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08)
- 2023(11941)
- 2022(10497)
- 2021(9852)
- 2020(8307)
- 2019(19208)
- 2018(19575)
- 2017(38614)
- 2016(20957)
- 2015(23416)
- 2014(23641)
- 2013(23664)
- 2012(21948)
- 2011(19837)
- 2010(19853)
- 2009(17839)
- 2008(17382)
- 2007(15196)
- 2006(13350)
- 2005(11817)
- 学科
- 济(83547)
- 经济(83459)
- 管理(60032)
- 业(55513)
- 企(45346)
- 企业(45346)
- 方法(40062)
- 数学(35225)
- 数学方法(34872)
- 中国(23912)
- 农(21868)
- 财(20919)
- 学(20157)
- 业经(17620)
- 制(17391)
- 环境(16636)
- 地方(16246)
- 贸(15711)
- 贸易(15701)
- 易(15275)
- 银(14999)
- 银行(14954)
- 行(14283)
- 农业(14225)
- 和(14205)
- 融(13393)
- 金融(13392)
- 务(12833)
- 财务(12775)
- 理论(12764)
- 机构
- 大学(302934)
- 学院(299850)
- 管理(120420)
- 济(119969)
- 经济(117346)
- 理学(104501)
- 理学院(103326)
- 管理学(101639)
- 管理学院(101102)
- 研究(100216)
- 中国(75391)
- 京(65029)
- 科学(63152)
- 财(56082)
- 所(50576)
- 农(46405)
- 研究所(46251)
- 财经(45407)
- 业大(44962)
- 中心(44638)
- 江(42083)
- 北京(41511)
- 经(41232)
- 范(39444)
- 师范(39061)
- 院(36840)
- 农业(36521)
- 经济学(36096)
- 州(34453)
- 财经大学(33923)
- 基金
- 项目(206128)
- 科学(161876)
- 基金(150185)
- 研究(149757)
- 家(131040)
- 国家(130017)
- 科学基金(111136)
- 社会(93072)
- 社会科(88211)
- 社会科学(88188)
- 基金项目(80868)
- 省(79455)
- 自然(73539)
- 自然科(71728)
- 自然科学(71712)
- 自然科学基金(70419)
- 教育(67971)
- 划(67831)
- 资助(62087)
- 编号(61206)
- 成果(49154)
- 重点(46304)
- 部(45789)
- 发(44017)
- 创(42238)
- 课题(41677)
- 科研(39989)
- 创新(39471)
- 教育部(38985)
- 大学(38106)
- 期刊
- 济(127688)
- 经济(127688)
- 研究(90019)
- 中国(50805)
- 学报(47533)
- 科学(44749)
- 管理(43217)
- 农(40746)
- 财(39330)
- 大学(35532)
- 学学(33541)
- 教育(30241)
- 农业(28558)
- 融(26722)
- 金融(26722)
- 技术(24565)
- 财经(21450)
- 业经(21205)
- 经济研究(20704)
- 经(18188)
- 问题(17382)
- 理论(15902)
- 图书(15360)
- 实践(14650)
- 践(14650)
- 技术经济(14620)
- 科技(14595)
- 业(14039)
- 现代(13846)
- 商业(13735)
共检索到4294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袁强 张自力 赵学军
本文基于我国2012年、2017年、2018年和2020年的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费数据,分析了45个行业各年份的直接和完全碳排放动态特征,并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刻画了碳排放经投入产出关系在行业间的流动结构,识别了碳排放流动的主要路径。主要结论如下:从最终产品生产角度看,建筑业和其他服务业一直是完全碳排放量前两大行业,排放占比超50%,应作为我国消费侧碳减排的重点领域。最新一期结果显示45个行业中有5个全过程高碳行业、4个表观型高碳行业、14个传导型高碳行业以及22个低碳行业。碳排放流动网络呈现“全连接”特征,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等是经济生产拉动碳流动的主要来源,同时在跨行业协同减碳时,需关注包括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至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等17条碳流动路径。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窦红宾 张雨
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流通业的低碳发展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促进低碳流通需要对流通业碳排放效率进行客观评价。基于2012-2022年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结合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概率转移矩阵,探讨我国流通业碳排放效率的发展水平、时空特征和动态演进。研究发现:(1)我国流通业碳排放效率不断提高,且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2)我国流通业碳排放效率总体相对差异虽有波动,但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是主要来源。(3)我国流通业碳排放效率绝对差异整体呈现下降趋势。(4)我国流通业碳排放效率类型存在“俱乐部收敛”,且邻近省份流通业碳排放效率类型对本地流通业低碳发展具有显著影响。基于此,应加强政企联合发力推动区域间流通业低碳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制定政策激发各区域流通低碳潜力,发挥空间溢出效应,以促进我国流通业碳排放效率提高。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祁神军 张云波 王晓璇
界定建筑业直接能耗及碳排放的范围,在此基础上建立直接能耗及碳排放模型。以1995~2009年我国30个省市地区能耗数据为基础,分析建筑业直接能耗及碳排放整体趋势、碳排放的能源空间布局、地理空间布局及时空布局特征。
