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10)
2023(14159)
2022(12355)
2021(11368)
2020(9684)
2019(22158)
2018(22147)
2017(43306)
2016(23738)
2015(26261)
2014(26236)
2013(26177)
2012(24193)
2011(22032)
2010(21817)
2009(19704)
2008(19189)
2007(16808)
2006(14779)
2005(12839)
作者
(71821)
(59316)
(59238)
(56168)
(37453)
(28585)
(26718)
(23404)
(22496)
(21040)
(20153)
(19976)
(18814)
(18685)
(18286)
(18156)
(18152)
(17760)
(17014)
(16927)
(14994)
(14485)
(14430)
(13423)
(13413)
(13208)
(13126)
(13034)
(11910)
(11778)
学科
(93023)
经济(92925)
管理(67643)
(63508)
(51250)
企业(51250)
方法(44606)
数学(39316)
数学方法(38952)
中国(25887)
(25446)
(23399)
(22152)
业经(20259)
(18782)
(18679)
贸易(18670)
(18183)
环境(17994)
地方(17560)
农业(16794)
(15999)
银行(15925)
(15182)
(14978)
技术(14717)
(14473)
财务(14414)
财务管理(14388)
(14183)
机构
大学(344007)
学院(341280)
(135480)
管理(134439)
经济(132670)
理学(117497)
理学院(116159)
研究(114955)
管理学(114181)
管理学院(113579)
中国(84361)
科学(74505)
(73269)
(62487)
(61279)
(58998)
业大(56964)
研究所(54297)
中心(50827)
财经(50104)
农业(49746)
(47822)
北京(46059)
(45586)
(43479)
师范(42925)
(41564)
经济学(40825)
(38769)
财经大学(37438)
基金
项目(238374)
科学(185652)
基金(172729)
研究(167925)
(153411)
国家(152193)
科学基金(128814)
社会(105212)
社会科(99767)
社会科学(99740)
(93169)
基金项目(92894)
自然(86290)
自然科(84213)
自然科学(84187)
自然科学基金(82698)
(79475)
教育(76474)
资助(71048)
编号(67279)
重点(53815)
成果(53243)
(52138)
(50823)
(49357)
科研(46451)
创新(46152)
课题(46104)
计划(45322)
教育部(43919)
期刊
(141478)
经济(141478)
研究(97649)
学报(62013)
中国(58316)
(55228)
科学(54102)
管理(47158)
大学(45531)
学学(43291)
(43270)
农业(38112)
教育(32948)
(28343)
金融(28343)
技术(26920)
业经(24149)
财经(23839)
经济研究(23424)
(20322)
问题(19418)
(18940)
科技(17817)
理论(16822)
图书(16508)
技术经济(16466)
业大(16396)
(16311)
商业(15927)
实践(15400)
共检索到4808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磊玉  
文章以碳排放额度、产业内部门碳排放额度、国内生产总值、人口规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对应能源消耗、产业内部门碳排放对应能源消耗构建要素间乘积以及加和LMDI指数分解模型。结果证实:我国整体产业碳排放存在下行缩减趋势,但以控制碳排放量为目标的产业结构调整除了以低碳引导之外,还需注重产业结构间的关联。从加和指数分解以、乘积指数分解的碳排放增量因子影响分析结果来看,两者均证实我国产业碳排放增量有所削减,但仍受制于产业间协调而未呈现持续下行的总体减排效应。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新运  吴学锰  马俏俏  
系统的测算行业碳排放量,并筛选出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对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RAS法更新了2010年投入产出表,基于投入产出的结构分解模型,采用两极分解平均法对2007-2010年行业碳排放量四个组成部分进行了因素分解。分解结果显示:产业结构调整应成为降低直接碳排放的有效途径;间接碳排放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80%左右,且受碳排放强度变动的负向影响效应比较大;进出口结构调整将成为减少进出口产品碳排放的重要突破点。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田云  李波  张俊飚  
研究基于14个主要方面碳源,测算了武汉市1996—2009年碳排放量。发现自1996年以来武汉市碳排放呈现"平稳—上升—平稳"的三阶段特征。进一步基于LMDI模型分解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因素对碳排放量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效果不够显著且波动性较强,1997—2009年与基期相比,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因素分别累计实现了0.95%,11.30%的碳减排;而经济因素与人口规模因素则对碳排放具有较强推动作用,分别累计产生了64.65%,19.65%的碳增量。最后,据此提出推进武汉市碳减排的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聪  汪鹏  赵黛青  林泽伟  董耿林  
为弥补缺乏从行业附加值视角研究碳排放强度和部门生产环节碳排放结构的不足,以更好地分析碳排放变动情况,基于消费者视角,同时考虑附加值对碳排放的影响,将引起碳排放的因素分解为能源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附加值效应、投入结构效应和最终需求效应并构建研究模型,以广东为例,利用其2007年、2012年和201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采用结构分解分析(SDA)和结构路径分析(SPA)法对广东及其部分行业碳排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广东而言,能源强度效应是碳排放减少的主要因素,最终需求效应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直接碳强度和完全碳强度增加的部门主要是能源部门,其碳排放呈现增加状态,其中直接消耗引起的碳排放比例增加,间接消耗引起的碳排放集中在第1和第2层生产环节上;能源强度效应是非能源部门直接碳排放和完全碳强度降低的关键因素。最后,从应对最终需求高碳化对碳排放的影响、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及政府调控手段等方面对促进广东碳减排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湘梅  叶慧君  
采用2004~2010年中国各行业不同能源类型的相关统计数据,基于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中的计算方法,计算了中国工业分行业各类能源消耗碳排放量;并应用LMDI法对中国工业分行业能源消耗碳排放量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这7年中,中国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年均增长8.18%,比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5.26%;在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四个因素的分析中可知,经济增长和能源强度的升高是中国能源碳排放持续增长的主导原因,能源结构对减少碳排放有较小贡献,产业结构对促进中国工业能源碳排放减少有很大贡献。通过对中国工业三大行业的进一步分析可知,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对中...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曹俊文  姜雯昱  
文章以江西省为例,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方法分解研究电力行业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起正向作用的三大因素依次为地区生产总值效应、电力生产结构效应和燃料消耗结构效应;起抑制作用的影响因素依次是火电燃料转化效应、发用电转化效应和电力消费强度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峰  何伦志  
