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19)
- 2023(12068)
- 2022(10715)
- 2021(10229)
- 2020(8740)
- 2019(20153)
- 2018(20447)
- 2017(39738)
- 2016(21796)
- 2015(24360)
- 2014(24573)
- 2013(24551)
- 2012(22608)
- 2011(20405)
- 2010(20535)
- 2009(18884)
- 2008(18720)
- 2007(16415)
- 2006(14447)
- 2005(12774)
- 学科
- 济(85039)
- 经济(84949)
- 管理(65489)
- 业(61009)
- 企(50533)
- 企业(50533)
- 方法(40677)
- 数学(35473)
- 数学方法(35063)
- 财(24011)
- 中国(23195)
- 农(22674)
- 学(20006)
- 业经(18077)
- 制(17338)
- 地方(16999)
- 环境(16204)
- 务(16066)
- 财务(16002)
- 财务管理(15969)
- 贸(15389)
- 贸易(15380)
- 企业财务(15205)
- 易(14977)
- 农业(14877)
- 银(14672)
- 银行(14632)
- 和(14374)
- 理论(13910)
- 行(13880)
- 机构
- 大学(314997)
- 学院(312571)
- 管理(124026)
- 济(121052)
- 经济(118283)
- 理学(107659)
- 理学院(106438)
- 管理学(104466)
- 研究(103925)
- 管理学院(103912)
- 中国(77433)
- 京(67878)
- 科学(66201)
- 财(58752)
- 所(52998)
- 农(50325)
- 研究所(48303)
- 业大(47571)
- 财经(47253)
- 中心(46565)
- 江(44103)
- 北京(43382)
- 经(42795)
- 范(41038)
- 师范(40633)
- 农业(39627)
- 院(37895)
- 州(36780)
- 经济学(35711)
- 财经大学(35328)
- 基金
- 项目(212604)
- 科学(166084)
- 研究(154011)
- 基金(153944)
- 家(134781)
- 国家(133705)
- 科学基金(113806)
- 社会(95049)
- 社会科(89955)
- 社会科学(89931)
- 基金项目(82471)
- 省(82440)
- 自然(75554)
- 自然科(73677)
- 自然科学(73658)
- 自然科学基金(72299)
- 划(70174)
- 教育(70145)
- 资助(64088)
- 编号(62806)
- 成果(51395)
- 重点(47508)
- 部(47033)
- 发(44845)
- 创(43518)
- 课题(42896)
- 科研(41175)
- 创新(40580)
- 教育部(39792)
- 大学(39179)
- 期刊
- 济(131501)
- 经济(131501)
- 研究(92126)
- 中国(54312)
- 学报(51220)
- 科学(46751)
- 管理(44774)
- 农(44681)
- 财(43778)
- 大学(38077)
- 学学(35947)
- 教育(32459)
- 农业(31315)
- 融(26974)
- 金融(26974)
- 技术(25258)
- 财经(22537)
- 业经(21958)
- 经济研究(20861)
- 经(19038)
- 问题(17816)
- 理论(16448)
- 图书(16086)
- 业(15723)
- 科技(15280)
- 实践(15189)
- 践(15189)
- 技术经济(14779)
- 版(14291)
- 现代(14221)
共检索到4491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尚虎平
如何遏制我国西部生态环境恶化成为当务之急,这需要对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估以掌握存在的具体问题。本文通过构建生态脆弱性发生与应对的机理模型,发现应对的关键环节在于对脆弱性进行评估,其环节包括构建数据库,挖掘评估指标,单项、整体脆性评估,脆性与地方政府协同度评估等。根据评估结果,政府可以在策略矩阵中选择适当的应对工具。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怡梦 尚虎平
虽然中国在优化环境、改善生态方面持续投入,但西部生态脆弱性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这实际上与地方政府的绩效观不无关系。本文在构建生态脆弱性、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耦合协同模型评估了西部45个城市2013-2016年间的生态脆弱性与政府绩效两系统协同情况。从结果来看,西部生态脆弱性与政府绩效处于"高耦合、低协同"程度,也就是说政府在追求绩效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解决生态脆弱性问题,一定程度反映了西部政府绩效观未实现与生态观的有效协同。这很大程度上肇源于生态使命感扭曲、生态绩效目标"泛经济化"、生态政策与经济等领域政策协同度低等诱因。未来可以从实施生态导向目标责任制、完善生态协同机制和生态评估制度等方面来突破当前窘境。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尚虎平 李逸舒
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盈江地震、西南大旱等由西部生态脆性引发的生态危机有向全国蔓延之势,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针对这种情况,国内外对中国西部生态脆性问题如何解决做了不少探索,对其观点进行综述性的梳理可以了解国内外本领域专家提出的各种解决措施,并找到可能被遗漏的"良药"。通过对检索到的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国内外普遍忽视了对西部生态进行评估性研究,这使得以政府为主的主体在应对中缺乏针对性,因此,建议从构建西部生态脆性评价数据库、开发科学的脆性评估准则、选取有代表性的证据数据等方面来寻找一种以评估来预防、控制生态脆性的出路。
