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137)
2023(3063)
2022(2545)
2021(2318)
2020(1987)
2019(4530)
2018(4708)
2017(9705)
2016(5521)
2015(6241)
2014(6287)
2013(6575)
2012(6641)
2011(6079)
2010(6186)
2009(6205)
2008(6130)
2007(5671)
2006(5284)
2005(5011)
作者
(19813)
(16836)
(16377)
(15603)
(10520)
(8017)
(7578)
(6415)
(6180)
(6121)
(5713)
(5542)
(5360)
(5310)
(5295)
(5105)
(5027)
(4950)
(4845)
(4790)
(4325)
(4319)
(4107)
(3847)
(3814)
(3785)
(3745)
(3564)
(3510)
(3392)
学科
(21180)
经济(21158)
管理(14452)
(13636)
方法(9856)
(9731)
企业(9731)
数学(9107)
数学方法(9030)
中国(8946)
(6736)
(6283)
环境(6129)
(5963)
(5938)
银行(5899)
(5724)
(5502)
(5480)
贸易(5476)
(5405)
(4556)
金融(4554)
(4136)
及其(4007)
税收(3932)
(3908)
业经(3852)
(3836)
(3823)
机构
大学(90458)
学院(89690)
(35743)
经济(34936)
研究(34047)
管理(29330)
中国(26097)
理学(24501)
理学院(24218)
管理学(23626)
管理学院(23477)
科学(22735)
(21289)
(20381)
(19724)
(19001)
研究所(17871)
业大(17507)
农业(17139)
财经(14812)
中心(14191)
(13700)
北京(13644)
(13259)
(12345)
(11349)
经济学(11340)
(11214)
农业大学(11172)
财经大学(10881)
基金
项目(53960)
科学(39119)
基金(37048)
研究(35267)
(34401)
国家(34162)
科学基金(26400)
(21727)
社会(20835)
社会科(19719)
社会科学(19710)
基金项目(19389)
(18129)
自然(17670)
自然科(17170)
自然科学(17159)
自然科学基金(16822)
资助(16274)
教育(15313)
编号(13466)
重点(12407)
(12008)
成果(11769)
科技(11578)
计划(11512)
(11338)
科研(10824)
(10607)
课题(10250)
创新(10112)
期刊
(41102)
经济(41102)
研究(28155)
学报(21484)
(19925)
科学(16434)
大学(15508)
中国(15069)
学学(15025)
农业(13643)
(12530)
管理(11179)
(10792)
金融(10792)
财经(7310)
业经(7275)
经济研究(7098)
业大(6707)
林业(6515)
问题(6415)
(6322)
技术(6280)
(6226)
教育(6208)
(5982)
理论(5352)
农业大学(5272)
(4943)
实践(4848)
(4848)
共检索到1387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彦超  徐建陶  裴新国  王利祥  曾彬  高扬  张帅  王欣  高聪芬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明我国茶小绿叶蝉田间种群对7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方法]采用浸叶法测定我国四大茶区5个茶小绿叶蝉田间种群对联苯菊酯、吡虫啉、茚虫威、虫螨腈、唑虫酰胺、噻嗪酮和吡丙醚7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并计算致死中浓度(LC_(50))、95%置信区间和抗性倍数(resistance ratio, RR)。[结果]5个茶小绿叶蝉种群对噻嗪酮(抗性倍数为0.6~1.4)、吡丙醚(1.0~1.1)、唑虫酰胺(1.2~2.4)、联苯菊酯(0.8~4.4)、虫螨腈(0.6~3.7)和吡虫啉(0.5~2.0)为敏感水平;南京、福安和贵阳种群对茚虫威为敏感水平(1.3~3.2),而信阳和六安种群已表现出低水平抗性(5.6~8.0)。[结论]我国四大茶区的茶小绿叶蝉田间种群对噻嗪酮等6种杀虫剂仍较敏感,但河南信阳和安徽六安种群对茚虫威存在抗性风险。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邹传山  曹传旺  王志英  
通过正交试验和酶活性测定法研究了落叶松毛虫6龄幼虫乙酰胆碱酯酶(AChE)最佳反应体系及对3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落叶松毛虫6龄幼虫AChE最佳反应条件为酶液质量浓度0.2g/mL、底物浓度0.8mmol/L、反应体系pH7.5、水浴温度35℃和反应时间5min。敌敌畏、高效氯氟氰菊酯和阿维菌素对落叶松毛虫6龄幼虫体外AChE活性产生不同的抑制作用,且抑制效应与杀虫剂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中敌敌畏抑制效果最显著(IC50=3.018×10-4mg/mL),其次是高效氯氟氰菊酯(IC50=1.436×10-2mg/mL),而阿维菌素对AChE活性抑制效果最弱。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泽文  王荫长  韩召军  李国清  邓业成  田学志  Toru Nagata  
