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61)
- 2023(11220)
- 2022(9630)
- 2021(8982)
- 2020(7749)
- 2019(17894)
- 2018(17811)
- 2017(35252)
- 2016(19396)
- 2015(21921)
- 2014(22113)
- 2013(22389)
- 2012(21472)
- 2011(19754)
- 2010(19993)
- 2009(19049)
- 2008(19084)
- 2007(17657)
- 2006(15862)
- 2005(14394)
- 学科
- 济(88306)
- 经济(88215)
- 业(56123)
- 农(50941)
- 管理(46921)
- 方法(36537)
- 农业(33588)
- 企(33422)
- 企业(33422)
- 数学(32978)
- 数学方法(32714)
- 中国(24141)
- 业经(22458)
- 财(20079)
- 地方(19462)
- 制(19398)
- 学(18224)
- 贸(17694)
- 贸易(17685)
- 易(17215)
- 银(14659)
- 银行(14615)
- 行(14047)
- 发(13615)
- 体(13236)
- 融(13187)
- 金融(13185)
- 农业经济(12538)
- 环境(11993)
- 策(11570)
- 机构
- 学院(293864)
- 大学(291224)
- 济(124752)
- 经济(122212)
- 管理(107638)
- 研究(105017)
- 理学(92181)
- 理学院(91136)
- 管理学(89578)
- 管理学院(89072)
- 中国(81817)
- 农(73657)
- 科学(65965)
- 京(62057)
- 农业(57226)
- 财(56437)
- 所(55878)
- 业大(51926)
- 研究所(50583)
- 中心(48489)
- 江(45502)
- 财经(44315)
- 经(40026)
- 北京(39373)
- 范(38150)
- 经济学(37972)
- 师范(37695)
- 院(36615)
- 州(35920)
- 农业大学(35306)
- 基金
- 项目(188348)
- 科学(145586)
- 研究(135317)
- 基金(134964)
- 家(119522)
- 国家(118448)
- 科学基金(98103)
- 社会(85103)
- 社会科(80121)
- 社会科学(80092)
- 省(74531)
- 基金项目(71782)
- 自然(63129)
- 划(62768)
- 自然科(61491)
- 自然科学(61468)
- 自然科学基金(60355)
- 教育(60090)
- 编号(56073)
- 资助(55388)
- 成果(45264)
- 发(43021)
- 重点(42923)
- 部(42190)
- 农(39478)
- 课题(38355)
- 创(38058)
- 科研(36425)
- 创新(35757)
- 计划(35393)
- 期刊
- 济(147344)
- 经济(147344)
- 研究(86377)
- 农(75482)
- 中国(57404)
- 学报(52292)
- 农业(51030)
- 科学(47254)
- 财(40762)
- 大学(39146)
- 学学(37467)
- 管理(34445)
- 融(31671)
- 金融(31671)
- 业经(30211)
- 教育(24606)
- 业(24543)
- 技术(22531)
- 经济研究(22219)
- 财经(21661)
- 问题(21426)
- 经(18608)
- 版(17244)
- 农村(15600)
- 村(15600)
- 农业经济(15435)
- 世界(15253)
- 技术经济(14886)
- 贸(14883)
- 商业(14720)
共检索到4448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郑顺安 李想 石祖梁 吴泽嬴 刘申 王飞
[目的]明确我国西北平原区农村生活能源需求总量、消费结构和供给模式,为该区域乃至全国的农村能源消费供给结构和模式调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描述统计法,以19912014年《全国农村可再生能源统计汇总表》中的数据为基准,分析比较了我国西北平原区7个省(自治区)农村地区共24年商品能源(煤炭、电力、石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煤气)、非商品能源(秸秆、薪柴、沼气、太阳能)消费和能源(煤炭、焦炭、成品油、电力、薪柴)生产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趋势。[结果]西北平原区商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在65%左右,并保持稳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飞 石祖梁 李想 方放 郑顺安 刘申 孙仁华
[目的]为明确我国农村能源消费结构的区域特征,推动我国东南丘陵区农村经济和能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法]以19912014年农村能源的统计数据为基准,选取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海南等8个省(市),系统分析了煤、电、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煤气、秸秆、柴薪、沼气和太阳能等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1)从能源消费强度看,东南丘陵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以2004年为分界点),2014年较1991年降低了14%;农村生活能源人均消费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增幅为34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石祖梁 李想 王飞 方放 郑顺安 刘申 孙仁华
[目的]为推动我国区域农村能源结构的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了东北地区19912014年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以19912014年的数据为基础,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对东北地区和分省的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商品能源和非商品能源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我国东北地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分别增加了51.0%和95.6%,2005年以后人均消费量平均增长率达到6.5%。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商品能源消费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所占比重达到35%;秸秆、柴薪消费比重由65%、16.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石祖梁 李想 王飞 方放 郑顺安 刘申 孙仁华
