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766)
2023(20996)
2022(17772)
2021(16631)
2020(13909)
2019(31696)
2018(31734)
2017(60556)
2016(32938)
2015(36749)
2014(36858)
2013(36286)
2012(33152)
2011(29743)
2010(29969)
2009(27918)
2008(27683)
2007(24868)
2006(22205)
2005(19637)
作者
(94940)
(79109)
(78696)
(74915)
(50104)
(37872)
(35559)
(30738)
(29834)
(28339)
(26758)
(26698)
(25151)
(25121)
(24433)
(24108)
(23328)
(23327)
(22797)
(22702)
(19718)
(19496)
(19247)
(18214)
(17786)
(17635)
(17627)
(17614)
(16087)
(15759)
学科
(132157)
经济(131995)
(113594)
管理(102517)
(94051)
企业(94051)
方法(59171)
(50948)
数学(48870)
数学方法(48220)
(38832)
中国(38000)
业经(37926)
农业(33860)
(30316)
技术(26229)
(25982)
(25550)
财务(25470)
财务管理(25425)
地方(24345)
理论(24124)
企业财务(24123)
(23766)
贸易(23751)
(23151)
(22232)
银行(22179)
(22076)
(21805)
机构
学院(470424)
大学(466665)
(190448)
经济(186446)
管理(186394)
理学(160336)
理学院(158665)
管理学(155960)
管理学院(155077)
研究(154654)
中国(119086)
(99134)
科学(95048)
(90345)
(86073)
(77768)
业大(72376)
(71503)
财经(71345)
中心(70867)
研究所(70271)
农业(66284)
(64893)
北京(62462)
(60269)
师范(59707)
经济学(56881)
(56838)
(56094)
财经大学(52670)
基金
项目(313759)
科学(247355)
研究(231339)
基金(226966)
(197455)
国家(195695)
科学基金(168743)
社会(146285)
社会科(138398)
社会科学(138361)
(123860)
基金项目(119905)
自然(108798)
教育(106382)
自然科(106301)
自然科学(106272)
自然科学基金(104401)
(103034)
编号(94922)
资助(92745)
成果(76805)
重点(69744)
(69218)
(67624)
(67372)
课题(65155)
创新(62687)
国家社会(60129)
科研(59499)
教育部(59302)
期刊
(215386)
经济(215386)
研究(138928)
中国(94652)
(82753)
学报(73555)
管理(72068)
(70792)
科学(68620)
大学(57144)
农业(56039)
学学(54052)
教育(53705)
(44852)
金融(44852)
技术(44275)
业经(39391)
财经(35238)
经济研究(32764)
(30263)
(29568)
问题(28677)
技术经济(24771)
科技(23367)
(23064)
理论(21897)
现代(21752)
商业(21286)
图书(20795)
统计(20611)
共检索到7040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在一  杜锐  毛学峰  
本文利用1975-2014年的数据,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估计了全国10种主要农作物的技术偏向路径,对要素稀缺诱致性创新理论和市场需求诱致的创新理论进行了验证。通过比较资本-劳动交叉价格弹性和劳动-产出弹性后发现,资本和劳动具有相互替代的关系;劳动相对价格上升和产出增加都会引起节约劳动力的技术偏移;劳动密集度越低的作物对于劳动力相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越大。最后,结合农业发展现状,本文建议政府应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扮演技术变迁路径中的新动力,同时,理顺农业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科技创新,以"优质优价"的价格信号引导市场增加绿色优质、营养健康食品的供给。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姜鑫  
历史上不同国家有多种农业增长路径。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认为,那些劳动力丰富而土地资源贫乏的国家,应该走生物和化学技术进步的道路;那些劳动力稀缺而土地面积相对丰富的国家,应该走机械技术进步的道路。本文结合中国农业增长的实际数据对该理论作了一个实证检验,结合检验结果提出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应该以生物和化学技术进步为侧重点,同时不能忽视机械技术进步。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刘纯彬  王晓军  
本文在劳动力选择性转移的大背景下,构建了一个农户兼业生产的新技术采用模型,不但考察了兼业生产农户对新旧技术收益的比较、新旧技术和从事非农生产的比较,而且考察了采用新技术后新技术投入物在劳动力不流动和劳动力流动下的使用量大小以及由此导致的最终产出的比较。结论表明,与劳动力不能流动的情况相比,当农业工资率与非农工资率差距比较大时,劳动力流动下的兼业生产行为提高了新技术采用的收益标准,抑制了新技术采用量,从而导致农业产出总量减少。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曹博  赵芝俊  
本文首先解释了农业技术进步和诱致性技术变迁的内涵,构造了农业技术发明可能性曲线;其次,从农业技术与要素投入的"互补性"特征出发,基于里昂惕夫生产函数对农业生产者的技术类型选择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研究部门农业技术创新的"诱致性"表现;再次,在二元经济体制背景下,利用劳动生产率指数和土地生产率指数从侧面证明了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路径表现出比较明显的要素"诱致性"特征;最后基于政府部门、生产部门和研究部门对我国农业技术的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曹博  赵芝俊  
本文首先解释了农业技术进步和诱致性技术变迁的内涵,构造了农业技术发明可能性曲线;其次,从农业技术与要素投入的"互补性"特征出发,基于里昂惕夫生产函数对农业生产者的技术类型选择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研究部门农业技术创新的"诱致性"表现;再次,在二元经济体制背景下,利用劳动生产率指数和土地生产率指数从侧面证明了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路径表现出比较明显的要素"诱致性"特征;最后基于政府部门、生产部门和研究部门对我国农业技术的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许新华  
企业诱致性技术创新的诱因有两个:一是资源稀缺变化所引起的要素相对价格变化;二是增长的产品需求。诱致性技术创新的原理表明其是最有效率的一种技术进步方式,技术引进虽然也是一种技术进步,但是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效率损失。企业诱致性技术创新实现的条件是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制度创新,实现的最重要途径是准确定位政府的职能和破除既得利益集团。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玛兰  李晓云  
