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99)
2023(5144)
2022(3753)
2021(3316)
2020(2823)
2019(6188)
2018(6645)
2017(13956)
2016(7606)
2015(8961)
2014(9177)
2013(9013)
2012(8371)
2011(7662)
2010(7860)
2009(7623)
2008(7605)
2007(7047)
2006(6669)
2005(6390)
作者
(22975)
(18846)
(18595)
(18033)
(11784)
(8694)
(8663)
(7229)
(7050)
(6699)
(6289)
(6092)
(6039)
(5957)
(5814)
(5648)
(5497)
(5471)
(5421)
(5393)
(4891)
(4624)
(4564)
(4276)
(4274)
(4234)
(4179)
(4127)
(3762)
(3679)
学科
(34967)
经济(34933)
(19993)
管理(19473)
中国(14853)
(13945)
企业(13945)
方法(12397)
(11942)
数学(10778)
数学方法(10732)
(9291)
业经(8772)
(8001)
银行(7992)
(7838)
贸易(7833)
(7737)
(7667)
(7582)
农业(7422)
(6537)
地方(6519)
(6502)
金融(6502)
(6299)
产业(5530)
发展(5469)
(5462)
(5291)
机构
大学(116676)
学院(116505)
(52769)
经济(51704)
研究(42044)
管理(41618)
理学(34621)
理学院(34258)
中国(33854)
管理学(33804)
管理学院(33587)
(26331)
(25667)
科学(22750)
(21645)
财经(20395)
研究所(19154)
中心(18355)
(18347)
(17825)
(17593)
北京(17002)
经济学(16805)
(15392)
师范(15275)
经济学院(15239)
(14955)
财经大学(14922)
(14446)
业大(14400)
基金
项目(66260)
研究(51663)
科学(51611)
基金(47241)
(40278)
国家(39963)
科学基金(33183)
社会(33140)
社会科(31353)
社会科学(31346)
(24972)
基金项目(24493)
教育(23234)
编号(22215)
(21002)
成果(19431)
资助(19058)
自然(18822)
自然科(18322)
自然科学(18315)
自然科学基金(17989)
(15495)
课题(15363)
(15170)
重点(15011)
国家社会(13853)
(13651)
项目编号(13270)
(13157)
教育部(13010)
期刊
(63637)
经济(63637)
研究(40487)
中国(22811)
(18094)
(17490)
管理(16947)
(15455)
金融(15455)
学报(15058)
科学(14615)
教育(12789)
大学(11869)
农业(11745)
业经(11099)
经济研究(11027)
学学(10949)
财经(10323)
问题(9834)
技术(9618)
(8949)
(8743)
国际(8057)
理论(6951)
商业(6809)
现代(6326)
实践(6201)
(6201)
技术经济(5863)
经济问题(5797)
共检索到1873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吴波  
针对目前我国荒漠化现状、动态与成因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的状况 ,综述了建国以来我国荒漠化发展趋势 :50年代到 80年代中期荒漠化呈加速扩展趋势 ;80年代以来 ,我国荒漠化在大部分地区发展非常迅速 ,只是在局部地区有所逆转。荒漠化发展最快、危害最严重的有两类地区 :一是位于我国北方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农牧交错带 ,二是我国北方干旱区内沿内陆河分布或位于内陆河下游的绿洲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过高的人口压力及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粗放的管理是导致我国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因素。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波  卢琦  
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扩展快 ,危害深。虽然荒漠化治理取得了一定成就 ,但只是局部地区得到了治理 ,荒漠化整体上仍在扩展 ,这些严重制约了荒漠化地区乃至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荒漠化地区在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防治荒漠化对于缩小东西部差距、消除贫困、促进荒漠化地区以及整个中国经济的腾飞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章予舒  王立新  张红旗  李香云  
环境因子的变异性对区域土地荒漠化发展态势有决定性影响和作用。该文以疏勒河流域为例,应用变异系数和相关系数对该流域主要环境因子的变异程度及对土地荒漠化发展态势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疏勒河流域气象因子和人为因子都具有较为显著的变异性,主要气象因子年降水量和风沙活动指标自80年代以来,均在波动中呈小幅减小趋势,而区域人口、耕地面积则一直在持续增长。随着环境因子的变异,区域土地荒漠化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其中,人口、耕地面积与荒漠化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在气象因子中,年均风速、沙暴日数与荒漠化具正相关,降水量与荒漠化相关性较复杂。分析认为,在疏勒河流域,荒漠化发展态势与人为因子的关系较与气象因子的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侯天琛  
