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746)
- 2023(18451)
- 2022(15927)
- 2021(14994)
- 2020(12440)
- 2019(28481)
- 2018(28577)
- 2017(54834)
- 2016(29722)
- 2015(33883)
- 2014(34169)
- 2013(34355)
- 2012(32239)
- 2011(29327)
- 2010(29834)
- 2009(27975)
- 2008(27180)
- 2007(24538)
- 2006(22543)
- 2005(20520)
- 学科
- 济(139775)
- 经济(139630)
- 业(82432)
- 管理(79254)
- 企(58011)
- 企业(58011)
- 农(53316)
- 方法(50811)
- 数学(43466)
- 数学方法(42999)
- 中国(40230)
- 地方(35578)
- 农业(35435)
- 业经(31634)
- 财(29759)
- 学(28030)
- 制(26714)
- 贸(22957)
- 贸易(22939)
- 易(22107)
- 银(21606)
- 银行(21560)
- 行(20775)
- 融(20436)
- 金融(20429)
- 环境(20018)
- 发(19843)
- 理论(19322)
- 和(18873)
- 地方经济(18468)
- 机构
- 学院(435455)
- 大学(435001)
- 济(182346)
- 经济(178288)
- 管理(166760)
- 研究(155220)
- 理学(141790)
- 理学院(140083)
- 管理学(137850)
- 管理学院(137039)
- 中国(119420)
- 京(94925)
- 科学(93708)
- 财(83443)
- 农(81864)
- 所(79516)
- 研究所(71338)
- 中心(70626)
- 江(68085)
- 业大(65729)
- 财经(64771)
- 农业(62527)
- 北京(61314)
- 范(61079)
- 师范(60604)
- 经(58566)
- 州(55841)
- 院(55213)
- 经济学(54141)
- 省(49697)
- 基金
- 项目(280503)
- 科学(219324)
- 研究(209652)
- 基金(200420)
- 家(173575)
- 国家(172003)
- 科学基金(146283)
- 社会(132181)
- 社会科(124764)
- 社会科学(124730)
- 省(110071)
- 基金项目(106892)
- 教育(94639)
- 自然(92061)
- 划(91688)
- 自然科(89767)
- 自然科学(89746)
- 自然科学基金(88094)
- 编号(87724)
- 资助(82056)
- 成果(72720)
- 发(64053)
- 重点(62484)
- 部(62019)
- 课题(60399)
- 创(56825)
- 国家社会(53667)
- 创新(53017)
- 教育部(52745)
- 科研(52317)
- 期刊
- 济(221126)
- 经济(221126)
- 研究(138304)
- 中国(93863)
- 农(80428)
- 学报(66999)
- 科学(63511)
- 财(61442)
- 管理(60506)
- 农业(54405)
- 大学(51411)
- 教育(50081)
- 学学(48194)
- 融(45836)
- 金融(45836)
- 技术(37952)
- 业经(37924)
- 经济研究(33012)
- 财经(31961)
- 问题(30142)
- 经(27442)
- 业(26225)
- 图书(23365)
- 技术经济(22240)
- 理论(21341)
- 贸(21247)
- 资源(21158)
- 世界(21104)
- 版(21073)
- 现代(20222)
共检索到6855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肖琦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西部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问题阻碍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新时期,利用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将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提供新的途径。文章以贵州省安顺市为例,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安顺市旅游产业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文章提出四点对策建议: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培养和扶持乡镇旅游企业家;加强农村人才培训和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作用。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李成虎
从刘易斯经典的"二元结构"人口流动模型到托达罗的三部门人口流动模型,对劳动力在部门间流动的研究都是在工业化迅速扩张、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对劳动力需求弹性很大的背景下进行的。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依靠城市很难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阶段,解决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主要从农业内部空间的扩张着手,形成通过农业产业化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尹长丰 柳百萍
本文通过对合肥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研统计,合肥地区《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定量测度以及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贡献率测算分析基础上,分析旅游业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结论如下:1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乡村旅游"能就地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这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2、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间接地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3、旅游业就业门槛低,包容性强,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赵翠红
河南作为我国人口和农业大省,由于其农村中存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造成了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错位,这严重地制约着河南农业现代化和经济结构高级化的实现。实践证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直接影响着河南经济增长的速度,因此,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劳动力的转移,以此为契机加速河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关键词:
剩余劳动力 二元经济 产业结构 人力资本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谭琳 孙鹤
本文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对调查资料使用多种方法进行统计整理,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西部地区以云南省为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提出西部地区发展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人力资本 教育经济学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胡文海 柳百萍
本文分析了合肥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提出了发展"三农旅游"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三大途径,并提出通过三个战略转型保证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战略对策,即农业供给结构战略转型以保证转移劳动力有事可做,农民思想观念战略转型保证转移劳动力有事愿做,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战略转型保证转移劳动力有事能做。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窦贤君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窦贤君如果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广大农民解决了温饱,那么也可以这样说,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的规模转移,将在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范围再一次解放生产力。在我们这样一个底子薄、农村人口基数大、生产...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马华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热点。本文通过对江苏农村实际情况的分析,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经济 剩余劳动力 转移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卢东宁 王晨阳
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逐年增加,而且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三大矛盾,即农民就业充分供给与有限需求的矛盾、农民就业人多与钱少的矛盾和农民就业空间扩展需求与现实就业空间缩小之间的矛盾。推行以农业技术创新为主线,以发展农业为中心,以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为目标的农业发展战略,能够避开上述矛盾,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良性转移。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矛盾 思路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赵翠红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产业转移、区域转移和身份转换三种形式,文中所用的转移主要指前两种形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回流能有效地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河南转移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极大地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本次全球经济危机造成我省外出务工人员大量回流,对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来了挑战,从长期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然是促进我省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手段,因而应采取多种措施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回流工作,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劳动力回流 城乡协调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魏勇强 黄郁鑫
对于我国当前的二元化经济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农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以及城镇失业率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负相关;农村现代化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正相关。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中国农村 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全卓伟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劳动力和人口从农业中逐渐分离出来的历史。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上,传统的农业技术由于机械、电力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与相对稳定的土地面积相比,农业中存在了相对过剩的劳动力。以“二元经济论”著名的阿瑟·刘易斯认为,只要非农业部门能够提供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实际工资,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个人收入差额能够补偿城市的过高生活费和因劳动力流动脱离了原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心理成本,农业劳动力就会大量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步宇
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是加快城镇化,确保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解决中国规模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包括城市再就业等问题,是今后数年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以重庆市为例,研究城乡统筹视野下的重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也可为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思路。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城乡统筹 对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叶堂林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本文仅以北京市为例,分析了“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劳动力转移的优势、机遇、挑战及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我国应采取各种促进就业的政策、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乡镇企业持续发展等,大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宏观环境 转移趋势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于小妹 孔荣 徐彦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点、原因及其对农村经济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维护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劳动者素质,调整产业结构及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农村经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