关键词:
西部 生态脆性 评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永娟 王效科 欧阳志云
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生态系统的格局、过程和服务功能发生改变,进而威胁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是当前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和减缓环境恶化的关键。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出现的生态系统脆弱性概念进行了归纳、总结,阐述了笔者的理解,并提出应规范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命名,以加强不同领域间的交流;综述了国内外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的侧重点以及可供借鉴的评价方法,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选择适宜的评价方法,同时应积极探讨适合研究区域的更准确更方便的评价方法;最后,探讨了该领域研究面临的挑战,而这也是今后脆弱性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生态系统 脆弱性 环境恶化 综合指数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安士伟 万三敏 李小建
在对国内外城市脆弱性及其评价体系的研究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城市脆弱性综合评价模型,将其设定为四个目标层,即资源脆弱性、生态脆弱性、经济脆弱性、社会脆弱性,各目标层的脆弱性则设定为敏感性、适应性、应对力三个因子的综合函数,使评价模型能更全面地评价城市的脆弱性,同时,又能反映出各城市脆弱性的主要症结,为风险控制提供思路。通过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脆弱度进行测量,发现总体脆弱性呈降低趋势,与区位密切相关,同时也找出了各城市的脆弱性风险主导因子,据此,提出河南不同省辖市降低城市脆弱性的具体措施,包括建设紧凑城市、生态城市、双创城市、海绵城市,慎建城市新区等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安士伟 万三敏 李小建
在对国内外城市脆弱性及其评价体系的研究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城市脆弱性综合评价模型,将其设定为四个目标层,即资源脆弱性、生态脆弱性、经济脆弱性、社会脆弱性,各目标层的脆弱性则设定为敏感性、适应性、应对力三个因子的综合函数,使评价模型能更全面地评价城市的脆弱性,同时,又能反映出各城市脆弱性的主要症结,为风险控制提供思路。通过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脆弱度进行测量,发现总体脆弱性呈降低趋势,与区位密切相关,同时也找出了各城市的脆弱性风险主导因子,据此,提出河南不同省辖市降低城市脆弱性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慧爽 张慧
脆弱性作为系统的内在特征,程度越高越不利于区域高质量发展。论文从敏感性和恢复力两个角度构建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实现各子系统指标到系统脆弱性的映射,分析黄河下游地区复合系统脆弱性的时空分布格局和障碍度因子。结果表明:2001—2020年,黄河下游地区各子系统和复合系统脆弱性指数均在波动中不断下降,下降幅度整体呈现逐渐放慢的特征;在空间分布上,河南省6个地市复合系统脆弱性指数整体上高于山东省9个地市;复合系统脆弱性指数的前五大障碍因素由经济因素逐渐向生态因素转变。基于此,提出应保护和建设多种类型的局部生态系统,形成互补生态,促进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持续性,合理调整复合系统的内部结构,增强复合系统韧性的建议。
关键词:
黄河下游地区 复合系统 脆弱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慧爽 张慧
脆弱性作为系统的内在特征,程度越高越不利于区域高质量发展。论文从敏感性和恢复力两个角度构建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实现各子系统指标到系统脆弱性的映射,分析黄河下游地区复合系统脆弱性的时空分布格局和障碍度因子。结果表明:2001—2020年,黄河下游地区各子系统和复合系统脆弱性指数均在波动中不断下降,下降幅度整体呈现逐渐放慢的特征;在空间分布上,河南省6个地市复合系统脆弱性指数整体上高于山东省9个地市;复合系统脆弱性指数的前五大障碍因素由经济因素逐渐向生态因素转变。基于此,提出应保护和建设多种类型的局部生态系统,形成互补生态,促进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持续性,合理调整复合系统的内部结构,增强复合系统韧性的建议。
关键词:
黄河下游地区 复合系统 脆弱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於琍 李克让 陶波
