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42)
- 2023(11859)
- 2022(9996)
- 2021(9139)
- 2020(8017)
- 2019(18153)
- 2018(18099)
- 2017(36169)
- 2016(19695)
- 2015(22303)
- 2014(22315)
- 2013(22563)
- 2012(21258)
- 2011(19098)
- 2010(19599)
- 2009(18865)
- 2008(19378)
- 2007(17768)
- 2006(15705)
- 2005(14530)
- 学科
- 济(91704)
- 经济(91591)
- 业(83549)
- 企(73645)
- 企业(73645)
- 管理(69034)
- 方法(42242)
- 数学(33657)
- 数学方法(33418)
- 农(29838)
- 财(29212)
- 业经(28126)
- 中国(22530)
- 农业(20757)
- 务(20677)
- 财务(20658)
- 财务管理(20626)
- 制(19809)
- 企业财务(19491)
- 贸(17985)
- 贸易(17978)
- 技术(17846)
- 易(17470)
- 和(16831)
- 学(15881)
- 地方(15150)
- 策(14995)
- 划(14736)
- 理论(14528)
- 银(14436)
- 机构
- 学院(302137)
- 大学(299092)
- 济(131245)
- 经济(128741)
- 管理(118533)
- 理学(101001)
- 研究(100917)
- 理学院(99900)
- 管理学(98588)
- 管理学院(98025)
- 中国(80195)
- 京(63405)
- 财(62998)
- 科学(60395)
- 农(54630)
- 所(52865)
- 财经(49803)
- 研究所(47518)
- 江(46967)
- 中心(45913)
- 经(44896)
- 业大(44093)
- 农业(43286)
- 北京(40360)
- 经济学(40121)
- 州(36982)
- 范(36552)
- 经济学院(36541)
- 财经大学(36423)
- 师范(36201)
- 基金
- 项目(188418)
- 科学(148842)
- 研究(137722)
- 基金(137425)
- 家(119378)
- 国家(118321)
- 科学基金(101342)
- 社会(88154)
- 社会科(83556)
- 社会科学(83533)
- 省(73738)
- 基金项目(73119)
- 自然(65110)
- 自然科(63572)
- 自然科学(63554)
- 自然科学基金(62482)
- 教育(61815)
- 划(61529)
- 资助(56062)
- 编号(55795)
- 成果(45055)
- 重点(42601)
- 部(42460)
- 发(41585)
- 创(41571)
- 业(40958)
- 创新(38188)
- 课题(37695)
- 国家社会(36295)
- 科研(36275)
- 期刊
- 济(149912)
- 经济(149912)
- 研究(90396)
- 中国(53320)
- 财(51053)
- 农(50144)
- 管理(46338)
- 学报(43396)
- 科学(42014)
- 农业(34067)
- 大学(32700)
- 学学(31072)
- 融(29761)
- 金融(29761)
- 技术(26224)
- 业经(26082)
- 财经(25120)
- 教育(23939)
- 经济研究(23539)
- 经(21671)
- 业(20936)
- 问题(20620)
- 技术经济(18084)
- 贸(17388)
- 商业(15697)
- 现代(15210)
- 世界(15052)
- 国际(14959)
- 统计(14655)
- 理论(14459)
共检索到4550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晴 刘洋 高明杰 刘李峰
近年来我国蚕桑业的主产区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东桑西移"、"两广崛起"的发展态势十分明显。本文在对我国桑蚕业区域格局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运用产业重心模型及年际空间移动角度模型对我国蚕桑业优势产区及其变动情况进行分析显示,2000年以来全国桑蚕生产重心逐步向西、向南移动,广西、广东蚕桑业发展突飞猛进。运用比较优势指标对我国蚕桑业区域比较优势进行分析评价也印证了上述结论。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唐宏 张社梅
基于近20年蚕桑产业发展数据,分析了四川省蚕桑产量变化、区域分布和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灰色关联方法对蚕桑产业发展的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桑园面积逐步稳定,蚕茧总量保持稳定增长,南充市、绵阳市、凉山州、宜宾市是蚕桑优势产区;攀西、川南、川中北三大优势蚕桑产业带已基本形成,蚕桑产业中心南移趋势明显;劳动力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影响蚕桑产业发展,桑园面积、养蚕户数、发种量、蚕桑比较效益对蚕茧产量分布表现为正向相关;转变产业发展方式、进行机制体制创新和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成为四川省未来蚕桑产业发展的重点。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社梅
本文对1991—2006年我国蚕桑产业的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的变动以及肥料和用工量两大投入要素的变化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蚕桑优良品种、先进种养技术、区域结构调整以及体制改革等因素对蚕桑产业生产率变化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提高我国蚕桑生产率的措施。
关键词:
蚕桑生产率 影响因素 措施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马荣康 刘凤朝
本文利用1987-2015年国内和国外在国际专利分类(IPC)大类层面的发明专利申请数据,基于马尔可夫链方法实证分析了不同技术体制下我国技术领域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总体上,我国技术领域比较优势在连续两年为同一状态的"固化性"概率较高,呈现一定的"马太效应",而技术领域比较优势的"流动性"主要体现为相邻的两种状态之间。从技术体制视角看,在外国创新的独占性较低、国内外初始知识存量差距较小的技术领域,我国更可能由比较劣势转移到比较优势状态,且维持住已有的比较优势地位;在技术创新累积性较低、技术机会和技术轨道不确定性较高的技术领域,我国更可能突破已有比较优势被固化的陷阱,通过把握机会窗口实现技术比较优势的变迁。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高敬峰
文章通过利用UN comtrade数据库最高至SITC(Rev.3)四位数分类基础上的万余进出口数据,计算出了我国制造业各行业从1992年至2006年十五年间的比较优势指标,并分析了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变化的要素禀赋特征,指出劳动要素优势仍是我国制造业当前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劳动密集型行业仍是我国制造业中的比较优势行业,外资进入对制造业各行业比较优势具有提升作用。
关键词:
制造业 比较优势 要素禀赋 产业结构升级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蓝万炼
