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926)
2023(22433)
2022(19012)
2021(17643)
2020(14871)
2019(33868)
2018(33519)
2017(64323)
2016(34901)
2015(39364)
2014(38818)
2013(38377)
2012(35334)
2011(32009)
2010(32362)
2009(30250)
2008(30000)
2007(26926)
2006(24134)
2005(21809)
作者
(101052)
(83876)
(83412)
(79335)
(53455)
(40112)
(37898)
(32669)
(31894)
(30139)
(28574)
(28376)
(26788)
(26661)
(25979)
(25699)
(24862)
(24583)
(24110)
(24028)
(20988)
(20564)
(20328)
(19203)
(18750)
(18733)
(18714)
(18685)
(16899)
(16593)
学科
(145133)
经济(144944)
(115485)
管理(113097)
(99745)
企业(99745)
方法(61660)
数学(50745)
数学方法(50087)
(42769)
(42303)
中国(41605)
业经(38906)
(32433)
地方(30663)
农业(28873)
(27842)
(27761)
财务(27671)
财务管理(27617)
企业财务(26194)
技术(26023)
理论(25978)
(25882)
贸易(25859)
(25101)
(24960)
银行(24897)
(24315)
(23856)
机构
学院(500654)
大学(499716)
(203584)
经济(199229)
管理(196961)
理学(168558)
研究(166830)
理学院(166692)
管理学(163888)
管理学院(162942)
中国(129028)
(107561)
科学(100566)
(98726)
(83595)
(82192)
财经(77256)
(76531)
中心(76041)
研究所(75085)
业大(72765)
(70080)
北京(68330)
(65474)
师范(64862)
农业(63939)
(61257)
经济学(61006)
(60474)
财经大学(57108)
基金
项目(327991)
科学(259160)
研究(242674)
基金(237428)
(205909)
国家(204067)
科学基金(176251)
社会(153805)
社会科(145747)
社会科学(145709)
(128693)
基金项目(124770)
自然(113243)
教育(112176)
自然科(110626)
自然科学(110598)
自然科学基金(108649)
(107511)
编号(99170)
资助(97696)
成果(81242)
重点(73212)
(72503)
(71791)
(70099)
课题(68699)
创新(65019)
国家社会(63070)
教育部(62520)
科研(61957)
期刊
(232674)
经济(232674)
研究(152114)
中国(102926)
管理(78604)
(78547)
(75723)
学报(75066)
科学(70460)
教育(58971)
大学(58355)
学学(54736)
农业(51823)
(48621)
金融(48621)
技术(46231)
业经(39651)
财经(38570)
经济研究(36031)
(33142)
问题(30406)
(28931)
技术经济(25794)
图书(24355)
科技(23669)
理论(23435)
现代(23341)
(23132)
(22985)
商业(22980)
共检索到7620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牛冲槐  曹海曼  
从价值链视角出发,将装备制造业的研发创新活动划分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利用2006-2013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七个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据,采用以产出为导向的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研发创新活动两阶段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测评,以此来衡量装备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七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较大差异;成果转化阶段的全要素生产率明显低于技术研发阶段;技术进步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较为显著。本文结论可为装备制造业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丁宁  周经  丁华  
本文运用DEA方法计算制造业和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其进行分解,使用1999-2010年我国31个省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流通创新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绩效。结果表明,流通技术进步和组织创新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生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而技术效率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不显著。运用D-M检验的结果表明,制造业效率提升对流通业的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存在内生性影响,而对流通业技术推广没有影响。运用2SLS处理模型的内生性,进一步支持流通技术进步和组织创新估计结果的稳健性。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映川  
本文基于先进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20062015年的数据,使用DEA-Malmquist方法计算了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考察期内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在震荡中有所提升,东部地区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幅度大于西部。以此为基础,基于产业组织的角度分析了先进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水平、R&D经费投入、宏观经济形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对外贸易依存度以及科技劳动力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显著影响。最后针对本文结论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映川  
本文基于先进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2006~2015年的数据,使用DEA-Malmquist方法计算了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考察期内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在震荡中有所提升,东部地区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幅度大于西部。以此为基础,基于产业组织的角度分析了先进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水平、R&D经费投入、宏观经济形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对外贸易依存度以及科技劳动力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显著影响。最后针对本文结论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马建峰  赵田明娣  
利用TiVA数据库和中国制造行业匹配数据,从行业出口异质和技术异质视角出发,测算并分析中国制造行业的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和行业全要素生产率(TFP)指数变化,检验了GVC分工地位对不同行业TFP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提高对行业整体TFP具有促进作用;在出口型行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中,该作用更强且更显著;但在非出口型行业和资源劳动密集型行业中,GVC地位提升对TFP的正向影响并不明显;具有出口导向的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GVC分工地位提升是促进中国制造业TFP提高的主导力量。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利用GVC国际分工地位变动促进中国制造行业TFP提升的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郑国姣  常冉  
环境规制背景下,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是提升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本文基于新型国际分工下的GVC视角,借鉴KPWW贸易增加值的理论框架,利用世界投入产出(WIOD)数据库及中国工业数据年鉴等多种数据来源,分析了中国装备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水平、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两者间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各装备制造业高端投入服务化率水平因技术密集度不同而具有明显差异;样本期间,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不断改善状态,技术进步是其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GVC视角下中国装备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促进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且基于服务投入异质性的分析显示,高端化服务投入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应显著高于低端化服务投入。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高静  黄繁华  