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更甚于气候平均态的变化,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评估及机理研究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以极端降水为例,选择我国旱涝频繁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的动态模拟,选择与极端降水显著相关的生态系统功能特征量,根据IPCC脆弱性的定义,以生态系统功能特征量偏离多年平均状况的程度及其变化趋势分别定义系统对极端降水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从而评估其脆弱性。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系统多年平均脆弱度为轻度脆弱,轻度脆弱及以下地区占区域总面积的大半,约65%,脆弱度较高的区域占20%,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西北部。极端降水会增加长江中下游区域生态系统...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许珍 郭晓梅 李航 胡小兵
以我国民用机场为研究对象,对我国民用机场基础设施进行系统细分,并建立民用机场综合灾害脆弱性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基于专家经验绘制民用机场综合自然灾害防御能力评估的52组价值函数,对民用机场关键基础设施在综合灾害影响下的脆弱性进行定量分析,一方面为机场行业建立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制定减灾与应急策略,提高机场安全建设能力,特别是支线中、小机场的防御灾害风险的能力提供基础性研究;另一方面通过对全国范围内机场灾害防御能力的定量对比,为航空保险以及民航相关承保标的风险定价以及风险查勘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思思 于迪 车伍
近年来,国内外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城市可持续发展,开展城市暴雨内涝脆弱性评估、提高排水系统适应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深入研究国内外相关案例的基础上,介绍了脆弱性评估的概念和方法;对国内外城市暴雨内涝脆弱性评估方法进行综合对比并分析其局限性;在借鉴发达国家提升城市排水防涝适应性对策的基础上,对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出建议。
关键词:
暴雨内涝 脆弱性评估 适应性 海绵城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薛倩 谢苗苗 郭强 王亚男 武蓉蓉 刘琦
全球气候变化及快速城市化增加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高温热浪作为其中的典型效应,增加了与热相关的健康风险,越来越受到气象学、医学与地理学学者的关注。论文系统梳理了高温热浪的定义,从地理学视角,以空间评估作为切入点,总结分析了高温热浪脆弱性评估中的空间指标、空间制图方法与空间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明该领域已从单一视角逐步深入到气象学、医学、地理学等复合学科的交叉研究,地理学作为桥梁将气象学与医学有机结合,为脆弱性评估提供空间指标参数、为制图提供思路与方法,并提供空间对策连接规划和风险预警等实践工作。未来的研究展望包括:空间指标综合各学科研究需要、集成各学科优势进行构建,空间制图在社区小尺度到区域大尺度的耦合机理分析基础上探讨跨区域研究表达方式,空间对策针对不同风险人群采取差异化研究,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喻鸥 阎建忠 张镱锂
区域脆弱性评估为脆弱性地区农户摆脱贫困、区域持续发展和政府制定适应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由于区域内部人地系统的复杂性,区域的脆弱性定量评估较为困难。中国脆弱性研究起步较晚,关注较早的是脆弱性区域的分布,但对区域内脆弱人群的脆弱性研究较少,认识上的不足影响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科学的适应政策和措施。本文介绍了对脆弱性的认识,梳理了区域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估方法,阐释了定性内涵、指标评估、以可持续生计框架为基础的脆弱性评估、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脆弱性评估等方法。针对中国的生态脆弱区,建议利用可持续生计框架构建指标体系,定量评估其脆弱性。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徐松鹤 韩传峰 孟令鹏
基于系统脆弱性内涵,从敏感性、应对力和恢复力三方面构建城市防灾系统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应用突变级数法并引入熵值法克服指标重要度排序的主观性,评估中国大陆省会及直辖市的城市防灾系统脆弱性。结合评估结果运用优势粗糙集理论得到城市防灾系统脆弱性指标的约简,即影响城市防灾系统脆弱性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评估方法极大地减少了主观因素影响,能为建设城市应急管理能力提供理论支持,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娟娟 何佳琛
我国西部大部分地区处于生态脆弱带上,生态环境自身的敏感性、不稳定性、摆动性问题突出,加之人类无节制开发耗用自然资源及不合理排放废弃物,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谋发展,造成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直逼阀值,生态环境极度脆弱。为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文章从压力、潜力两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和系统聚类分析法,多角度综合评价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程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