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24)
2023(11067)
2022(9533)
2021(8576)
2020(7449)
2019(17079)
2018(16814)
2017(33185)
2016(18351)
2015(20640)
2014(20656)
2013(20635)
2012(19359)
2011(17815)
2010(18039)
2009(17030)
2008(17029)
2007(15436)
2006(13694)
2005(12089)
作者
(58464)
(48984)
(48687)
(46409)
(30822)
(23624)
(22348)
(19184)
(18245)
(17133)
(16497)
(16110)
(15546)
(15420)
(15266)
(15244)
(15194)
(14419)
(14161)
(13939)
(12433)
(11993)
(11915)
(11196)
(10927)
(10896)
(10794)
(10686)
(9877)
(9857)
学科
(79637)
经济(79553)
管理(50605)
(49213)
方法(37426)
(36842)
企业(36842)
数学(33928)
数学方法(33679)
中国(24082)
(22348)
(19537)
(16818)
贸易(16814)
(16635)
(16355)
地方(16246)
业经(15615)
(15104)
农业(14759)
(12829)
银行(12766)
环境(12494)
(12170)
(11585)
金融(11583)
(11544)
财务(11528)
财务管理(11495)
技术(10955)
机构
大学(281318)
学院(279283)
(116582)
经济(114146)
管理(103897)
研究(97231)
理学(90108)
理学院(88999)
管理学(87532)
管理学院(87018)
中国(71645)
科学(62518)
(59586)
(57035)
(52862)
(51407)
业大(47530)
研究所(47058)
农业(45880)
中心(43593)
财经(42906)
(40807)
(38856)
北京(37205)
经济学(36823)
(35398)
师范(34908)
(34255)
经济学院(33747)
(32665)
基金
项目(186353)
科学(144830)
基金(135598)
研究(127590)
(121624)
国家(120649)
科学基金(100884)
社会(82100)
社会科(77863)
社会科学(77833)
基金项目(72593)
(72305)
自然(67132)
自然科(65589)
自然科学(65563)
自然科学基金(64399)
(62461)
教育(58180)
资助(55168)
编号(50064)
重点(42499)
(41163)
(40537)
成果(39839)
(38190)
计划(36680)
科研(36550)
创新(35900)
课题(34522)
教育部(34371)
期刊
(122420)
经济(122420)
研究(79544)
学报(51738)
(50469)
中国(47192)
科学(45010)
(39076)
大学(37254)
学学(35669)
管理(34317)
农业(33758)
(24060)
金融(24060)
教育(21932)
财经(21309)
技术(21173)
经济研究(20563)
业经(20347)
问题(19197)
(18321)
(17916)
(14630)
技术经济(14421)
(14317)
商业(14003)
统计(13432)
理论(13251)
业大(13223)
科技(12990)
共检索到3990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毛锦凰  智煜  
基于1999—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Malmquist指数法对西部地区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估算及分解。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其中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原因,而技术效率的下降制约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从城市的效率分布特征来看,多数城市经济发展并非只是投入型增长,存在地区间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程度不均衡的情况。经济增长与基础设施建设显著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政府行为、资本深化程度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研究认为,西部城市应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升级,完善基础设施,扩大科研投入规模,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促进要素有效流动及资源合理配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高秀丽  孟飞荣  
运用索洛残值法测算了1997—2010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物流业TFP,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对物流业TFP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省的物流业TFP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地理环境因素对物流业TFP的影响显著,地理位置相邻地区的物流业TFP具有趋同现象;基础设施和工业化进程对物流业TPF的提高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市场需求条件和市场化水平的促进作用不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梅  
文章对我国各省区Malmquist指数进行分解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人力资本的深化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和规模效率的增长,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Verdoorn定律。地区基础设施、城市化对技术进步无明显影响但是会促进技术效率的改进,而开放度则会促进技术进步但对技术效率无影响。农业占GRP的比重增加导致Malmquist指数提高,它会使技术效率增加但与技术进步存在负相关关系。除东北地区外,全国及各地区存在着技术效率的收敛。纯粹技术效率的收敛导致了技术效率的收敛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炜  范洪敏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需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制度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文章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我国30个省份1998-2012年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度并考察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阶段特点、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全国1998-2012年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为0.1%,增长来源主要是技术水平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省际差异较大,而区域表现出一定的趋同。1998-2012年间,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无变化,两个地区虽技术水平变化增长0.3%,但技术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焦晋鹏  宋晓洪  
文章基于2003~2011年间粮食主产区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DEA方法测算粮食全要生产率的Malmquist指数,构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粮食直补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粮食直补金额的增长不仅抑制了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还抑制了农户对技术使用效率的提升,仅实现了促进粮食生产技术的进步;粮食直补不仅具有推动效率提升的激励效应,还有阻碍生产效率提高的挤出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户艳辉  
文章首先利用1998~2009年面板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的非参数Malmquist方法,分析了秦皇岛市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特点。然后基于四种理论假设,选取10个指标运用灰色关联方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其中9个指标的关联度较高,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和富裕程度、聚集经济、产出规模对秦皇岛市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小胜  余芝雅  安庆贤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我国很多环境污染指标在世界排名也显著提高。那么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否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经济增长对环境一定是有害的吗?也就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中国是否存在?围绕着这些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讨。但是很多文献都是利用人均收入和人均排放关系来识别是否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没有认清这两者都是生产过程的产出,是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导致产出的结果。忽略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和产出组合的效率变化,只研究两个产出之间的关系会影响传统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检验基础,也妨碍环境效率影响因素的识别。正是循着这个方向,很多学者构建了一个综合的环境绩效指标。通...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学军  孙炳  
