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64)
2023(7160)
2022(6213)
2021(5917)
2020(4989)
2019(11209)
2018(11196)
2017(22946)
2016(12327)
2015(13783)
2014(13637)
2013(13393)
2012(12716)
2011(11802)
2010(12167)
2009(11888)
2008(11723)
2007(10764)
2006(9948)
2005(9207)
作者
(35553)
(29162)
(29141)
(28113)
(18716)
(13680)
(13330)
(11209)
(10940)
(10731)
(9898)
(9482)
(9357)
(9299)
(9127)
(9024)
(8622)
(8583)
(8493)
(8325)
(7332)
(7249)
(7110)
(6679)
(6676)
(6615)
(6556)
(6476)
(5891)
(5841)
学科
(47741)
经济(47691)
管理(43363)
(34599)
(27800)
企业(27800)
方法(18733)
(17021)
环境(16428)
数学(16350)
数学方法(16160)
中国(15378)
(15375)
(12396)
(10662)
(10517)
(10482)
贸易(10476)
(10299)
业经(10206)
(10198)
(9690)
银行(9683)
地方(9520)
(9322)
农业(9266)
(8663)
财务(8649)
财务管理(8627)
(8625)
机构
学院(182271)
大学(179967)
(78543)
经济(76834)
管理(69887)
研究(61748)
理学(59358)
理学院(58752)
管理学(58012)
管理学院(57664)
中国(48656)
(41884)
(38087)
科学(35535)
财经(31619)
(31107)
(28496)
(27949)
中心(27797)
研究所(27612)
(26471)
北京(24858)
经济学(24048)
(23566)
师范(23387)
业大(23114)
财经大学(23092)
(22588)
(22348)
经济学院(21743)
基金
项目(111153)
科学(87647)
研究(85462)
基金(80384)
(68556)
国家(67979)
科学基金(57880)
社会(54734)
社会科(51859)
社会科学(51845)
(42785)
基金项目(41617)
教育(38118)
(36199)
自然(35382)
编号(35070)
自然科(34310)
自然科学(34299)
自然科学基金(33663)
资助(33388)
成果(29850)
(25346)
(25015)
重点(24952)
课题(24691)
(22624)
国家社会(22442)
(22162)
(22137)
教育部(21719)
期刊
(92943)
经济(92943)
研究(58480)
中国(33347)
(31842)
管理(25694)
(23469)
学报(23011)
科学(22672)
(20977)
金融(20977)
教育(18081)
大学(17781)
学学(16760)
业经(15991)
农业(15954)
财经(15788)
经济研究(15111)
技术(13656)
(13475)
问题(12751)
(11200)
理论(9436)
国际(9402)
商业(8807)
现代(8783)
技术经济(8571)
实践(8427)
(8427)
资源(8403)
共检索到2808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盖志毅  王芳  
多年来,人们对我国草原生态环境价值的认识普遍局限于饲养家畜的功能。文章认为,我国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巨大、多维度的价值,如经济、政治和文化价值。正因为此,政府应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重新反思草原的城镇化、工业化政策,正确认识土著牧民的历史贡献;重新调整中央政府与草原牧区的利益分配关系,加大中央财政向草原生态环境的投入力度,提高资源税税率。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安广峰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一直备受世界各国关注。近些年,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草原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县)为例,对其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为探索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张会萍  肖人瑞  罗媛月  
本文基于农牧交错带农户调查的微观数据,研究了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同时应用激励相容理论,分析了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与农户增收之间的激励相容。研究发现: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与农户增收之间并未实现激励相容,其中人工饲草项目的实施使得农户由种粮改为种草,导致农户的种植业收入和总收入有所降低。舍饲棚圈项目的实施对农户的养殖规模并无显著的激励效应,对农户收入并未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外出务工方面,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并未导致农户外出务工人数的减少,对农户外出务工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相比于单一政策,人工饲草和舍饲棚圈对农户总收入和种植业收入的联合作用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在今后政策实施的过程中,政府应当分类制定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提高财政补贴的精准度,发挥草原生态补奖的政策效果,实现与农户收入间的激励相容。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欣超  辛晓平  徐大伟  庾强  闫瑞瑞  王路路  秦琪  邵长亮  
[目的]加强草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对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际草原生态环境监测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开始以数字化管理技术为切入点,实现网络化、空间化、智能控制为主的全面信息化阶段,能够提供系统的数字信息和实用的数字化产品。[方法]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对美国、澳大利亚、欧盟等草畜业先进国家的草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现状和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通过对国外草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归纳出如下5条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做法:1.从政策大局上转变养殖方式,保护生态环境;2.构建完善的草原生态环境监测评价体系;3.加强草原信息化体系建设;4.设立专门的资金项目加大专业人员的培训及与科研机构的合作;5.促进畜牧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结论] 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我国草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发展建议,对完善我国草原信息服务体系和推动我国草原畜牧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改革  [作者] 靳乐山  胡振通  
在禁牧地区,禁牧补助只能补偿草场的要素价值,通过配套政策措施帮助牧民转产再就业是禁牧政策得以实施的关键。现有的草畜平衡奖励标准未将超载程度纳入考虑因素,这会造成减畜和补偿的不对等关系,进而降低草原生态补偿的生态效果。现有的草原生态补偿监管体系是草畜平衡框架下的数量监管体系,呈现出弱监管的特性,会影响草原生态补偿的政策目标的实现。草场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与草原生态保护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王新宇  