分别于 2 0 0 0年和 2 0 0 1年测定了桂林、安庆和东台 3地区褐飞虱、白背飞虱对 10种杀虫剂的敏感性 ,并分析了两种飞虱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 ,在年度间和地区间 ,其敏感性差异不显著 ,而药剂间的差异显著。吡虫啉和醚菊酯是毒力最高的两个药剂 ,但吡虫啉的个体一致性较差 ,明显低于醚菊酯。合理利用这两个药剂 ,可以作为避免单一药剂长期使用、延缓抗性发展和延长药剂使用寿命的良策。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邹传山  曹传旺  张国财  王志英  
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 superans)又称西伯利亚松毛虫,隶属鳞翅目(Lepidoptera)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国内分布于北京、东北、内蒙古、新疆北部,是我国东北林区的重要害虫,除危害落叶松(Larix spp.)外,也危害红松(Pinus koraiensis)、油松(P.tabulaeformis)、樟子松(P.sylvestris var.mongolica)、云杉(Picea spp.)、冷杉(Abies spp.)等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龙丽萍  
 对不同年份、不同世代和不同性别褐飞虱、白背飞虱成虫进行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褐飞虱对甲胺磷 1999年后为低水平抗性;对叶蝉散、西维因和混灭威 10年间的敏感性有一定波动,为低到中等水平抗性;对马拉硫磷 1995年后为中等水平抗性。白背飞虱对甲胺磷 1997年起为中等水平抗性;对叶蝉散和西维因 1998年后也达中等水平;对混灭威 2002年开始上升为低水平抗性;对马拉硫磷都处于高抗水平。褐飞虱对扑虱灵、甲胺磷和叶蝉散的敏感性变化规律年度内均为迁入代>迁出代>回迁代,年度间为翌年迁入代>头年回迁代。褐飞虱对扑虱灵敏感性下降的速度较甲胺磷和叶蝉散快。2种飞虱的雄成虫对杀虫剂的敏感性高于雌成虫。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韩晓莉  高占林  党志红  李耀发  赤国彤  潘文亮  
以浸渍测定了不同地区麦长管蚜对五种氯代烟酰类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麦长管蚜种群对氯代烟酰类杀虫剂的敏感性具有显著的差异,安徽蚌埠种群对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和氯噻啉的敏感性比最敏感的河北蔚县种群分别低119.6,95.7,26.3和16.5倍,而对烟碱的敏感性仅低3.8倍。四川成都种群对吡虫啉,陕西杨陵种群对噻虫嗪的敏感性也分别比河北蔚县种群低5.7和5.3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国强  高俊仙  廉梅霞  
【目的】鉴定短角外斑腿蝗(Xenocatantops humilis brachycerus)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基因,并对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比较GST基因在短角外斑腿蝗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水平,探究其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方法】基于短角外斑腿蝗转录组数据库,通过Blast软件筛选GST基因;采用邻接法构建代表性昆虫GST家族系统进化树;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XbGSTd7、XbGSTd8、XbGSTe2和XbGSTe4在短角外斑腿蝗10个组织部位的表达水平。通过注射dsRNA沉默XbGSTd8和XbGSTe4,结合杀虫剂敏感性试验,比较GST基因沉默后短角外斑腿蝗对4种杀虫剂敏感性的变化。【结果】从短角外斑腿蝗转录组数据库筛选得到15条GST全长序列和12条GST片段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15条短角外斑腿蝗GST全长序列分别属于Delta、Epsilon、Theta和Omega家族。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XbGSTd8在短角外斑腿蝗胃毛囊、中肠和马氏管的表达量相对较高,XbGSTe4在短角外斑腿蝗胃毛囊和中肠的表达量相对较高。沉默XbGSTe4后,短角外斑腿蝗对4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无明显变化;沉默XbGSTd8后,短角外斑腿蝗对毒死蜱的敏感性显著提高。【结论】XbGSTd8可能参与短角外斑腿蝗对毒死蜱的代谢解毒过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翠娥  张建琴  张徐波  张建珍  封云涛  吴海花  马恩波  
【目的】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是昆虫体内广泛分布的代谢解毒酶系,飞蝗(Locusta migratoria)是重要农业害虫,揭示其体内P450代谢解毒功能对飞蝗有效治理尤为必要。研究旨在将飞蝗2个P450基因CYP408B1和CYP409A1分别转入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体中,建立转基因果蝇品系,测定果蝇对杀虫剂的敏感性,为进一步探索飞蝗CYP408B1和CYP409A1对杀虫剂的代谢解毒功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转基因技术成功构建转飞蝗P450基因CYP408B1和CYP409A1的纯合果蝇品系;分别选择雄性转基因果蝇UAS-CYP...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凌炎  钟勇  尹文兵  黄凤宽  黄所生  吴壁球  龙丽萍  
