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39)
- 2023(11278)
- 2022(10119)
- 2021(9430)
- 2020(8079)
- 2019(18817)
- 2018(18893)
- 2017(37998)
- 2016(20297)
- 2015(22938)
- 2014(23067)
- 2013(23195)
- 2012(21360)
- 2011(19523)
- 2010(19520)
- 2009(17988)
- 2008(17663)
- 2007(15518)
- 2006(13742)
- 2005(12173)
- 学科
- 济(85268)
- 经济(85167)
- 管理(59814)
- 业(57386)
- 企(47131)
- 企业(47131)
- 方法(43611)
- 数学(38603)
- 数学方法(38259)
- 中国(23174)
- 财(22137)
- 农(21772)
- 业经(17478)
- 学(16864)
- 贸(16451)
- 贸易(16442)
- 制(16428)
- 易(15957)
- 地方(15739)
- 银(14631)
- 银行(14598)
- 农业(14339)
- 务(14102)
- 财务(14042)
- 财务管理(14011)
- 行(13905)
- 融(13680)
- 金融(13679)
- 企业财务(13361)
- 理论(13244)
- 机构
- 大学(299436)
- 学院(295146)
- 管理(121191)
- 济(121181)
- 经济(118595)
- 理学(105515)
- 理学院(104432)
- 管理学(102889)
- 管理学院(102349)
- 研究(94343)
- 中国(72116)
- 京(63345)
- 财(57786)
- 科学(56317)
- 财经(46994)
- 所(46392)
- 中心(43053)
- 经(42732)
- 农(42666)
- 业大(41972)
- 研究所(41919)
- 江(41088)
- 北京(40513)
- 范(37786)
- 师范(37488)
- 经济学(36832)
- 财经大学(35186)
- 院(34083)
- 州(33870)
- 经济学院(33592)
- 基金
- 项目(198415)
- 科学(156022)
- 研究(146985)
- 基金(144861)
- 家(124389)
- 国家(123379)
- 科学基金(106590)
- 社会(92542)
- 社会科(87787)
- 社会科学(87765)
- 基金项目(77419)
- 省(75979)
- 自然(69122)
- 教育(67475)
- 自然科(67451)
- 自然科学(67436)
- 自然科学基金(66245)
- 划(64070)
- 资助(60760)
- 编号(60571)
- 成果(49263)
- 部(45010)
- 重点(43445)
- 发(41409)
- 创(40827)
- 课题(40616)
- 教育部(39032)
- 人文(38391)
- 创新(38020)
- 科研(37953)
- 期刊
- 济(128550)
- 经济(128550)
- 研究(90313)
- 中国(49154)
- 管理(43525)
- 学报(43109)
- 财(41200)
- 科学(39657)
- 农(37421)
- 大学(33027)
- 学学(30890)
- 教育(30806)
- 融(29061)
- 金融(29061)
- 农业(26038)
- 技术(24743)
- 财经(22779)
- 业经(21017)
- 经济研究(20878)
- 经(19162)
- 问题(17406)
- 理论(16710)
- 图书(15919)
- 实践(15292)
- 践(15292)
- 技术经济(14723)
- 商业(13952)
- 贸(13716)
- 现代(13494)
- 科技(13346)
共检索到4245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高翔 谢昌斌
证券信用交易制度有利于完善证券市场交易机制,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我国至今仍然禁止开展信用交易。但是,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成熟,适时推出证券信用交易已成为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内学术界和证券界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拟总结我国证券信用交易研究历程和特点,并对信用交易的市场影响、运作模式、监管问题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
信用交易 运作模式 监管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陈庭强 曹冬生 王冀宁
证券信用交易是一项基本的信用交易制度,包括融资和融券两种交易类型,其在稳定金融市场的同时,也是风险传染的媒介和载体。在证券信用交易机制下,交易对手风险分别形成于交易过程、证券信用交易连接的不同金融市场之间以及证券信用交易市场的波动。交易对手间信息不对称、交易对手财务风险及投资者情绪等影响并导致了交易对手风险的传染。基于此,提出我国证券信用交易市场发展及其风险传染控制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慧珊 张波
近年来在信用价差测度的基础上衍生的影响因素研究和信用价差指数研究也逐渐成为固定收益证券风险管理的热点。文章从固定收益证券信用价差测度、信用价差影响因素和信用价差指数三个方面对该领域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并在理论和实证角度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徐龙炳 吴华 陈小琳
本文把证券交易所上市资源竞争看成是证券交易所、企业和投资者三方间的博弈,并从证券交易所间竞争的途径与方法、企业的上市选择、投资者选择证券交易所以及证券交易所竞争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归纳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希望能给国内学者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同时给我国证券交易所应对上市资源竞争和企业上市选择提供借鉴。
关键词:
证券交易所 上市资源 海外上市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巴曙松 王一出