关键词:
建筑业 直接能耗 碳排放 结构特征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巧芝 闫庆友
通过构建中国碳排放行业流动网络,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网络的度分布、聚集系数、平均最短路径长度等统计性质,以及网络结构中的个体位置、整体形态结构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当前中国行业间碳流动网络是具有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特性的网络。(2)能源生产供应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石油加工业、化学制品业以及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是碳流动网络中的发散中心,采选业、建筑业、金属制品业及设备制造业是网络中的集聚中心。(3)碳流动网络的密度低、通达性良好,存在着较为严格的网络等级度和行业叠加效应,且围绕中心行业呈现一定的集
关键词:
碳排放 流动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网络性质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初枝 黄贤金 钟太洋 谭丹
人类经济发展史表明,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为此,基于EKC模型,采用平均分配余量的分解方法,构建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1990-2005年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碳排放强度对碳排放的贡献,即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结果表明:中国碳排放变化效应均值为19.55%。其中,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碳排放强度引起的变化效应分别为15.76%,-0.86%和4.65%。总的看来,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呈现出"N"型关系,经济规模对碳排放变动具有增量效应,这是推动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由于不同产业之间碳排放差异性越来越大,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具有一定的减量效应,但抑制作用并不明显,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范玲 汪东
采用IPCC推荐的碳排放计算公式,测算了2000年到2011年浙江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分析了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动态特征,并利用LMDI分析其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期间,浙江省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不断上升,碳排放强度呈现下降的趋势,浙江省碳排放处于碳排放强度倒U型曲线高峰到人均碳排放量倒U型曲线高峰阶段的过渡期。经济发展对人均碳排放量增长起到拉动作用,产业结构、能耗强度、能源结构、碳排放系数变化起到抑制作用。产业结构、能耗强度和单位能源消耗碳排放强度变化均对碳排放强度下降产生正向驱动作用。
关键词:
浙江省 碳排放 LMDI 影响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振 李泽浩
为更好制定中部地区碳排放削减策略,对中部六省2007—2018年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进行估算,论文从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城镇化率以及人口规模六个指标出发,构建碳排放测度及其驱动因素的灰色面板关联模型。在对中部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整体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测算碳排放量与其驱动因素的时序灰色关联度和截面灰色关联度,并分省解析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中部六省碳排放与驱动因素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人口规模、城镇化率、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能源效率、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率等驱动因素是影响各省碳排放总量的核心因素,而产业结构等驱动因素则因各省具体经济条件和发展水平不同呈现出差异化特征;近年来,中部地区驱动因素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整体变得稳定。以上结论为促进中部地区节能减排、构建绿色发展道路提供了可靠的经验证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振 李泽浩
为更好制定中部地区碳排放削减策略,对中部六省2007—2018年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进行估算,论文从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城镇化率以及人口规模六个指标出发,构建碳排放测度及其驱动因素的灰色面板关联模型。在对中部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整体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测算碳排放量与其驱动因素的时序灰色关联度和截面灰色关联度,并分省解析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中部六省碳排放与驱动因素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人口规模、城镇化率、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能源效率、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率等驱动因素是影响各省碳排放总量的核心因素,而产业结构等驱动因素则因各省具体经济条件和发展水平不同呈现出差异化特征;近年来,中部地区驱动因素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整体变得稳定。以上结论为促进中部地区节能减排、构建绿色发展道路提供了可靠的经验证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庆能 沈满洪 孙泽生