用4种生物测定方法测定了7种杀虫剂对越南九龙江褐飞虱种群的毒力。稻茎浸渍法测定结果表明:7种杀虫剂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LC50值)大小顺序为氟虫腈>吡蚜酮>噻虫嗪>噻嗪酮>毒死蜱>吡虫啉>叶蝉散;点滴法测定结果表明:5种杀虫剂对褐飞虱雌成虫的毒力(LD50值)大小顺序为噻虫嗪>氟虫腈>吡虫啉>毒死蜱>叶蝉散;浸苗法测定结果表明:7种杀虫剂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LC50值)大小顺序为氟虫腈>吡蚜酮>噻虫嗪>噻嗪酮>毒死蜱>叶蝉散>吡虫啉;药膜法测定结果表明:7种杀虫剂对九龙江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LC50值)大小顺序为氟虫腈>叶蝉散>毒死蜱>噻虫嗪>吡蚜酮>吡虫啉>噻嗪酮。由此可见,目前氟...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施龙清  林美珍  陈李林  林美强  VASSEUR Liette  尤民生  
于2012和2013年在福建省闽北、闽南和闽中等茶区采集茶小绿叶蝉标本,同时结合2006-2008年在武夷山茶区采集的标本,进行物种形态鉴定.先后共鉴定514头雄性茶小绿叶蝉成虫,结果均为小贯小绿叶蝉,所有鉴定标本中未发现假眼小绿叶蝉.因此,笔者对福建省乃至全国各茶区的茶小绿叶蝉种名的归属问题提出质疑,并同意秦道正等(2014)提出的我国茶树小绿叶蝉种类仍需深入探究的观点,建议在全国各茶区展开大范围的茶小绿叶蝉种类调查.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钧  付文曦  韩召军  
[目的]监测不同地区大螟田间种群对常用7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通过不同年份的对比,了解大螟抗药性的发展趋势和地区差异,并验证前期报道的相应敏感基线资料,为抗药性监测和田间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田间采集不同地区的大螟高龄幼虫,室内隔离饲养繁殖一代,采用初孵幼虫人工饲料药膜法进行杀虫剂毒力测定,并与历年测定的相关资料对比,评估确定相对敏感基线。[结果]2014年监测江西贵溪、浙江温岭和江苏南京的大螟,发现不同地区种群对阿维菌素(LC50值为0.065 0~0.209 4 mg·L-1)、氯虫苯甲酰胺(0.262 6~0.569 2)、氟苯虫酰胺(0.478 8~1.241 7)、稻丰散(3.4...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蒋振环  吴梅香  肖锦钰  郭莹  刘长明  
采用浸叶法测定了12种常用杀虫剂对桉小卷蛾3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对桉小卷蛾的毒力最大,其LC50为0.040 mg·L-1;氰氟虫腙对桉小卷蛾的毒力最小,LC50为469.307 mg·L-1.12种杀虫剂对桉小卷蛾的毒力表现为阿维菌素>氯虫·噻虫啉>毒死蜱>乙基多杀菌素>顺式氯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吡虫啉>氟虫双酰胺>杀虫双>虫螨腈>氰氟虫腙.以氰氟虫腙为标准药剂,桉小卷蛾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最高,相对毒力指数为11732.675;氯虫·噻虫啉、毒死蜱、乙基多杀菌素、顺式氯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次之,相对毒力指数分别为1130.860、717.595、619.956、...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冉隆贵  谢震宇  肖斌  秦道正  
在茶园树冠上方悬挂不同高度诱虫黄板,研究其对陕西茶区主要害虫小贯小绿叶蝉的诱杀作用,以及对天敌蜘蛛的影响,为陕西茶区主要害虫的综合治理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茶叶树冠上方30 cm处黄板诱捕的小贯小绿叶蝉成虫显著多于其他高度处黄板诱捕的成虫数量(P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成玲  赵永强  徐振  杨冬静  孙厚俊  谢逸萍  
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病害防治和育种工作,利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了己唑醇等7种杀菌剂对3株镰刀菌的抑菌毒力。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对3株镰刀菌的抑菌活性最强,EC50最大为0.002 3μg/mL;世苗和己唑醇对12Z-1和12Z-2 2种病菌具有较好的菌丝生长抑制活性,EC50为0.002 5~0.86μg/mL,EC90为11.01~46.48μg/mL,但对12Z-3的抑制活性较低,EC50分别为1.54,12.36μg/mL,EC90分别为1 893.29,1 101.14μg/mL;利用针刺法接种不同甘薯品种,结果表明,烟薯25对12Z-1和12Z-2具有较好的抗耐性,其次分别为栗子香和徐...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毛迎新  邹武  马新华  林乃铨  
通过比较福建6个主要茶树品种(福云6号、福鼎大白茶、毛蟹、黄棪、铁观音、肉桂)之间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G the)的种群数量动态,结果表明:福建6个主要茶树品种之间抗假眼小绿叶蝉的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以肉桂和铁观音品种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抗性较强。进一步分析该6个茶树品种主要生化成分含量与叶蝉种群数量的关系,发现假眼小绿叶蝉的种群数量与各品种茶梢中的没食子儿茶精(gallo catechin,G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咖啡碱的含量呈负相关。这说明GC和咖啡碱是茶树抗假眼小绿叶蝉的重要成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