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06)
- 2023(15576)
- 2022(13337)
- 2021(12545)
- 2020(11072)
- 2019(25859)
- 2018(25636)
- 2017(50620)
- 2016(27182)
- 2015(30677)
- 2014(30629)
- 2013(30311)
- 2012(27941)
- 2011(24989)
- 2010(25457)
- 2009(23910)
- 2008(23908)
- 2007(21121)
- 2006(18365)
- 2005(16197)
- 学科
- 济(115375)
- 经济(115254)
- 管理(82997)
- 业(79120)
- 企(66020)
- 企业(66020)
- 方法(58800)
- 数学(52873)
- 数学方法(52106)
- 财(41167)
- 中国(30645)
- 农(29482)
- 制(23533)
- 务(23498)
- 财务(23426)
- 财务管理(23358)
- 业经(22628)
- 企业财务(22261)
- 地方(21193)
- 贸(21109)
- 贸易(21096)
- 易(20502)
- 学(20498)
- 农业(18916)
- 银(18246)
- 银行(18212)
- 理论(18090)
- 融(17227)
- 行(17224)
- 金融(17224)
- 机构
- 大学(388735)
- 学院(387720)
- 济(162919)
- 经济(159701)
- 管理(153664)
- 理学(132967)
- 理学院(131651)
- 管理学(129205)
- 管理学院(128511)
- 研究(123358)
- 中国(95178)
- 财(84247)
- 京(80748)
- 科学(73518)
- 财经(64172)
- 所(61794)
- 农(59842)
- 经(58142)
- 中心(57759)
- 江(57407)
- 业大(55427)
- 研究所(55411)
- 北京(50828)
- 经济学(50651)
- 范(47646)
- 财经大学(47549)
- 师范(47173)
- 农业(47006)
- 经济学院(46070)
- 州(45181)
- 基金
- 项目(255925)
- 科学(202100)
- 基金(187254)
- 研究(185613)
- 家(162263)
- 国家(160993)
- 科学基金(139337)
- 社会(118048)
- 社会科(112179)
- 社会科学(112142)
- 省(100076)
- 基金项目(98469)
- 自然(90851)
- 自然科(88832)
- 自然科学(88807)
- 教育(87849)
- 自然科学基金(87219)
- 划(84067)
- 资助(79076)
- 编号(75208)
- 成果(60851)
- 部(57985)
- 重点(57654)
- 发(53546)
- 创(53245)
- 课题(51765)
- 教育部(50237)
- 创新(49745)
- 科研(49663)
- 国家社会(48952)
- 期刊
- 济(170909)
- 经济(170909)
- 研究(113213)
- 中国(72008)
- 财(70005)
- 学报(57023)
- 管理(55730)
- 科学(52547)
- 农(51862)
- 大学(44073)
- 学学(41490)
- 教育(38687)
- 技术(36256)
- 融(35383)
- 金融(35383)
- 农业(34899)
- 财经(32312)
- 经济研究(29134)
- 经(27647)
- 业经(27207)
- 问题(23177)
- 统计(23124)
- 策(20812)
- 技术经济(20594)
- 贸(20161)
- 业(19350)
- 决策(19009)
- 理论(18321)
- 商业(18219)
- 财会(18041)
共检索到5684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谢升峰
测算表明,我国财政投资供给的绝对效应值是较大的,实证了我国财政投资供给效应的存在性;以经过扩展了的多马模型对我国财政投资供给效应增长的相对值的衡量结果则表明,我国政府资本产出效率的下降、供给总量因素中税收的过快上升、国债直接投资效益的下降以及供给结构的欠合理性是造成近年来我国财政投资供给效应相对增长率下降的重要制约因素。为了提高我国财政投资的供给效应,必须在总量管理、效率提高及结构优化上下功夫,即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财政投融资机制基础上调节供给总量,同时明晰政府投资范围,完善财政投资过程中的管理以提高效率,优化财政投资供给结构。
关键词:
财政投资 供给效应 供给效应相对增长率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黄赜琳
本文采用随机动态一般均衡方法,将政府支出作为外生随机冲击变量,构建中国三部门实际经济周期(RBC)模型,并对改革后的中国经济进行了实证检验,从而考察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周期特征及财政政策的效应问题。研究发现,在包含政府部门的RBC模型中,技术冲击和政府支出冲击可以解释70%以上的中国经济波动特征,中国经济波动是技术因素、供给因素和需求因素综合影响的共同产物。此外,本文证实改革后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王秋石 张敬来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田林海
从短期来看,扩大公共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似乎贡献巨大,而要深入判断其对经济发展和民营投资的长期影响并非易事。本文基于新古典投资和增长理论构建动态分析框架,深入分析了我国公共投资对民营投资挤出效应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对中国19952015年的公共投资和民营投资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总体而言,中国的公共投资的挤入效应比较明显,但随着资本存量大幅增加,尤其是2008年以后,公共投资的挤入效应已逐渐被挤出效应抵消,公共投资的效力已经大大减弱。同时,在我国公共投资的挤出效应机制主要是通过挤占民营部门投资的信贷资金可
关键词:
公共投资 民营投资 拉出效应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田林海
从短期来看,扩大公共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似乎贡献巨大,而要深入判断其对经济发展和民营投资的长期影响并非易事。本文基于新古典投资和增长理论构建动态分析框架,深入分析了我国公共投资对民营投资挤出效应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对中国1995~2015年的公共投资和民营投资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总体而言,中国的公共投资的挤入效应比较明显,但随着资本存量大幅增加,尤其是2008年以后,公共投资的挤入效应已逐渐被挤出效应抵消,公共投资的效力已经大大减弱。同时,在我国公共投资的挤出效应机制主要是通过挤占民营部门投资的信贷资金可得性来实现的,这与我国金融深化程度不够、金融市场不完善高度相关。最后本文从公共管理体制、深化金融改革和产业升级等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公共投资 民营投资 拉出效应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瀛
本文在OR模型分析框架下,构建了一个包含Calvo价格交错调整粘性和垄断竞争的两国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一体化程度对货币、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根据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提出了一个可检验的假说:与传统Mundell-Fleming等模型的结论不同的是,开放条件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及二者的相互作用。最后以中国实际数据为样本对理论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瞿小松 邓翔 余子楠
