开放度对三者的异质性影响。结果发现,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及经济增长受到彼此的冲击后,大部分都呈现出正向的响应特征。其中,技术选择推进本省份及周边省份的产业结构升级,并在短期阻碍了经济增长,但长期内促进整体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不仅推进整体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还促进本省份及周边省份经济增长;经济中心的拉动效应较强且持久,经济增长会促进整个区域的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此外,对外开放度对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呈现出"N"形特征,对外开放度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前期较为平稳,随后呈现出"倒U"形特征。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生明  张亚斌  陈晓玲  
利用1997—2013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半参数空间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SSPVAR)及时空脉冲响应函数,实证检验我国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之间的时空传导效应,并探讨对外开放度对三者的异质性影响。结果发现,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及经济增长受到彼此的冲击后,大部分都呈现出正向的响应特征。其中,技术选择推进本省份及周边省份的产业结构升级,并在短期阻碍了经济增长,但长期内促进整体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不仅推进整体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还促进本省份及周边省份经济增长;经济中心的拉动效应较强且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李成  丁顺文  李一帆  
本文廓清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动态调控宏观经济的机理,揭示了两者协调影响经济的"黑箱"机制及其在经济不同阶段的搭配方式;运用中国2004—2019年的经济季度数据,构建TVP-SV-VAR模型探究两类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效应。研究发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共同把控流动性"闸门"实现互动协调;财政政策搭配货币政策具有时变性,在整体上"同向发力"推动经济发展;两类政策对产出的影响并非始终如理论一致,在结构层面仍有优化靶向性操作的余地。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阳  牟俊霖  
本文运用符号限制的向量自回归模型,估计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主要结论如下:一是两项宏观调控政策的就业效应与所处的经济周期阶段有关,在经济衰退期,两者的就业效应最强,在经济平稳期次之,在经济繁荣期最弱。二是在经济衰退时期,单独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比单独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就业有更强的促进作用,单独采取增加货币供给MO以及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比单独采取增加货币供给M2以及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对就业有更强的促进作用。三是在经济衰退时期,扩张性财政政策与增加货币供给MO以及降低利率的政策搭配使用,两者对就业的共同促进作用最强,但是扩张性财政政策与增加货币供给M2以及降低利率的政策搭配使用,则会抑制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对就业的共同促进作用有限。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曙霄  戴永安  
本文使用2001~2008年中国26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在考虑个体异质性和参数异质性的基础上,基于Koenker(2004)提出的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方法,检验了财政分权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财政分权确实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但不同分位数水平下其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样本分组的稳健性检验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考虑地方政府财政分权的空间策略性互动竞争行为的情况下,财政分权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依然是显著为正的,而政府间财政分权的空间策略性竞争却抑制了绝大多数城市的经济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