[目的]为推动我国区域农村能源结构的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了东北地区1991~2014年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以1991~2014年的数据为基础,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对东北地区和分省的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商品能源和非商品能源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我国东北地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分别增加了51.0%和95.6%,2005年以后人均消费量平均增长率达到6.5%。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商品能源消费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所占比重达到35%;秸秆、柴薪消费比重由65%、16.4%下降至43%、13.7%,而煤、油、燃气、沼气、太阳能比重分别增长至24.6%、2.7%、1.9%、0.3%、1.1%,电的消费量年度间波动较大,体现出东北地区农村生活能源向多样化和商品化方向发展。从区域结构看,东北三省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均呈上升趋势,辽宁省人均消费量显著低于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家庭取暖能源消耗差异是主要原因;吉林省非商品能源消费比例有所提高,而辽宁省和黑龙江省则呈下降趋势,可能与农民家庭收入水平有关。[结论]促进东北地区秸秆能源化利用,是保障农村能源有效供应、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宗泰 李华 肖红波 李军
改善农村家庭生活能源消费是治理大气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途径。依据北京农村家庭的资料,通过统计和计量分析发现:在农村家庭生活消费的能源总量中,电力、煤炭和燃气等商品能源占77.65%,其中煤炭占53.14%,秸秆和薪柴等生物质能源占比16.77%,太阳能、沼气等新型能源占比5.58%。家庭的收入、所居地形、兼业情况和人口等多个因素对农村家庭选择生活能源有影响,当这些因素变得允许时,农村家庭选择消费清洁便利的能源。政府应该支持能源的清洁化使用,鼓励开发无污染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韩昀 王道龙 毕于运
该文以农村生活能源消费为主线,以郯城县为研究案例,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分析了郯城县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现状及其经济、自然和环境属性结构。结果表明:商品能源、清洁能源、新能源消费比例均过半,清洁能源占总能耗的72.16%;劳动力机会成本较高,促进了该地商品能对秸秆等非商品能的替代;不可再生能源仍占有较大比例,且均为商品性能源,体现了能源消费水平虽较高,但能源消费结构不甚合理等特点。
关键词:
农村 生活能源 能源属性 结构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风琦
文章以城镇和农村为分析对象建立两部门模型,结合"互联网+"时代城乡信息传递与交换的特征,利用全国29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4个分析模型深入探讨城镇化、信息化对农村生活消费能源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经济和人口因素对农村地区生活能源消费的外溢效应显著,但各因素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是随着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的,其影响方向与作用大小是变化的。随着城镇化水平的发展,其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呈现由小到大再到小的倒U型发展轨迹。
关键词:
城镇化 信息化 农村生活能源 两部门模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国柱 牛叔文 杨振 张馨
陇中黄土丘陵地区经济贫困、环境脆弱、生活能源短缺,生物质过量消费成为生态环境退化的重要驱动因素。论文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相关数据,并建立计量模型,基于替代性分析估算了不同用能结构情景下的环境经济成本。结果表明,现状户均生活能源消费2112.44kgce/a,人均428.59kgce/a,用能水平较低。目前农户消费能源选择的主要依据是能源的现金支出和可获得性。与农户现状用能结构相比较,4种替代结构的能源消费总成本、环境成本、经济成本及现金支出差异较大。利用沼气和太阳能的结构各项成本低,应是今后农村能源建设的方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牛叔文 王志锋 李国柱 马利邦
陇中黄土丘陵地区农村生活能源的短缺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改善。本文根据在通渭县李店乡祁咀村的问卷调查,估算了一个村域农村生活能源资源潜力和实际消费量,分析了能源消费结构。结果表明,目前该村人均每年实际消费能源489.5kg标煤,4.2口之家年消费能源2.061 t标煤,可满足农户的基本需求;自产能源占总能源的54.98%,不能满足需求;商品能源的使用对于转变用能结构起到积极作用,但增加了农户的经济支出;生物质能占用能总量的一半,煤炭也有较大比重,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大,清洁能源的比例少;炊事、取暖用能作为维持生存的基本需求,占用能的绝大部分,表明当地用能水平较低、用能结构不合理。研究认为,积极开...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光全 聂华林 杨艳丽