草原生态保护对于辽西北地区乃至全省的可持续发展异常重要。自2009年辽宁省启动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工程以来,取得显著成效。但是要保持辽西北地区生态平衡,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包括思想认识、政策法规、后期管护、资金来源等。在深入分析问题基础上,本文提出加强辽西北草原生态保护的针对性建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丹  王征兵  娄季春  吴璟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利用青海省牧区455牧户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牧户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认知对政策评价影响。研究表明:(1)政策内容认知显著正向影响政策评价。当政策内容认知提高1个单位,政策生计效果评价提高0.211个单位,政策生态效果评价提高0.175个单位。(2)政策执行认知显著正向影响政策评价。当政策执行认知提升1个单位,政策生态效果评价提升0.283个单位,政策生计效果评价提升0.18个单位。因此,应加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宣传,规范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执行程序,提升政策执行中的公平性与透明性,以此调动牧户参与草原生态补偿项目的积极性。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自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来,甘肃省各级财政部门会同农牧部门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狠抓工作落实,强化政策兑现,政策措施达到了预期目标,综合效应初步显现。(一)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益。一是落实禁牧补助。甘肃省对分布在73个县区的1亿亩草原实施禁牧封育。在完成分解任务、明确界限面积、编绘上图、发布禁牧令、设立标示牌、签订管理责任书等工作的基础上,各地对已经分解到户的禁牧任务进行逐户逐地审核,确保禁牧户的承包面积、禁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吴学宏  曹艳芳  陈素华  
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异,内蒙古草原自东向西出现了由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向荒漠草原和荒漠的过渡。气候变暖使内蒙古地区无霜期延长,积雪、冰雹、雷暴、大风、沙尘暴日数减少,降水量也出现由少转多的变化,对草原类型分布起决定性作用的湿润度几乎没有变化。近几年来草原退化、沙化的过程是伴随着草原开垦,植被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形成的。1999-2001年连续高温干旱加剧了草原退化的进程,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草原退化的趋势和格局。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东霞  卢欣石  
为了对草原态环境脆弱程度进行分析,以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草原陈巴尔虎旗为例,以多元空间信息为基础,采用GIS技术手段和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模型,模型引入了水热条件、土壤、土地覆盖、地貌状况4个方面的7个指标,通过空间随机取样并对样点进行主成分分析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来构建模型。根据模型的分析结果,将该地区草原生态环境质量分为4级;表明生态环境质量从东北向西南逐渐变差,并沿着海拉尔河和额尔古纳河的两岸呈条带状辐射分布,这一变化与水热等气候因素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的变化趋势有较强的相关性;各草原类型为单元的分类结果表明,沙地植被的生态环境质量最差,其CEVI(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指数...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韦惠兰  宗鑫  
以甘肃玛曲县为例,对牧民参与草原生态补偿项目的成本与收益分析的结果表明,现行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及相关配套政策的设计并未充分尊重牧民的核心利益,对其承担的损失和成本并未予以充分考虑,以致产生了激励不相容的问题,对草原生态补偿项目的实施绩效和可持续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政府引入可置信的承诺,如对牧民因参与草原生态补偿项目而损失的经济利益和承担的成本进行充分的补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等,强化对牧民的经济激励。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丹  黄季焜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是中国保障生态安全和牧民生计的重大举措,但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其对恢复草地生态的影响,对牧户的适应策略和生计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和包头市为例,探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对牧户非农就业的影响。基于2008—2015年的牧户调研数据和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结论:①虽然补奖政策对多数牧户的非农就业和收入起促进的作用,但没有显著改变牧户以畜牧生产为主的生计方式;②补奖政策与牧户非农就业和收入呈现倒U型的关系,补贴达到一定程度后会产生收入增长而导致休闲需求增长的效应。这些发现不但揭示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对牧民生计的影响,而且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杨春  朱增勇  孙小舒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实施将对中国草原生态保护、牧业生产、牧民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是政府部门制定政策关注的热点。本文从补奖对象与标准、落实情况及问题、实施成效等方面对政策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研究结果显示,各地积极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补奖标准的测算方法在地区间差异明显,牧民对政策的满意度相对较好,牧民参与政策意愿主要受政策实施对生活水平影响、对草原保护的认知、牧业收入占比等因素影响。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天然草原生态恢复,促进了牧业生产转型;多数研究认为,牧民政策转移性收入和占比均增加,也有研究认为,禁牧区牧户收入下降。最后,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建议分区研究禁牧区、草畜平衡区的实施情况;剥离其他因素的纯政策效应研究有待完善;牧业生产方式转型、牧业总体生产效率等牧业生产效应及牧民就业、消费行为变化等研究有待深入;补奖标准测算、草原监管机制、政策绩效考核评价等需要加强;需要开展融合乡村振兴、牧区扶贫的政策合力研究。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李颜昭  
2010年起,我国提出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促进牧民增收,安排资金134亿元用于实施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及落实对牧民的生产性补贴等。截至目前,内蒙古、新疆等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式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笔者在调研中看到,在国家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机制的鼓励下,内蒙古许多牧民借助牧业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