基于2002—2014年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方法对我国25家文化企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并构建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文化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相对较高,2008年前的平稳波动主要依靠技术进步,2008年后的剧烈变化则依靠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文化企业间TFP存在显著差异,文化创意设计类、广播影视娱乐类企业TFP水平明显高于新闻出版发行类、文化产品生产类企业。智力资本比重、市场营销规模、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比重及核心人才规模等因素对文化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吴淑娟  吴海民  
为了测量我国智能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本文采用2011~2017年上市智能企业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模型、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智能全要素生产率先升后降并逐步平稳;产业的技术进步、企业智能资金和人力投入与智能全要素生产率正相关;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教育水平和智能资金投入,企业资金集中度和周转率与智能全要素生产率负相关,但具体行业有所差异。因此,应采取措施促进智能产业技术进步和规模扩大,并加强部分子行业企业管理。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谭少鹏  
【目的】化解林业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与环境污染、能源消耗间的矛盾,加速林业经济增长模式从以传统要素为主导向以高级生产要素为内核转变,推进区域绿色林业协调高质量发展。【方法】通过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非角度、非径向的SBM模型和GML指数对2002—2020年中国30个省域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相关性分析深层次揭示邻近省域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区域整体演变趋势产生的影响,采用邻接空间权重矩阵建立面板空间计量模型探究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整体来看,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上升态势,说明我国林业可持续化发展趋向良好;技术进步是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增长源,而技术效率则对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一定抑制作用。空间相关性分析显示:我国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正相关性正渐趋弱化,“高-高”集聚特征重点体现在上海、江苏等华东区域,“低-低”集聚特征则主要分布于四川、甘肃等地。影响因素研究显示:产业发达程度、宏观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与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城镇化水平和能源消费结构则与其具有负相关关系。【结论】对策建议如下:1)全方位建立健全有关政策及法律保障体系;2)深层次统筹林业绿色发展和区域一体化战略;3)多维度补齐林业绿色发展要素,为我国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明确方向。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学军  孙炳  
基于2002—2014年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方法对我国25家文化企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并构建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文化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相对较高,2008年前的平稳波动主要依靠技术进步,2008年后的剧烈变化则依靠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文化企业间TFP存在显著差异,文化创意设计类、广播影视娱乐类企业TFP水平明显高于新闻出版发行类、文化产品生产类企业。智力资本比重、市场营销规模、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比重及核心人才规模等因素对文化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影响。根据上述结论,提出了提高我国文化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对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祖立义  傅新红  李冬梅  
论文收集我国种植业1985年~2005年的相关数据,运用索洛模型和C-D生产函数模型分别测算种植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的贡献作用。研究表明:11985年~2005年我国种植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1.44%,种植业生产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2在影响我国种植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各因素中,改革开放等政策的贡献较为突出;在余下影响因素中,科研成果的贡献最大,农技推广次之,结构调整作用不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袁晓玲  贺斌  
采用基于投入冗余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ISP)分解出2003~2015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土地生产率指数,实现了在全要素框架下向分要素生产率测算的有效拓展,准确分析各个要素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驱动作用,并运用Sys-GMM模型对影响城市土地生产率变动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研究期内中国城市全要素土地生产率累计下降13.49%,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起到抑制作用;分区域结果显示东部地区下降最大,中部和东北部次之,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小,均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起到抑制作用;在影响因素中城市人口集聚、人力资本的积累对城市土地生产率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在"土地引资"背景下外商投资数量增加和过早的产业结构升级对土地生产率提升起到抑制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静晓  芦冠仰  顾杨  程佳伟  张芝粤  
基于2009—2020年的文献及访谈资料,采用扎根理论方法确定了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三个主要因素:技术因素、经济因素和政府因素,进一步列出影响因素清单列表。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因素由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构成;经济因素由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生产要素与市场因素组成;政府因素由财政分权、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规制、政府干预程度组成。同时,技术因素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经济因素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正向发展的保障,政府因素可以主导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调节。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地推广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应用,并为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欣  龙如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由能源消费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由碳排放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全球变暖已经触及农业和食品安全、水资源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为全面分析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影响,将内生增长理论与碳排放分析相结合,建立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定量分析了各因素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促进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中,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是主要影响因素,国际贸易是次要因素,影响系数分别为0.277、0.408和0.321;在抑制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中,科技投入与技术引进为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