进口竞争给进口国带来的经济效应是不确定的。本文首先测算了中国进口研发溢出的规模,然后将中国的制造业归成17个行业,以1999~2010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对进口竞争与全要素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进口竞争给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带来的效应为负,进口贸易带来资源重复低效率配置,低端加工贸易造成进口结构不合理导致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全面下降。同时,进口研发溢出与全要素生产率正相关,国外研发力度越强对国内进口研发溢出越大,本文采用中国对美国、德国和日本3个最具代表性的进口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日本的进口研发溢出效应最为明显,美国、德国次之。同时,进口关税和出口外向度的提高会带来中国制造业...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鲍晓娜  李嫣然  范晓男  张舒畅  
装备制造业作为国之重器,其高质量发展对建设制造强国、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辽宁省为例,对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行业发展的均衡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劳动力水平、产业规模、对外开放水平以及盈利水平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装备制造业TFP且影响路径存在一定差异。基于上述结论,为提高装备制造业生产效率,应补短板、谋创新、促转型,实现装备制造业的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促进其转型升级。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薛万东  
本文运用B&CⅡ模型,使用Coelli编制的软件"Frontier"4.1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生产函数和技术效率进行了估计,计算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分阶段的全要素生产率。针对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各种因素,如技术进步、所有制结构、对外开放程度、人力资源素质,就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肖利平  
本文利用2006—2016年分省面板数据估计了"互联网+"对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效应。研究发现:(1)在样本期间,"互联网+"对装备制造业TFP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互联网+"对TFP的效应存在地区差异性,东部地区"互联网+"对TFP的效应比中西部地区更为明显。(2)"互联网+"对装备制造业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技术进步的效应并不明显,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属于技术效率驱动型而非技术进步驱动型。进一步将技术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发现技术效率的提升主要来自于"互联网+"的规模效应。本文的结论具有深刻的政策含义,尽管"互联网+"能够改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但在促进行业技术进步方面收效甚微,互联网行业必须扭转重商业模式轻技术创新的错误导向,传统行业等非互联网行业则应当将资源主要集中于产品和技术创新,不应该舍本逐末地盲目追逐"互联网+"概念。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邱爱莲  崔日明  徐晓龙  
文章利用中国制造业2001-2011年的面板数据,用DEA-Malmquist非参数分析法测算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指数及其各分解项的值。然后利用改进的C-D模型和Stata软件就生产性服务贸易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前者对后者的提升作用显著,但进口的作用比商业存在(FDI)大得多。进口是通过显著改进规模效率来改进技术效率进而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而商业存在当期的这种作用为负,但其滞后一期的效果则非常显著。证明了生产性服务贸易能够通过价值链对制造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进而促进其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机理。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吕越  李小萌  吕云龙  
制造业服务化已成为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重要特征,并显著影响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进出口贸易数据库和世界投入产出表的合并数据,实证分析了全球价值链中的制造业服务化对中国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效应。本文发现:首先,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尤其是在全球价值链中嵌入程度较高的企业。其次,电信业的服务投入对高价值链嵌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大,金融业次之。最后,服务外包的再配置效应在我们的研究中也被证实,不同类型企业"制造业服务化"的生产率效应存在较大的异质性。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吕越  李小萌  吕云龙  
"制造业服务化"已成为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重要特征,并显著影响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进出口贸易数据库和世界投入产出表的合并数据,实证分析了全球价值链中的制造业服务化对中国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效应。本文发现:首先,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尤其是在全球价值链中嵌入程度较高的企业。其次,电信业的服务投入对高价值链嵌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大,金融业次之。最后,服务外包的再配置效应在我们的研究中也被证实,不同类型企业"制造业服务化"的生产率效应存在较大的异质性。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余泳泽  张莹莹  杨晓章  
创新投入是提高生产率的重要途径,而不同类型的创新投入对一国生产率改善的作用存在差异性。学理上的解释需深入研究创新活动的内部反应机制。从创新价值链视角将创新活动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基于研发资本存量的测算,构建反映创新投入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并以经合组织(OECD)23个国家2000-2013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检验创新投入结构对生产率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来看,试验发展活动对当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功效的发挥存在一定时滞,且基础研究的滞后期更长;从影响程度来看,基础研究的偏效应最大,应用研究偏效应短期内为负值,而试验发展的作用虽然非常迅速,但其对生产率的带动效果相对较弱;就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来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分别对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偏效应最大,试验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三部分都有显著的正效应。因此,改善我国创新投入结构时应充分重视基础研究的投入和积累,以发挥其在促进生产率中的核心地位和长效作用。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余泳泽  张莹莹  杨晓章  
创新投入是提高生产率的重要途径,而不同类型的创新投入对一国生产率改善的作用存在差异性。学理上的解释需深入研究创新活动的内部反应机制。从创新价值链视角将创新活动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基于研发资本存量的测算,构建反映创新投入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并以经合组织(OECD)23个国家2000-2013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检验创新投入结构对生产率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来看,试验发展活动对当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功效的发挥存在一定时滞,且基础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