高频交易是金融科技与证券市场结合的新生事物,如何认识和看待高频交易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一直是全球范围内广受关注的问题。本文在厘清高频交易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既有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评述,发现在一般情况下高频交易可以提升市场稳定性并提供流动性,但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则会降低流动性而损害市场质量。同时,在分割化的市场中,高频交易会通过市场势力再分配以及逆向选择等机制破坏交易策略公平性,与之相关的过度竞争和"军备竞赛"则会损害市场福利。而监管因素如何影响高频交易的作用、高频交易在亚洲市场以及中国市场的合理发展路径,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高频交易 市场质量 市场福利 证券市场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周传龙 晓华
改革以来,我国证券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截止1992年年初,全国各类有价证券累计发行2000多亿元,证券转让交易额已突破5O0亿元,且增长速度日趋加快。逐步扩大证券的发行、建立和完善证券市场,是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客观需要。这里将有关的几个问题加以综述。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钱凯
"如果你有一个稳定的现金流,就将它证券化。"华尔街这句名言如今在我国正越来越多地变成现实。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原本不流通的金融资产转换成为可流通资本市场证券的过程,可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的行为,使其具有流动性。8月28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在当前经济背景下,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何现实意义?又该如何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确保证券化试点稳步健康推进?本文将近期一些专家对此问题的研究观点做一综述。①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蔡祥
本文对与中国资本市场中审计问题相关的实证研究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系统地回顾。总的来看 ,在短短的数年中 ,我国审计领域的实证研究已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审计市场的运行效率作出更为客观的评价 ,也将为未来的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审计问题 实证研究 综述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王艳 郭剑光 孙培源
证券交易过程中,交易信息的发布、扩散和传递方式对于各类市场参与者非常重要。目前关于信息揭示制度和交易透明度对市场运行效果的影响尚存在许多争议。本文讨论了交易透明度的含义、研究者和市场机构对于交易透明度的争论、交易透明度与市场绩效的关系,以及不同交易透明性的市场之间的竞争等问题,系统总结了目前与证券交易透明度和交易信息揭示有关的理论观点,以期把握交易信息揭示程度对市场产生的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交易透明度对市场的运行效率产生的影响。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彭飞 朱建林
有关资产证券化风险自留问题的研究兴起于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我国对于相关话题的研究也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已有文献认为,证券化产品的发起者与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商业银行等发起者倾向于出售低质量的贷款,或是放松对贷款的筛查和监督,使投资者蒙受损失,这也成为各国陆续推出风险自留政策的原因。依据信号理论和激励相容原理,风险自留有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但也有学者认为,强制自留的资金成本和信息损耗削弱了风险自留制度的价值。对于最优自留形式与比例的选择,学者们认为应当依据经济环境、产品结构、资产质量有针对性
关键词:
资产证券化 信息不对称 信用风险自留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彭飞 朱建林
有关资产证券化风险自留问题的研究兴起于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我国对于相关话题的研究也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已有文献认为,证券化产品的发起者与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商业银行等发起者倾向于出售低质量的贷款,或是放松对贷款的筛查和监督,使投资者蒙受损失,这也成为各国陆续推出风险自留政策的原因。依据信号理论和激励相容原理,风险自留有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但也有学者认为,强制自留的资金成本和信息损耗削弱了风险自留制度的价值。对于最优自留形式与比例的选择,学者们认为应当依据经济环境、产品结构、资产质量有针对性地制定自留政策,而且应当完善豁免条款和反规避措施,以保障自留政策的有效性。
关键词:
资产证券化 信息不对称 信用风险自留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耿志民
研究证明证券市场在本质上应该是一个做多机制与做空机制相互制衡的市场,我们应构建市场化证券信用交易制度模式,并加强制度规划和交易机制设计,以提高资本形成的效率。
关键词:
证券市场 证券信用交易 制度设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