近年来,碳排放交易体系逐渐在各国建立,已成为推动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工具。本文利用一个动态CGE模型对《巴黎协定》所采用自主贡献方案下的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分析,并比较了不同交易模式下的全球减排效率。分析结果表明,碳交易市场规模越大,全球减排成本越低。如果能够建立全球统一的碳交易市场,自主贡献方案下2030年的全球减排成本仅占GDP的0.15%,各国福利都将得以提升。
关键词:
碳交易 减排 巴黎协定 效率 CGE模型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瞿小松 邓翔 余子楠
近年来,碳排放交易体系逐渐在各国建立,已成为推动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工具。本文利用一个动态CGE模型对《巴黎协定》所采用自主贡献方案下的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分析,并比较了不同交易模式下的全球减排效率。分析结果表明,碳交易市场规模越大,全球减排成本越低。如果能够建立全球统一的碳交易市场,自主贡献方案下2030年的全球减排成本仅占GDP的0.15%,各国福利都将得以提升。
关键词:
碳交易 减排 巴黎协定 效率 CGE模型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周敏
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土地财政"的"经营城市"模型。作为城市土地的实际所有者和垄断提供者,地方政府有能力也有激励通过经营城市来最大化其土地财政收入。给定土地总量,提高工业用地比例虽然不能直接增加财政收入,但却能通过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而提高住宅需求,同时也会因为减少住宅土地供给而减少住宅供给,进而最终会提高均衡房价和住宅用地的拍卖价格。地方政府要最大化以土地出让金为形式的土地财政收入,关键就在于选择合适的工业用地比例以在住宅用地的单价与面积之间实现最佳权衡。分析表明,这个最优工业用地比例主要依赖于企业的劳动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周敏
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土地财政"的"经营城市"模型。作为城市土地的实际所有者和垄断提供者,地方政府有能力也有激励通过经营城市来最大化其土地财政收入。给定土地总量,提高工业用地比例虽然不能直接增加财政收入,但却能通过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而提高住宅需求,同时也会因为减少住宅土地供给而减少住宅供给,进而最终会提高均衡房价和住宅用地的拍卖价格。地方政府要最大化以土地出让金为形式的土地财政收入,关键就在于选择合适的工业用地比例以在住宅用地的单价与面积之间实现最佳权衡。分析表明,这个最优工业用地比例主要依赖于企业的劳动产出弹性,并随之上升。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陈纯纯
本文通过构建名义GDP增长率、CPI、财政支出增长率、M2增长率这四个变量构成的VAR模型,对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的动态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财政货币政策变动对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的非中性以及财政货币政策之间存在非对称关系,并针对研究结果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动态效应 VAR模型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应樱
在理性预期理论的基础上,选用FL模型和BL模型进行对比,对我国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在FL模型中引入理性预期变量,对财政政策的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经济主体的理性预期会影响到财政支出的效果,FL模型的财政支出对于民间消费具有负效应,而FL模型和BL模型都证明了持续的财政支出对民间投资有挤出效应,前者的影响更为明显。经济主体对将来的预期对经济增长和扩大需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改善经济主体的理性预期有助于提高财政政策的效果。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汤玉刚 范方志
在借鉴国外财政规模实证分析建模方法的基础上,我们重新澄清了研究中国财政规模决定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建模方向。文章认为,工业化、城市化、人口结构等市场内生变量不能较好地解释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财政规模的演变;相反,揭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外生制度变量———经济分权和财政分权,连同显示市场交易总规模的国民收入变量,能够较好地解释这种变化。在理论上,作者所构建的简单计量模型分离出了市场与政府之间的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前者反映了市场边界与政府边界的重新界定,后者反映了财政学中广为人知的“瓦格纳定律”。诚然,沿着这一基本思路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关键词:
财政规模 分权 瓦格纳定律 实证分析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汤玉刚 范方志
在借鉴国外财政规模实证分析建模方法的基础上,我们重新澄清了研究中国财政规模决定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建模方向。我们认为,工业化、城市化、人口结构等市场内生变量不能较好地解释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财政规模的演变,相反,揭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外生制度变量———经济分权和财政分权,连同显示市场交易总规模的国民收入变量,能够较好地解释这种变化。理论上,作者所构建的简单计量模型分离出了市场与政府之间的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前者反映了市场边界与政府边界的重新渐进界定,后者反映了财政学中广为人知的“瓦格纳定律”。诚然,沿着这一基本思路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关键词:
财政规模 分权 瓦格纳定律 实证分析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孙志红 吴悦
文章以国家提倡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为背景,利用2010-2014年全国30个省份的数据,采用空间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将地区财政投入、银行信贷关于科技创新的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财政和信贷投入力度的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效率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其中财政支持的效用更明显,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促进作用越来越强;相反,财政作用于信贷再作用于科技创新的效果不好,有待进一步发挥出财政引导银行积极支持科技创新的效应;除此之外,财政和信贷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效应具有空间差异性,东部地区在发挥信贷支持科技创新方面表现较好,西部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