基于松弛变量超效率模型(SUPER-SBM-DEA)对碳排放约束下的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并构建计量模型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0.565)、中部地区次之(0.473)、西部地区能源效率最低(0.408);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主要受外商直接投资、出口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人力资本、政府干预能力、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影响。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人力资本、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峰  何伦志  
基于松弛变量超效率模型(SUPER-SBM-DEA)对碳排放约束下的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并构建计量模型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0.565)、中部地区次之(0.473)、西部地区能源效率最低(0.408);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主要受外商直接投资、出口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人力资本、政府干预能力、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影响。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人力资本、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正向影响,但固定资产投资和政府干预能力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负向影响,这些因素在东中部地区对能源效率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污染避难所"在中部地区得到验证,但在东西部地区并不成立。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安玉发  彭科  包娟  
本文采用碳折算系数法和投入产出分析法对居民食品消费碳排放进行宏观测算与结果分析,并对碳排放的变化做因素分解。研究结果表明:居民食品消费碳排放对生态和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消费和生产是碳排放的密集环节,城镇居民在加工和流通环节的碳排放比重高于农村居民;食品最终消费的快速增长是拉动产业间接碳排放上升的主要动因,技术进步推动的能源强度降低对食品链产业具有明显的减排效应。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乙瑶  郭金辉  
本文基于单指标体系法构建1990-2016年我国省域的碳排放指数,采用空间计量中的杜宾模型(SDM)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两种方法,从全局相关性和局部差异性的角度,分析经济发展水平、能源结构水平、城市化水平、科技投入水平以及周围省市相关因素对各省市碳排放指数变化的动态影响。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结构水平在总体上与碳排放指数的变化呈现出负相关关系,但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对碳排放指数的变化的影响在2015年之前呈现出逐渐增强的趋势,之后出现下降;各省市的城市化水平和科技投入水平对碳排放指数变化的影响方向是不同的,且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指数变化的影响逐年增强,部分省市的科技投入水平与碳排放指数之间的关系由负相关转变为正相关。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贤荣  张俊飚  田云  李鹏  
本文将农业碳排放纳入到农业经济核算体系之中,构建含有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的DEA-Malmquist效率指数,在系统测算农业碳排放的基础上,对2000-2011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变动趋势进行了测度,并分析了农业Malmquist碳排放效率指数及其分解指数的省域差异及变动趋势。结果表明:①农业碳排放效率变动存在省域差异,内蒙古、北京、黑龙江、吉林等24省区农业碳排放效率处于提升状态,其余7省区呈下降趋势;②三大地区农业碳排放效率指数的主要贡献因素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主要源自技术进步的推动且农业碳排放效率不断改善;中、西部地区主要依赖于技术效率的改善但波动性较强;③在农业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妍慧  栗洋  
在中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背景下,交通运输业产生的碳排放成为关注的焦点。文章通过IPCC提供的“自上而下”的方法计算出2000—2019年湖北省交通运输业产生的碳排放总量,然后在Kaya等式的基础上,结合湖北省自身情况加入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使用LMDI分解法对其进行分解。结果表明:湖北省交通运输业2000—2019年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持续上升,碳排放总量由184.35万吨增长至1232.76万吨,经济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碳排放持续增加的主要原因;交通能源强度的改善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湖北省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对碳排放总量有明显的负向影响,同时交通能源结构的变化也会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产生影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珊珊  罗良文  
从2002年开始,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不平衡程度不断加剧,以往的研究集中在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测算与FDI对国内碳排放绩效的考察,并未分析FDI对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本文运用1997年-2009年间投入产出数据,通过指数因素分解法,将FDI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分解为FDI数量效应、FDI行业结构效应以及投资的贸易隐含碳强度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FDI行业结构是影响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主导因素,具体来看,FDI行业结构变化促进了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增加;投资的贸易隐含碳强度一直在下降,且降幅不断增大;FDI数量变化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不稳定,两者不存在明显关联。有必要建立公平...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传江  黄桂然  章铭  
估算了1995—2009年期间我国中部六省的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从产业、能源消费结构、城乡消费结构的角度,对碳排放结构进行了分析。利用LMDI分解方法将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分解为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以及碳排放系数,分析其具体影响,并进行省际比较。结果表明:1995—2009年期间中部六省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呈增长趋势,且各省的差距较大;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碳排放情况看,各省的碳排放均来自第二产业和燃煤;经济规模的扩张是碳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因素,能源结构变化和碳排放系数变化对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陆菊春  钟珍  黄晓晓  
在测算各省市(区)20052012年建筑业碳排放的基础上,利用Kernel密度估计法分析我国建筑业碳排放的演变特征,同时构建一个基于建设规模、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单位产值的建筑业碳排放恒等式,运用LMDI分解技术对我国建筑业20052012年的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筑业低碳发展的相应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