土地荒漠化是今天中国环境恶化的重要标志。历经气候变异和各种人为活动造成的土壤干旱、半干旱以及湿润土地的退化,土地的沙漠化、盐碱化以及水土流失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趋势。土地荒漠化作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土地荒漠化的程度惊人,大约有1/3的陆地、1/5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胁,并且土地荒漠化的速度在全球日益加快,每年大约以5万到7万公顷的速度在扩展。中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志国  张纯歌  
环境、生存和发展问题是关乎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和每一个国家的问题。作者通过对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也是影响和制约中国西部发展的主要问题—荒漠化问题的学习和思考,提出了荒漠化加剧的根本原因是贫穷与落后的观点。总结荒漠化治理的成功经验和案例进一步提出了治理荒漠化的基本途径是以教育为根本,以科技为主导,以经济为保障。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向夏莹  
地球荒漠化现象被称为"地球上的癌症",是全球生态治理问题中的难点。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相关地区大部分处于农牧交错带、草原牧业带、半干旱农业带区域,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为了根治这一生态难题,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加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以来,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在荒漠化治理中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称赞。联合国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七次可持续发展大会上,将中国荒漠化治理取得的成效作为全球样本向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向夏莹  
地球荒漠化现象被称为"地球上的癌症",是全球生态治理问题中的难点。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相关地区大部分处于农牧交错带、草原牧业带、半干旱农业带区域,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为了根治这一生态难题,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加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以来,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在荒漠化治理中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称赞。联合国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七次可持续发展大会上,将中国荒漠化治理取得的成效作为全球样本向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亚平  彭补拙  谢庭生  
根据国际上对于荒漠化概念的新说明以及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所资助的《中国荒漠化 (土地退化 )防治研究》课题报告中确定的荒漠化定义 ,荒漠化概念的内涵包括 :1)以土地退化为本质 ;2 )与人类活动相关联 ;3)以荒漠化景观为标志 ;4 )以脆弱生态环境为背景。因此我国的荒漠化类型除了风蚀作用形成的沙质荒漠化外 ,还有水蚀作用形成的土质荒漠化和石质荒漠化 ;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区域除北方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以外 ,也包括南方湿润地区的红壤丘陵区和石质山区。其中属于水蚀荒漠化和土质荒漠化的红色荒漠化就是指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在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背景下 ,以流水侵蚀为主导作用而形成...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卢琦  
荒漠化对气候的影响是通过干扰干旱地区的地 -空能量交换平衡机制而产生效力的。旱地对全球温室气体的贡献率估计在 5 %~ 10 % ,其中旱地退化的贡献率小于 5 %。温室气体的积累将导致 2 1世纪全球升温 1~5℃。利用NOAA -AVHRR卫星影像监测到 ,Sahara半干旱区边缘的植被变化与年降雨变率有关。 1980~ 1990的十年间 ,Sahara地区 2 0 0mm年降雨量的南界有较大的波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郭慧敏  王海珍  刘宝剑  张苗红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韩光辉  
按照历史文献的记载,我国西北地区自古以来即存在大面积荒漠。其形成于地质时代、历史时期,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的影响,仍在不断演变。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尽管在国土荒漠化防治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这些地区人、畜严重超载和人...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士威  
该文概述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对风蚀荒漠化研究的现状、我国与国外相比在研究工作上的差距.提出了为保证全国防沙治沙工程的实施,在防治荒漠化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攻关、产业化开发几方面急待解决的问题和技术关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