文章采用1981—2015年的省域面板数据,在分析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变动趋势的基础上,利用线性混合模型探究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与1981年相比,2015年中国省域粮食作物、棉花种植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蔬菜、油料种植比例整体呈增长趋势;大豆种植比例在大多数省份呈下降趋势,少数省份呈上升趋势;在粮食作物内部,小麦种植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玉米则呈增长趋势,水稻种植比例在部分省份呈下降趋势。②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省际差异性。农业劳动力转移会促进大宗粮食作物种植比例的增加,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发达地区及大型农产品集散区的经济作物(蔬菜)种植比例增加。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有利于促进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的增加,尤其是蔬菜种植比例,但不利于传统粮棉作物种植比例的增加,尤其是棉花种植比例。③除此之外,工业化水平、农业机械化率、人均耕地面积、农业补贴、化肥、灾害率均对作物种植比例的形成及变动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米巧   杜逍颖   贾娟娟  
本文以棉花生产为例,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角度出发,选取了2005—2021年中国22个棉花主产省份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从业人员比例及农业人力资本存量对棉花生产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整体来说,农业劳动力从业人员比例和农业人力资本存量的提升能够促进棉花总产量增加,而现阶段的土地流向不利于棉花总产量的提高。(2)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棉花主产区来看,无论是增加两个区域的农业人力资本存量和农业劳动力比例、还是提高土地流转率都将提升棉花总产量。(3)西北内陆地区在制定增加棉花总产量的政策时,需同时考虑现阶段低技能农业劳动力过剩及土地流向问题。根据以上结论,建议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提高新型经营主体承包率,降低撂荒可能性,并加强西北内陆地区农业劳动力技能培训,提升新质农业劳动力水平,解决低技能劳动力过剩问题。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国鲁来  
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社会化 ,源自创新技术本身具有的公共产品性质。将创新技术作为公共产品 ,由政府提供 ,也就使得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成为必要。农民专业协会是整合农民的有效组织形式。促进农民专业协会的发展 ,为其参与公共决策创造条件 ,是实现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社会化的重要前提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何爱  徐宗玲  
本文运用二级固定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对菲律宾1970~2005年期间农业生产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以考察其农业技术变革偏向。研究表明:在农用机械和劳动的相互替代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和技术变革引起的要素替代效应均比较明显,其中,技术变革所占份额稍高;而肥料和土地的相互替代几乎全部来源于技术变革。这一结果符合菲律宾人多地少的实际。因此,其农业技术变革存在诱致性的偏向,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同样适用。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永丽  柳建平  
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不仅直接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发育,而且对农村资本、土地等要素市场的发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农村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及土地市场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重组,并直接影响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夏恩君  顾焕章  
构建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夏恩君,顾焕章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表明,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其贡献份额将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而技术进步的核心是技术创新的形成,只有不断地产生技术创新才能促进技术进步速率的提高,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一般来讲...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卢东宁  
农业技术创新链循环是发挥农业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关键。本文在分析农业技术创新链循环中各类主体技术创新动力生成机制的基础上,剖析了各类主体以价格机制为基本保障机制,通过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价格机制、信用机制、协同机制、激励机制等相互作用的技术创新动力强化机制,设定了各类主体技术创新动力强化机制生成的价格支撑条件,并为政府强化各类主体的农业技术创新动力应该采取的措施提供了参考。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彭代彦  吴翔  
本文运用SFA方法考察了2003—2010年期间中国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并结合曼奎斯特指数,分析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及其构成。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总体水平不高,普遍存在着技术非效率性,且地区差异明显;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教育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女性化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得益于技术效率的提高,各省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大多呈上升趋势,但存在着地区差异,且对农业增长的贡献非常有限。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春香  闫国庆  
本文在界定农业技术创新内涵的基础上,对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成效和存在问题作系统分析发现,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整体水平偏低,具体表现在农业技术研究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农业集约化程度和单产水平较低,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比较落后。促进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包括探索农业科技发展道路,正确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技术类型;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做大做强现代种业;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建立可持续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创新合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