应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回归分析,借助SPSS和ArcGIS软件,对中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现状及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现状水平的主导影响因子为消费强度、消费结构、消费总量和增长速度,累积贡献率达86.91%;消费水平区域差异显著,呈现出以华北—西南地区为轴线向两边逐渐递减的趋势,属于人口—经济指向型布局;主要影响因素为农村人口、资源条件、经济条件,其中前两者为正向影响,后者为负向影响。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仇焕广 严健标 李登旺 韩炜
促进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对缓解我国能源安全和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4省409户农户的两期实地调查数据,研究了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决定因素。研究表明,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仍以秸秆和薪柴等传统生物质能为主,尽管其所占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但仍占生活能源消费的60%以上;电能、燃煤、燃气等化石能源消费快速上升;太阳能、沼气等新型能源发展较快,但所占比例依然较低。计量经济模型估计结果表明,收入水平和劳动力成本是影响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决定性因素,能源市场发育程度、户主受教育程度和非农就业经历、家庭人口结构特征等因素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也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农村能源 消费结构 发展趋势 决定因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国柱 于歌 卢万合 牛叔文
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明显。研究不同类型村落之间农村能源利用的差异性,有利于加强地方政府农村能源政策实施的针对性,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相关数据,研究了陇中黄土丘陵地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村落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陇中地区农村家庭生活能源消费的村落差异明显且具有鲜明的组合特征,即丘陵山区以秸秆为主,煤炭、畜粪、太阳能、薪柴和沼气为辅;半山区以煤炭为主,薪草、秸秆、太阳能和薪柴为辅;川区以煤炭主,薪草、秸秆和太阳能。丘陵山区户均消费秸秆最多,川区最少,半山区居中;丘陵山区冬季取暖以煨炕为主,半山区煨炕和火炉取暖并重,川区以火炉取暖为主。本文针对不同类型村落的用能特点,提出相应...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吴燕红 曹斌 高芳 夏建新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能源建设是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特殊领域,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论文以滇西北的兰坪县和香格里拉县的能源使用情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在经济仍处于贫困状态的少数民族聚居的西南山区生活能源利用的特点:兰坪县和香格里拉薪柴的使用分别达85%和98%,而以太阳能、沼气、水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仅有7.0%和1.8%,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论文对促进现代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提出建议:制定农村能源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健全能源政策体系,争取国际经济和技术支持等。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纪珂
农村能源问题突出在全国1.7亿多户、8亿多农民中,约有1亿多户、5亿多人口每年有三四个月缺柴烧。全国各地农村对各种生物有机能源罗掘皆穷的情况随处可见。以每户每天至少需柴8公斤计,全国每年需生物有机燃料5亿吨以上,但秸秆只产4亿吨,不足之数,只能依赖于其它生物质的罗掘了。据估计,全国农村消耗的能源约占全国总耗能量的38%。农村能源一方面极度匮乏,一方面却得不到有效地利用,其热转换效率只有10—15%。如按目前已试行有效的省柴灶最低的热效率20—30%计,显然至少有一半的生物燃料是虚耗掉的,这项虚耗在全国达2.5亿吨之巨!如果在使用省柴灶的同时把每户每天有效热值从目前的3000大卡左右提高到4500大卡,则照现在的烧法,所虚耗的秸秆薪柴之数至少也有2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翟紫含 付军
中国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促使能源发展进程加快。山区少数民族由于地理位置、社会观念、生产方式等的特殊性,多数居民生活水平仍处于贫困状态。本文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具有空间差异性分布特征的能源消费"三级"地理分区,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得四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家庭能源消费情况,利用二元选择模型和删失模型识别影响地区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分析能源转型的趋势及内在动力。结果表明:家庭规模、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和民族习惯对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有显著影响;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差异反映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从能源消费的变动趋势可以看出人们的消费行为逐渐由生存型消费转为发展型消费。据此总结凉山州...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