本文在将完全碳排放分解为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的基础上,完善了完全碳排放分析框架,并利用这一框架,基于中国2014年的数据,探讨了中国完全碳排放的行业特征。同时,根据直接碳排放系数、完全碳排放系数及完全碳排放量这3个指标,将中国所有行业分为5种类型:类型I为隐蔽型高碳行业;类型II为典型低碳行业;类型III为明显型高碳行业;类型IV及类型V均为非典型低碳行业。结果显示,要提高中国碳减排效率,应调整行业结构,降低隐蔽型高碳行业产值比重,提高典型低碳行业产值比重;通过税收、信贷及补贴等手段,减少隐蔽型高碳行业
关键词:
完全碳排放 行业特征 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庆能 沈满洪 孙泽生
本文在将完全碳排放分解为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的基础上,完善了完全碳排放分析框架,并利用这一框架,基于中国2014年的数据,探讨了中国完全碳排放的行业特征。同时,根据直接碳排放系数、完全碳排放系数及完全碳排放量这3个指标,将中国所有行业分为5种类型:类型I为隐蔽型高碳行业;类型II为典型低碳行业;类型III为明显型高碳行业;类型IV及类型V均为非典型低碳行业。结果显示,要提高中国碳减排效率,应调整行业结构,降低隐蔽型高碳行业产值比重,提高典型低碳行业产值比重;通过税收、信贷及补贴等手段,减少隐蔽型高碳行业及明显型高碳行业的间接碳排放量;通过引进和研发先进节能技术及清洁能源技术等,降低明显型高碳行业及非典型低碳行业的直接碳排放系数。
关键词:
完全碳排放 行业特征 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法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宝义
本文综合利用1993—2013年样本数据,在农业碳排放测算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中国农业碳排放的结构特征和时空差异。研究发现:中国农业碳排放量持续增加,农业化学制品尤其是化肥占据了排放量的重要份额;农业碳排放效率的经济指标和物理指标存在较大差别,在衡量农业发展问题上要综合衡量经济和生态效益指标。中国农业减排责任重大,不同地区必须结合现实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综合平衡农业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结构特征 时空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沈兵 冉启英
文章提出一个考虑产业结构特征的碳排放权分配方案,选择资源型产业集聚作为影响碳排放效率的产业结构特征,并运用中国30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通过聚类分析将30个省份按照产业结构特征分组,运用ZSG-DEA模型分别对每组进行碳排放效率测度和碳排放权分配。结果显示,资源型产业集聚对碳排放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将资源型产业集聚作为影响碳排放效率的产业结构特征,考虑到碳排放效率测算和碳排放权分配方案中是合理的;按照资源型产业集聚程度分组后分别测度碳排放效率,与传统DEA模型的测度结果相比,测度结果更能反映真实的碳减排潜力;考虑产业结构特征的碳排放权分配方案与其他方案相比更具有可实施性,在公平性方面略低于原始ZSG-DEA模型,但是高于按历史排放量分配。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同斌 孙静
文章基于国际投入产出数据构建"国际贸易-碳排放"矩阵,将网络分析方法与全球向量自回归方法相结合,充分捕捉国家间的经济贸易及碳排放联系,合理描述了国际碳排放关系的网络特征。研究结论为:发达经济体的点入度较大,金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点出度较高,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承担了部分碳排放责任,这与国家间产品流动及其引发的碳转移方向一致,网络中心度的提升即国家间经济联系和生产环节增多会推动碳排放量增长。在中国碳排放波动的冲击来源中,除日本外的发达经济体和金砖国家经济增长对中国碳排放呈现倒"U"形的正向冲击效应,新兴经济体经济产出对中国碳排放具有"U"形的负向冲击效应,国际产业分工地位和出口贸易商品结构是导致代表性经济体经济增长对中国碳排放冲击效应差异的主要因素。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孙立成 蒋玲玲 张济建
碳排放在产业间合理转移是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碳减排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本文以投入产出理论为基础,在界定产业碳排放转出和产业碳排放转入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产业碳排放转出和碳排放转入结构分解模型,对我国2002/2005/2007/2010/2012年产业碳排放转出和碳排放转入进行结构分解,从影响效应视角提炼其动态变动特征,并提出优化产业间碳排放转移的引导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强度效应是产业碳排放转移减少的主要因素,中间生产技术效应和投入规模效应则是产业碳排放转移增加的主要因素,投入结构效应促进了产业碳排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红卫 张民服
本文实证研究了我国流通业增长与碳排放的耦合关系,主要有两条研究脉络:一是研究我国流通业增长与碳排放耦合的动态关系,二是比较研究耦合发展的区域分异性特征。结果表明:我国流通业增长与碳排放的退耦水平在样本期内可以分为5个阶段:临界状态-强耦合-弱耦合-临界状态-弱耦合,对应的流通发展类型则总体由低效扩张转向集约扩张。根据区域比较研究结果,分异性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东部地区流通业发展类型逐步从低效扩张转向集约扩张,与碳排放的协调关系总体优化,而中西部地区流通业增长与碳排放的耦合发展滞后于东部地区,亟待优化协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