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调整我国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 ,既是现代农业生产地域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农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显然 ,我国农业生产区域布局的调整必须建立在对我国农业生产比较优势正确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之上。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晴 刘洋 周振亚
[目的]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桑蚕产业空间格局发生的以"东桑西移"为特征的演变,中国桑蚕产业主产省份以及各自的比较优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方法]文章借助产业集中度、产业比较优势等指标分析方法,对我国桑蚕产业主产区的比较优势进行研究,分析我国桑蚕产业主产区比较优势变迁的影响因素。[结果](1) 2003—2015年间,我国蚕茧产业集中度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特点;(2)广西、浙江、重庆、云南、陕西、四川6省份桑蚕产业具有显著规模优势(SAC> 2)传统桑蚕产业大省浙江省的生产效率比较优势明显下滑,广西和云南两省综合比较优势持续提升,产业生产明显出现向西部和中部地区转移的现象;(3)资源、经济、市场、技术、生态、政策等6个方面因素,共同影响了我国桑蚕产业主产区比较优势的形成和变迁。[结论]要加强西部茧桑蚕产业链建设,加大桑蚕产业宏观调控力度,加快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桑蚕产业综合开发水平,巩固和推动广西、云南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桑蚕产业新兴主产区发展。
关键词:
桑蚕 桑蚕产业 比较优势 主产区 对策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杨永华
本文在李嘉图模型的框架下,通过模型推导,对比分析了考虑国际分割生产和不考虑国际分割生产的条件下,一国出口比较优势变化的原理;并采用2001-2008年我国和世界制造业26个分行业的贸易数据,实证分析了不考虑和考虑国际分割生产的情况下,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我国参与国际分割生产,我国制造业具有出口比较优势的行业增多了,特别是高技术含量行业的比较优势上升了而分离了国际分割生产导致的贸易后,我国制造业的出口比较优势明显下降。此外,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对策。
关键词:
国际分割生产 制造业 比较优势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钟甫宁 邢鹂
文章分析了1993—2001年我国粮食与经济作物相对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并将两者之间结构调整的情况与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1994—1996年间由于"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粮食收购价格大幅度提高等政策因素的影响,生产结构的调整方向与比较优势原则相悖;而1997年以来,由于政府减少了对粮食生产和流通的干预,生产结构调整的方向与比较优势原则基本一致。因此,进一步深化市场导向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配置的效率。
关键词:
种植业 生产结构调整 相对比较优势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冀名峰
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实现粮食供求平衡的矛盾焦点,是国内供给增长慢于需求增长。而在众多的促进国内供给增长的手段中,充分发挥粮食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从理论上说,完善的市场机制会自动地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安排粮食生产。...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祝美群 白人朴
本文以 1 995年统计资料为依据 ,比较了我国不同地区在粮食生产上的潜在优势和显性优势 ;这种地区优势 ,特别是潜在优势的充分发挥 ,是实现我国粮食增产的关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雪 傅泽田 常虹
对全国不同省份蔬菜生产的对称性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对称性效率比较优势指数以及对称性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认为我国蔬菜生产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蔬菜生产的区域优势地区大多具备良好的市场区位条件 ,而且蔬菜生产的格局已经开始遵循比较优势原则。为了进一步发挥我国蔬菜生产的区域优势 ,提出以下建议 :1)蔬菜生产应该走规模化的道路 ;2 )要建立国内统一的蔬菜流通体系 ,确保蔬菜区际贸易的高效畅通 ;3)政府应制定区域优势互补的蔬菜产业政策 ;4 )各地要协调好蔬菜生产与发挥区域农业比较优势的关系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章胜勇 李崇光
作为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 ,同时还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 ,花生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较高的单产水平造就了我国花生较强的比较优势 ,但品质及专用性等问题却制约了其比较优势向市场竞争力的转化。文章从分析我国花生生产的比较优势出发 ,探讨了将我国花生生产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花生 比较优势 市场竞争力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志刚 封进 钟甫宁
:将江苏省置于长江中下游种植区内 ,运用国内资源成本系数DRCC(DomesticResourcesCostCoefficient)和RDRCC(RatioDomesticResourcescostCoefficients)指标考察了江苏省与周边省市 (包括上海、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和湖南 )农业生产比较优势的差异 ,从而全面地认识了相对于长江中下游种植区六省市江苏省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格局。根据分析 ,与周边地区相比 ,江苏省秋收作物粳稻、大豆 ,夏收作物油菜籽、棉花和早籼稻 ,常年生作物茶叶生产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对比较优势 ,可考虑通过适当的政策将资源导向这些产品的生产上 ;同时重点压缩小...
关键词:
江苏 长江中下游种植区 农业 比较优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骆乐 李婷 姚震
我国是世界水产大国,水产品已成为农产品中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文中通过建立比较优势的模型分析了我国水产品的比较优势,并且对形成比较优势的因素也做了较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
水产品 比较优势模型定量和定性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